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心理障碍

 自由的觉察 2018-12-22

目前青少年出现心理症状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表现出厌学、成绩大幅下降、不愿意去学校、脾气大或者悲观等,家长需要警觉,这些都有可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症状。在医院就诊是第一步,出院后家长帮助孩子康复、营造利于孩子康复的环境至关重要,康复过程有几项原则:


第一、父母保持一致的原则


对于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父母往往意见不一致,这个影响并不大,但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孩子,父母的态度一定要一致,比如,一方积极的寻求帮助,另一方态度回避,这样对孩子的康复就造成了阻碍。

建议父母在面对孩子之前,先进行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


第二、引入第三方,寻求帮助的原则


第三方是指家庭以外的专业人士或机构。包括,孩子的家教老师、主治医生、心理咨询师;学校、医院、培训机构等,还有孩子佩服尊敬的人(绝不仅是家长佩服的人)。


引入第三方的意义在于,家庭关系显然是孩子致病的因素之一,不可能马上做到调整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一个第三方能够让孩子信赖、愿意敞开心扉,将有助于孩子良好的康复。


学校方面,家长多寻求学校对孩子现状的理解,医院方面,能够对孩子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缓解,心理咨询在孩子后期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返回学校前,家长帮助孩子寻找补习的方法,比如,家教或者培训机构,让孩子面对学业不至于太吃力,产生自卑的情绪。 家族之中,孩子喜欢谁佩服谁,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跟他们接触或者在他们的家庭中小住,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康复。



第三、和孩子协商制定规则的原则


跟孩子有关的事情,父母都应与孩子协商,争取达成共识,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妥协。第二条中提到的建议,都需要与孩子协商完成。协商中,父母要学会怎么平等对待孩子,一起商量,适度妥协,商量时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具体说,就像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态度客气,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些对孩子处理人际关系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孩子获得了被尊重的体验,他将尝试学习尊重父母及他人。


第四、父母应积极配合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原则


首先,这里指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具备资质和临床经验的。家长不必吃医生或咨询师的“醋”。家长觉得孩子跟自己不交流,却跟医生和咨询师有话说,产生挫败感,开始与医生或咨询师竞争,便对孩子的康复造成障碍。其实,不论是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不是三方在争夺孩子,目标都是让孩子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在治疗或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病情反复现象,孩子有畏难情绪时,家长了解情况后,应支持鼓励他坚持治疗或咨询,因为任何治疗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五、父母自身学习提高的原则


首先,父母能够开始学习、改变观念,对于孩子有重要的意义。通常的方式是自己看书、查阅资料、了解孩子心理症状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多参加机构举办的各类家长课堂,这种学习活动,家长之间与老师之间能够交流,比自己看书会获得更多。第三,父母也可选择一个心理咨询师,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因为,孩子的状况,对父母造成很大压力,甚至影响夫妻关系,这是不利于孩子康复的环境,当父母把压力倒向孩子时,给孩子康复造成新的障碍。父母通过心理咨询,调节自身情绪,对自己对孩子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以上五条原则,做到任何一条都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但我们相信,无论付出多少,为了孩子的康复和美好人生都是值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