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廷才: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28专题:“五个借助于”凸显作文的文化底色

 江山携手 2018-12-22

第28专题:“五个借助于”凸显作文的文化底色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文章的好坏优劣,与有无文化内蕴有着很大关系,使自己的作文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色,洋溢着深厚的文化的意蕴,是许多中学生朋友追求的目标。“文化”的含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底色”是用以描述材料本身所固有的色彩。“文化底色”,是指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一篇有文化底色的作文,一定会受到阅卷读者的青睐。

一、借助于名著彰显文章的文化底色

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个人独特见解。也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涉猎了古今中外诸多名著,外国的,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莫泊桑、欧·亨利等;中国的,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撷取文化底色的源泉。2001年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曾轰动了中学语文界。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能够借助《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赤兔马与伯喜之间交往、对话,非常好地演绎了“诚信”的话题,因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首肯,判作满分。阅卷老师之所以如此厚爱此文,最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能够借名著来解读现实的话题,文章流淌着浓郁的文化之水。

2012年高考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我们记得不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伤痛的人,我们却记得刻骨铭心。一个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每当我看《康熙大帝》时,看到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我都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这第三碗酒,他这么说的:"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不屈啊。通过历史故事的叙述,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拥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的中心。

二、借助于名句突出文章的文化底色

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次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注意,这里的“积淀”,是指我们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切记,是自然融合,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应该说,同学们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句,只是拿过来恰当引用就是了。2004年考场作文《多一点宽容》可以说是经典。全文几百字,引用达十多处。如有西方的谚语:“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有孔子的精辟概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屠格涅夫的告诫:“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有大肚弥勒佛的座右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也有美国总统的“最高指示”:“如果你没有一点宽容的精神,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正面的,反面的,旁征博引,大增文章的文化底色。

2012年湖北考生的《交流的无奈》: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短短两句话中,围绕一个中心,就有7处引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春望》,“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出自汉代陈琳的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出自唐代韩偓《家书后批二十八》,“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是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出自杜甫的《得家书》,“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自唐代杜牧《赠猎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唐代宋之问《渡汉江》。如此集中引用名句,凸显了作者的知识面和文章的文化底色。

三、借助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或传说显示文章的文化底色

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作者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就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因此,我们要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这类作文的是带有批判性。历史不只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还可以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之旧瓶装现实之酒,以收到古增今色、古今为一之效。2004年高考作文《子路的论文》通过子路之口,深刻而辩证地分析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扣准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话题。

2012年广东考生的《生逢其时》: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作者用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用文学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

四、借助于旧有之物承载文章的文化底色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等就是此类文章。前者由北京胡同的形成以至没落的叙述,寄寓了作者理解、批评和留恋、伤感之情。后者则是叙述了西安的气派、风范,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除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一幢老屋、一张老照片、一条老街以及一件古玩等来寄托自己的情思,以显示文章的文化底色。2012年江苏考生的《忧与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为人们所热爱的江南水乡,是否仍然散发着别有韵味的独特魅力?悠然的摇橹声,细雨落在青石板上的清脆声……这别有意境的世外桃源,正是身处钢筋水泥世界的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旅行社深谙这个道理,每周像拉牲口似的,把落满灰尘的都市人带到这令人神往的地方,全然不顾对这纯净世界的伤害。正当我想着周庄会以怎样害羞的形象面对我,是否会让我陶醉以至流连忘返时,“周庄”这个巨大的牌坊赫然立在我眼前。我们一行人鬼子进村般贸然闯入这个世界。她早已不像那娇羞的小姑娘了,而是出落得世故圆滑、左右逢源。“售票处”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满眼的旅行社小旗挥动,游客叽叽喳喳的议论,导游扬声器中叫出的集合口令声,街边的叫卖声,这一切似乎相映成趣。我不禁哑然:这是否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周庄?此文直面周庄旅游的现状,以昔日周庄的静谧怡人和今日周庄的嘈杂浮躁相对比,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挚而炽烈的情感,凸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状的担忧,以及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2012年江苏考生的《忧与爱》:“燕子归来衔绣幕,归巢无觅处。”我爱燕子,爱它的轻盈,它的灵动。可是如今,我们人类对空间的扩张已侵占了燕子的领地。燕与人,似亲非亲,而今,人类正要打破这仅剩下一丝的亲缘关系。房屋被拆毁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一个个的巨大长方体把城市分割成了无数个冰冷的囚笼,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些迷失方向的燕子的哀鸣,恐惧,惊慌失措。作者爱燕子之爱、忧燕子之忧,如此,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色。

五、借助于睿智哲理的语句凸显文章的文化底色

在作文中,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要写哲理句。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怎样写哲理句呢?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反映作者对事物的某种态度、体验和情感,充满辩证法和人文精神。以形象暗示哲理。2011年浙江考生的《我的时间》:每个清晨,我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我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充满诗意的描述把人带入了诗意的境界。以情境蕴含哲理。2011年广东考生的《回到原点》:一位老人与孙子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河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孙儿啊,你看那山像什么?”孙子默而不答。老人微笑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说完,老人流下幸福的泪水。以体验宣示哲理。2011年安徽考生的《时间在流逝》:那些过去岁月里的人和事,都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演绎一些,再沉淀一些。那些美丽的事物,都湮没在时间碾过的车辙里。所有的过往,都被时间凝结后沉淀。所有的曾经,都被时间风干后不再。诗一般生动流畅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真切自然,发人深省。

这正是:

文章要有文化味,“五个借助”显神威。

经典名著是源头,名言名句如春水。

浩浩史籍取不尽,屡屡旧物绽新蕾。

文中语句含哲理,写出佳作令纸贵。(4311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