虽然社长一直提倡大家注重审美多样,别被外表束缚; “爱美”这件事本身,却好像被矫枉过正了。 之前,马伊琍发了一条微博: 秀出十岁的大女儿,和四岁的小女儿,一起为自己化妆“美颜”的照片。 兴许是为了妈妈变更好看,女儿们对“化妆”跃跃欲试。 一个给妈妈画眼影,一个给妈妈涂睫毛膏。 被化成熊猫脸的马伊琍,只能苦笑感慨: 两个女儿也到了可以打扮她们妈妈的年纪。 心甘情愿做孩子第一位美妆研究对象的马伊琍,怎么看,对女儿的“臭美”行为,都是无奈在表面,实际用行动鼓励着。 孩子对化妆、穿衣打扮的敏感,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纵然被一些人评价为“早熟”,她也没有因此阻拦。 一如之前被嘲的黄磊女儿,多多。 认为孩子不该“臭美”的人,不在少数。 在意形象,在很多人眼里,是大人专属,或者说大人也不能过度; 不到十岁的孩子太爱美、太在意外表,常会与误入歧途划上等号: 是不是早恋了?不认真学习?还是和不“规矩”的孩子有来往? 因而许多和审美相关的行为,很难得到理解。 可孩子臭美,其实没那么可怕。 1 对美的生理表达 被“允许”很必要 朋友小时候,有过因臭美被父母奚落的经历: “小孩子的衣服能穿就行了,哪还那么多讲究?” 这句话,伴随她走过了整个幼年。 她说,直到现在,都还能想起当年站在人群中,永远都是路人甲的自己。 即使她本来很好看。 允许孩子“臭美”,比许多人以为的重要。 《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儿Lucky,凭借几段花絮,就做了一把小网红。 节目里,Lucky听说爸爸妈妈要带自己录制节目,立马认真为自己挑选了一套漂亮的衣服; 看到妈妈在打扮,又走到戚薇面前,和她索要装备: “妈妈你好好看哦,我想要这个粉饼、想要这个口红、想要这个睫毛,我想要这个刷子……” 当工作人员问起三岁的Lucky,将来想做什么,Lucky没有怎么思考,就说出了答案。 如今的孩子,早就认识到了美。 小小年纪对美妆有一套的女孩,不止Lucky一个。 李小鹏的女儿奥莉,趁妈妈李安琪不在,偷穿高跟鞋。 社长的小侄女,也和奥莉一样,惦记妈妈的唇膏,把围巾放脸上当面纱…… 这些臭美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天性使然。 人们从出生起,就已经具备了情绪反应能力。 孩子们看到漂亮姐姐会觉得美,看到妈妈们涂口红、穿高跟鞋会觉得美。 这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儿童,早已具备了完整的审美情感。 刘烨曾在今年分享过一段儿时获奖的记忆,连获得了什么奖励都记得一清二楚。 “臭美”被允许产生的影响,比美无能,正面得多。 2 幼年审美阶段被伤害 可能让孩子自卑自怯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 Maria Montessori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引入了敏感期的概念。 在成长的某些阶段,儿童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特别敏感,从而影响其生理反应和心智发育。 这个敏感期,恰恰是儿童性格培养与学习的最佳时期。 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的一段视频,则更直观的表现出: 人们会通过儿童的外貌,来判断他们的状态,从而做出不同反应。 当小女孩穿着整齐、打扮精致时。 路人们会对小女孩产生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产生给予帮助的欲望。 但是换上破旧衣服、小脸满是灰尘的小姑娘,却无人理睬。 心理学上讲“首位效应”,就是人们倾向于记住开始和末尾的事情。 外表给人的直观感觉,恰恰影响结论。 外貌评价,是孩子们最容易理解和感知的评价。 霍思燕看到小泡芙,夸小泡芙头发卷卷的真好看,自己以后也要烫这样的头发。 小泡芙害羞的反应,说明了一切。 父母总觉孩子小,却不知道他们可能早有有认识:人,都偏爱美好的事物。 一位网友谈起小时候的经历,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幼儿园时期跟妈妈说想穿裙子,不穿裤子。 妈妈一气之下当着她面剪掉了所有裙子,还大声叫嚷:“这么小学会挑衣服了。以后还敢不敢挑衣服?” 那之后,她很少再穿裙子,看到漂亮裙子也会想起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无关乎虚荣,只是会觉得自己配不上、不该。 金星说:“真正会穿衣服的女人,会知道什么样的衣服最像自己。” 那些被打击、压制着的小孩,可能长大后买衣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光。
3 不打击审美而告知多元 才是应许之道 关注孩子的爱好,其实是在尊重孩子。 该把握的尺度,就像王菲给窦靖童的歌词:“你可以不太乖,你不能去学坏。” 看《爸爸去哪儿》,被一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戳到。 夏天的妈妈黄嘉千,在改造夏天的房间时偏好简约童话风,希望借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夏天却喜欢梦幻城堡风。 在听过友人建议后,黄嘉千惊觉: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天性更珍贵。 应该给夏天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不留下有遗憾的童年。 而允许孩子臭美,也并非一味让他们去追求时尚的装扮。 对孩子审美的引导,应该是多元的。 前两天一位妈妈的视频引发讨论。 视频里,妈妈教育女儿: 长得好看重要吗? 重要。 但看第二眼就没意思了; 文化素养才会伴随一生; 美貌能复制,但修养是复制不来的,真正张口说话,才是惊艳四座之时。 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引导且尊重,莫过于此。 正如儿童心理医生 Oliver James 所说: “父母通过各种特殊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不同的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作用,通过特定方式来虐待或关爱孩子。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模式已在家庭中相传数代。” 孩子向前迈出试探性的第一步,你简单的几句话,至关重要。 张爱玲在散文集《对照记》中写道:“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把孩子四五岁时的“好奇”延续下去,比用权威直接否定他们的审美,强得多。 给文章点个赞吧,尊重每份好奇心,你也会是受益者。 参考资料: [1]吴薇.塑造美的外表形象(二)——合理有度的修饰是交往成功的重要条件[J].中国会计电算化,1998(03):50. [2]陈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J].法制与社会,2016(12):279-280. [3]李同兴.蒙氏教育理论及方法的概括总结[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82. [4]陈迁.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特点及其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33):39-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