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星“伪文艺”被嘲,不妨换位思考读后“敢”

 心本心123 2018-12-22

近日,马思纯在微博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读后感引发网友争议,有网友发声其读后感完全不对,还有人指出马思纯以前发的微博张冠李戴,让其“多看原著”。甚至还有大V发布有“嘲讽”意味的文字,一场“舌枪唇战”必不可免。随后,马思纯发文回应称,“感谢指正并虚心接受,但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放弃分享”。

/素材聚焦/

▽尴尬的伪文艺

不出所料,马思纯这一次的“被嘲”事件,连带着其他明星的文艺“翻车”现场也被翻了出来。其实,感慨无错,读书更无错,但很多明星都撞到了一个枪口上:大众已经对“文艺腔”明星不胜其烦,而假文艺、真幼稚,肚子里没多少墨水还表达欲过剩,被冠以这样印象的公众人物,出现一个就有可能被嘲一个。

 

和普通人一样,明星也经常着了虚假名人名言的道。要么张冠李戴,要么沉浸在文艺鸡汤中无法自拔。明星们搬出名家作品,或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对作家的喜爱,最终却暴露自己的阅读储备不足、甚至缺乏常识的短板。

 

有人会嘲笑他们附庸风雅,也有人会帮忙辩解:附庸风雅也没什么错,最起码还知道风雅之物是好东西呢!但真正让人不满的,还是“附庸”的态度和它可能的副作用:既然大明星们那么忙,缺乏真心实意啃书的时间,又何苦把这些东西摆出来?——好像真正的文化人,发两条艰涩难懂的微博和张冠李戴的语录就够了。如果公众人物只拿读书当成假装超凡脱俗的一层表皮(读没读都不一定),那露怯时的尴尬也只能受着了。

被青春绑架的书架

被“伪文艺”风裹着走的又何止明星?这件事发酵后的讨论,让很多人回想起也曾痴迷过一些矫情文艺文风的自己。甚至,部分人也在自我反思:好好的经典作品,为什么非要披上矫饰和扭曲的外衣才能读,而且嚼的还是别人嚼过的二手理解?

 

前人大师留下的精神结晶和文化宝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有太多人生百味可以体会,太多文化内涵可以细细琢磨。如果只能看到自我投射、矫揉造作的一面并以为这就是全部,未免可惜。然而,现在打扮成青春疼痛来售卖的经典作品,只会比以前更多、更夸张。

 

前段时间,作家李静睿发了一条微博,吐槽现在的编辑都怎么起书名的:

 

沈从文的书叫《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俄国文学大师蒲宁的书变成《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名家大作统统QQ空间签名化。

 

在网友的一片不解和抱怨声中,也有人理解图书编辑的做法——不想办法把书卖给更多的人,出版社如何生存呢?这反映出一种现实:我们默认经典文学作品是值得普及、值得传递下去的文化,现在却必须要冠以这种形式,才能吸引人来读书。

 

这种形式,或许迎合青春期全部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视野,局限于华丽辞藻却空洞矫情的语言套路。这说明这类书认为自己要吸引的人群认知能力扁平化,必须要用所谓的文艺、精致、风雅、情感等标签,才能刺激起对文字的求知欲。简而言之,一切都是当年青春疼痛、无病呻吟的延伸,而这种套路还真的管用了。

/片段速写/

◆角度一:为何读书?

人们为什么需要读书?这是我们觉得答案显而易见、又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文字,是没有画面、却必须要凭借思考在脑海中生成画面的东西。它从不把喜怒哀乐的样子直接展现在人眼前,而是让人动用思考能力自行解码。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被培养的是吸纳和理解客观知识以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理解他人经历与情感的共情能力。

 

读书,从来不是教人炫耀自己比别人有逼格、或整日围着自己的情感需求转,恰恰是让人学会突破自我的局限性,见他人、也见世界。如果我们认同社会的教育是以独立完整的人格为目标,那阅读经典必然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当读书文化衰落,当教育并不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文化的培养,一个人从小到大认知周遭的能力无法得到拓展,就只能在个人世界里绕圈圈。而不读书的后果,教育意识与执行不到位的现状,整个社会都必须面对。(贾小凡)

◆角度二:不妨学习马思纯的读后“敢”

阅读书籍,记录感受,这本身是一件私人的活动。而对待一份本没有确凿的“标准答案”的读后感,我们其实不必过多关注,倒是马思纯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改正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值得我们关注学习。马思纯的读后“敢”,一是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将批评视为完善自我的动力;二是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持思想独立。

 

孔子言,过则勿惮改。面对网友的批评,马思纯表示“感谢指正,虚心接受”,从态度上正视错误和批评,体现了“勿惮”的勇气。正如她所说的“不管好与不好,这都是我。我在接受,也在学习”,勇于改正的逻辑背后是对自我不足的承认,这同样需要勇气。通过一个个错误不断认清自己,进而找准提升和完善的方向所在,不失为对待错误的一种好态度、好方法。


在今天,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环境,每我们都要学会更加勇敢地捍卫自己的表达权,更加积极地学会与异见者共存。要想做到这些,就要保持思想的独立,对批评和指责保有自己的判断。从这种意义上说,马思纯维护权利和独立思考的读后“敢”,也为我们上了一节媒介素养课。对于一份不算完美的读后感,围观“吃瓜”和嘲笑挖苦都不会有多大益处;但对一份改正错误和捍卫权利的读后“敢”,能见贤思齐,思之习之,才是网络时代更显宝贵的能力和品质。(红辣椒评论)

◆角度三:阅读的价值才重要

演艺明星到底有没有文化、该不该读书,是不少网友关心的话题。平心而论,明星们的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业余生活同样精彩充实,读书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奢侈品。 而在马思纯误读事件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观点颇具代表性。部分粉丝和网友不仅对张爱玲表示不屑,对阅读乃至文化也持一种轻蔑的态度。“多读两本书,有什么了不起呢?”此话看似是口不择言,或许代表了不少年轻粉丝的心声。

 

虽然略显无奈,但不得不承认,纵然马思纯对张爱玲作品的理解大错特错,也不会对她的演艺生涯产生多少影响。反过来说,阅读虽能使普通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却未必能带来明星般的优渥生活。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一些人认为阅读百无一用、不值一提。

 

如今,这种“读书无用论”在舆论场中并不鲜见。在马思纯误读事件背后潜藏着的,不是明星该不该读书的问题,而是文化和知识不断被部分群体贬低的危险。马思纯爱不爱读张爱玲,读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充分肯定。这不仅关乎当下年轻人的三观,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提倡阅读、肯定阅读,不是为了讽刺和挖苦明星,而是为了我们所身处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中青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