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廷才: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9专题:“五有”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江山携手 2018-12-22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剥去一层,讲出至理,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写作时,仅仅是从人到人,由事到事,从表面到表面,内容不免过于直观化。如此写作,其直接后果无非就是就事论事,在高考作文中必然导致就材料而议论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
   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具体应做到:

一、有一双发现生活中凡人小事的慧眼

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出眼光,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对社会经验和阅读能力有限的人来说,细致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文必须发掘人物的“思想”,即抓住以至突出事件中最根本的,最动人的,最深刻的那一点。杨坤同学的《初识篮球》通过“我方以2分之差”的惜败、“黑铁塔”对篮球独特的理解和“我”送篮球给一个小学生的记叙,表达了篮球就是人生的哲理。“我”在与篮球的接触中,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深刻性于文中逐步展现。颜丽娟同学的《阶梯》又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人物的“思想”。文章以拟人化手法,记述组成阶梯的大理石的三次见闻:一次是一天傍晚一个戴眼镜的女生,借用休息、游戏的时间追求学业进步,在翻书,在演算的情景;二是天空才露鱼肚白的清晨,一个身影在刻苦晨练的情景;三是天亮以后,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步步向前迈进的情形。最后写到:“我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前进,却可以帮助别人前进。身为阶梯,我无比自豪。……‘我会坚守我的岗位,做一级勤恳的阶梯。’”从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思想”。议论文必须抓住问题的核心,巧妙切入,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2003年,河北一位考生的《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的眼》一文,在提出“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正,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你的判断”的中心论点之后,先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李嘉成当初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进入自家的公司,刘备倚重诸葛亮的决策而不是义弟的判断;楚怀王宁可听从稚子的童言妄语而不愿理睬屈原一片忠心两行热泪,最终落个客死他国为天下耻笑的结局。接着论述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选择都不能以个人喜好亲疏去判断事物正误。文章观点鲜明,层次分明,论理既深刻又透辟、全面。

二、有一种对事物理性化认识的理性睿智
  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
  如,1997年高考作文要求把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不少人碰到别人有麻烦时会“悄悄走开”。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作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三、有一种文体不同的表达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比较短,但在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包含两方面意思:记叙文要注意发掘,一是发掘人物“思想”,二是发掘发掘事件的意义。不论那种发掘,都须凸现最根本的,最动人的,最深刻的那一点。一些专家认为,可以采用高屋建瓴法,即善于提高一步,开拓一层,善于从似乎不相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现息息相通的共有规律;可以运用小中见大法,即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大精神;可以运用质疑审问法,即要追根究底,要环环相扣,剥茧抽丝,等等。如,李然的《吴老师言行录》就很有这个方面的特色。文章截取吴老师因少了一颗大门牙说话就漏风的风采、语文早读课上当一回齐宣王的情形、古文课后劝“我们好好配合医生打针”的语言及我们为他描绘一幅箭步如飞的可笑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现他抽屉里带过滤嘴的香烟他还大讲一番尼古丁如何害人而又喷云吐雾的行为以及看昆曲《琵琶记》时的感慨等5个片段,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吴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倾心关爱与纯如清水的友情。吴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中不乏潇洒超脱,庄重严肃里寓含诙谐调侃。几件小事一经点染,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作者善于捕捉细节,采用小中见大之法。

  又如,2011年高考作文《信立天下——诚信是一种美德》并不是浮浅地列举一些时下缺乏诚信的反面事例,而是对这些事例进行剖析,深入挖掘其产生的根源、危害,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由现象而本质,令人信服。

  议论文中议论本身就必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才能“深刻透彻”。因此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四、有一般掌握必要的“理论武器”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2012年福建考生的《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精彩》一文,作者多出引用名人名言,如,冯骥才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卢梭曾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塞内卡有言:“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800字的文章中,引用了古今中外五个人的名言,让阅卷老师叹服。

五、有一些“深入本质”的方法

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议论性文章可以运用的方法有:

一是深海探珠法。就是要“有的放矢”立意准,开小口子挖掘深。2012年江苏考生的《忧与爱》:记得那段日子,从网上看到南京梧桐树被砍的图片。曾经枝干挺拔、满树碧绿的梧桐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躺在冰凉的马路上。满地的断枝残叶,仿佛城市记忆的碎片。“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和我说话”,看到这般伤感的留言,眼眶终不由得有些润湿,对这个城市的忧与爱一起涌上心头。作者巧妙地选取了最能触动南京人心弦的“梧桐”,作为文章的切入口,可谓“棋高一着”。从南京梧桐切入,“梧桐与南京是一体的。”“可是,这些年,南京的梧桐被砍了。”“只是忧伤是不够的。”“因为深爱,所以忧伤;因为伤痛,所以更爱。梧桐,留下了不少。忧与爱,继续生根,发芽……”由现象而本质,逐层深入,增添了文章的深度和分量。1995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过程分析法。就是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如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剖析逐步走向坚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韧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2011年河南考生的《中国崛起之我见》:面对中国崛起背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冷静地反思,否则,它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压垮我们用成就筑起的大厦。中国崛起是杯好酒,但我们不能一边喝一边鞭打酿酒的人。所以我们在崛起后,不要沉溺于民生、经济、科技、国际影响等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的喜悦中,我们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小错不改,大错即来”。希望有一天,独立研发的科技产品、管民和谐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名片……当然,这一名片的印刷需要青年人抱着科技创新的梦想上路,用温暖筑起人与人之间平等且和谐相处的阶梯。语段分析辩证,居高临下,说得在情在理,从当今生活的现象深入本质,用用不同的现象反映相同的本质,激起读者的共鸣。

三是运用联想立意法。就是锐意穷搜的联想,比较对照选优的概括。福建考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很典型。文章在开头亮出“真正的革命者总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中心论点之后,第2节写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周恩来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把全部的生命之“热”,化为点点闪光的火星,去散发,去传播。第3节写新中国普通战士的楷模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熠熠的贡献之光。第4、5节解决问题分作两步,第一步引用周恩来和雷锋的话回答“生命之热”怎样才能发出“贡献之光”,使内容渐趋深入。第二步,进一步引申到在实现四化新的条件下青年应如何发光上,赋予文章以跳动的时代脉搏和崭新的时代精神。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显示其严密的逻辑力量。

这正是:

五有给你一利器,透过现象入本质。

剖析小事凭慧眼,认识事物显睿智。

表达技巧依文体,理论武器入脑际。

深入本质有三法,文章写作上阶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