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在心脏,根在脾胃?

 樱花奇放 2018-12-22

脾胃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很多古今大医都这么说。但临床上,并不见得所有的医生都能意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用药时不一定能想到、做到。

脾胃居中,在人体属土。《黄帝内经》中说:“土生万物”,《金匮要略》中说:“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都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明代医家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愈。”给出了治疗一切慢性疾病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前人最宝贵经验的总结,我们要善于运用到临床上。

我们广慈中医的医师们在日常问诊治疗心脏类病症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患者虽然病在心脏,但最初的病根却是出在脾胃上。治疗的时候,用脾胃论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往往“药到病除”。

比如,有个病人是海南的。她来复诊,说身体顺畅多了,疾病好转,排便也正常了。原来这病人肚脐下有包块,医生先用两次消除痞块的理气中药,让她周身气机流动起来。这次复诊,医生改用黄芪建中汤为底,并解释说,攻伐积块,要攻攻停停,不能一味地攻,由于理气药多耗气,长期服用容易中气不足。所以服用理气药后,病邪减轻的同时,人也会觉得有些虚疲,甚至手脚都会不够力,这时,中医就要换换方子,叫效也更方。所以说,中医治病,不是一个方,而是一个作战过程。

比如,这个病人,先服用降气理气的药,等浊气排得差不多后,水落石出,虚相显出,然后再服用补益中气升清阳的药,这样身体就更容易消受了。

那接下来的思路,医生就用持中央,灌四旁,畅情志。用黄芪建中汤“持中央”,还加当归与桂枝一起“灌四旁”,桂枝走上肢,当归达四肢。还用降香、麦芽、小茴香,宽畅上中下三焦气机。

在《金匮要略》里,黄芪建中汤的方剂是这样的:黄芪二两半(30g) 桂枝三两(15g) 甘草二两(10g) 大枣十二枚(20g) 芍药六两(30g) 生姜三两(15g) 胶饴一升(30g),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方剂的方证为:1.慢性腹痛、喜温喜按;2.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或有轻度浮肿;3。舌质淡红或暗,脉虚大。

本方的组成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似乎相差不多,但本方重用芍药,且有胶饴、甘草。芍药能解挛急、止疼痛,胶饴能补脾胃,甘草能缓急,故本方用于慢性腹痛伴见黄芪证的心脏类疾病患者,效果也非常好。而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黄芪、生姜,能除湿、散寒、通经络,故用于肢体麻木不仁伴黄芪证者最为适合。

有下述两大类疾病的人,可以考虑使用本方(黄芪建中汤):

——以慢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症、血卟啉病等多见本方证。刘氏报道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50例,疗效满意。他认为本方对虚寒型溃疡病疗效确实。辨证时必须抓住以下特点:胃脘痛为时日久,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热怕凉,脉多虚缓或虚弦,舌苔淡白。如果痛处拒按,不分食前食后,有时如同刀割,口干舌燥而不思饮,大便干结,辨证属于瘀血症者,本方的疗效便不显著。一些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的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溃疡或有该病史。只要见自汗、面黄、舌质暗淡者,也可使用本方。

——以形寒微热、自汗盗汗、面黄虚浮为症状的贫血、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低热等病也可见本方证。杨氏曾治1例溶血性黄疸,患者发热、盗汗、腹泻、大便黏液带血、头晕心悸、面色萎黄、全身倦怠感明显,据其脉大、舌淡、面色萎黄、便溏、小便自利等证,投黄芪建中汤,20剂后自觉症状改善,血象上升,继续以本方加味治疗3月而愈。

黄芪建中汤中的胶饴,就是民间所说的麦芽糖,味甘甜。如果患者不喜甜食,或腹胀、舌苔厚者,可以用麦芽代替。如患者便秘,可以冲服蜂蜜代替。蜂蜜既能补中,又能润肠通便,是一药两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