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22

前言:今年是中澳旅游年,提到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坎儿井”,令人想起新疆与澳洲的渊源 --- 2006年10月,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以及全国侨联共同主办了“侨心光明万里情—新疆行”活动,组织了澳洲、大陆、香港、台湾医疗专家为新疆和田进行372例白内障手术复明义诊,已故的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创会会长邱维廉博士引领澳洲商务代表团专程赴喀什地区捐建两所小学。侨胞们参观了神奇的“坎儿井”,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新疆留下美好的时光回忆,也期待在未来重游瓜果飘香的故地。

游客到访吐鲁番必看“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它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的知名度远不如长城,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工程壮举之一。它由很早以前在中国西北部这片边远地区定居下来的维吾尔族人修建。这个灌溉方法全靠重力,从天山东部地底把冰川融水输送到吐鲁番盆地。

为了避免在灼热的夏季阳光下蒸发,水流穿过纵横交错的地下渠道,它们连接着整个地区的一千多口井,每条水渠的长度从3公里到30公里不等。

在1784年的鼎盛期,坎儿井绵延5,272公里,有1,237公里穿过吐鲁番盆地。水直接流入农田和葡萄园,居民则从井里取用清冽甘甜的水。

波斯在一个世纪以前曾修筑过类似的系统,名叫 Qanat。

翻阅史料记载,今伊拉克、伊朗一带的商人把他们的工程技术带到中国西域,再沿丝绸之路继续往东。有了坎儿井以后,吐鲁番盆地成为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上的绿洲,人丁日益兴旺。

据史料记载,新疆坎儿井鼎盛时期曾多达1700多条,总流量1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吐鲁番人民形象地把坎儿井称作“地下运河”,目前仍然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史载汉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称之井渠法。吐鲁番七克台镇的60多道坎儿井多为清代林则徐兴建的,人称林公井。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

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

当地人为了躲避酷热少雨下烈日的烘烤与解决水源问题,利用这种沙漠质地渗漏性强的特性,开挖暗渠,将地下水巧妙截流,为新疆绿洲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这便是坎儿井滋养一方人的水利妙用。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

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古往今来为居民饮用。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当地导游艾合买提认为坎儿井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这些传统还反映在该地区的众多历史遗迹上。但随着全球变暖和该地区工业化,导致了山上冰川更快地融化,水很容易蒸发掉。“干旱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艾合买提说,“一千年前,这里还没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当时的著名作家都没有提到这一点。”

作为丝绸之路上少数还在延续利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疆吐鲁番盆地1108条坎儿井中,仅剩下278条有水。

为了保护这一“地下长城”,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下,从2009年底开始,新疆坎儿井维修工程率先在吐鲁番地区启动实施保护加固工程共完成四期,累计投入资金4500万元。

已加固维修108条坎儿井,工程累计维修加固暗渠约18公里、掏捞清淤约600公里、加固竖井口1万余个,遗址本体得到妥善保护,最大限度遏制了坎儿井的消亡速度,确保坎儿井的有效遗存。

古老坎儿井的剩余部分依然是当地人的生命线,他们要面对冬季的刺骨寒冷和夏季让人难以忍受的燥热。

没有地下水渠,这里就无法生活。葡萄藤、杏树、棉花和西瓜都将无法生长。用管道从沙漠外面引水进来或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在已经用水管取代了坎儿井的地方,居民声称水的味道与自然过滤过的水不一样。

花10元钱买了一袋吐鲁番葡萄干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称:“它们好吃极了,明显比我尝过的其他葡萄干要甜,那是沙漠极高温、盆地低海拔和40天风干过程的产物。”

目前,新疆境内有水的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吐鲁番地区有水的坎儿井也只剩下404条。最著名的坎儿井是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长21公里,如今出水量每天仍能浇灌4公顷葡萄地。

掏捞手艺人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正在下井

掏捞手艺人在狭小的坎儿井巷道里清扫淤泥

一名维吾尔族男子赶驴和车经过一口井,井的水源来自吐鲁番的坎儿井。

图文综述源于网络,特此鸣谢。

与人为善,海纳百川,弘扬正能量。

澳中文传社(AUST333),2006年6月6日在悉尼成立简称【澳中文传】,秉持传播澳、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己任,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海外侨社声音,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信任,促进构筑和谐侨社的发展,以做“中华文化使者”为追求的公益性传播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