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日子smh 2018-12-22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它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10人∕10万人,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有哪些?
  

半数以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余为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颅底烟雾病)和血液病等,少数病人原因不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常继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

颅内动脉瘤以先天性囊性动脉瘤为主,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动静脉血管畸形好发2030岁年龄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

发病前多数病人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发病突然,剧烈头痛(自觉头部有劈裂样剧痛,分布于前额、枕部、或整个头部,并可延至颈肩部)、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等。多数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死亡。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在后1-2天内出现。多数病人出血后经对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情况和生命体征好转,脑膜刺激症状减轻,动脉瘤在首次破裂出血后,如未及时适当治疗,部分病人可能会再次或三次出现再出血者约占本病的1/3

2、脑神经损害

常见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提示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或基底动脉顶端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3、偏瘫

在出血前后出现偏瘫和轻偏瘫者约占20%。

4、视力视野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沿视神经鞘延伸,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发病后1小时内即可出现,这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力证据。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

病因诊断至关重要,为尽早去除病因提供最主要依据。突发起病,有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出现脑膜刺激征是提示本症的有力依据。

1、急性期头部CT 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几近100%,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出血后第一周内CT显示最清晰,12周出血则逐渐吸收。另外,CT可见脑()内血肿,脑积水,脑梗死和脑水肿。加强CT还可显示脑血管畸形和直径大于1.0cm的动脉瘤。

2、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脑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但有一定的创伤,经济费用较高。

3、最近几年3DCTA3DCT动脉增强血管照影)成为越来越广泛应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具有准确、无创,简便、经济、快速等优点。

4、头部MRI 发病后一周内的急性SAHMRI很难查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非创伤性的脑血管成像方法,对头颈及颅内血管性疾病可作为诊断的筛选手段。

5、腰椎穿刺对CT已确诊的SAH不再需要;因为伴有颅内压增高的SAH,腰穿可能诱发脑疝。如为破裂动脉瘤造成的SAH,腰穿有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策略

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背后往往隐藏着致命的病因,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

2.尽早病因治疗,如开颅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等。

3. 一般治疗:出直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头痛剧烈者可给止痛、镇静剂,并应保持大便通畅。当伴颅内压增高时,应用甘露醇溶液脱水治疗。

4. 控制再出血,防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能够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5. 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月,并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激动和用力排便,尽量减少探视和谈话。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例如:

1、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和Ⅱ级病人总体预后优于HuntHess分级Ⅲ级至Ⅴ级病人。

2、治疗方法与手段、病因不同差异较大。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最佳,而血液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最差。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在55%左右。动脉瘤破裂未经手术夹闭,可再次发生出血,最常发生于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天,每天发生率为1%4%。前交通动脉瘤再出血的概率最大,第2次出血的病死率为30%60%,第3次出血者几乎是100%。但在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6个月再出血的危险性显著降低,以后出血的病死率可能不会超过第1次出血的病死率。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以及第1次发病的严重程度,对复发的可能性似无关联,但高血压可能增加其危险性。

3、血管痉挛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有13.5%的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因血管痉挛而死亡或残废。在致残病人中约39%因血管痉挛而引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