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授衔,军衔偏高的3大将军,2大将,1上将,为何?

 浙江LBZ 2018-12-23

十大大将

1955年授衔,有一个很大的依据,是1952年的军队评级,90%以上的军衔都是根据此次定级授予的。

比如,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大军区司令政委等都授予元帅军衔,8位军委委员均授予大将军衔。实际上在评定军衔时,还有一小部分是多方综合,兼顾建军初期的各方面军的贡献。因此,出现了一些授衔偏高的将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树声,许光达,贺炳炎等人。

王树声等授衔

1.王树声,凭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获大将军衔。

王树声,1905年生于湖北麻城,是四方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1952年时,是湖北军区司令员,定级为正兵团级。1955年,定级为正兵团级的36人中33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人被授予中将军衔。2人被授予大将军衔,1个是王树声,还有一个是后边要介绍的许光达。

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时,有不少人认为他的军功比不上许世友等人,被授予大将军衔略高。许世友可能也是这样认为,才出面要求授予大将军衔。然而, 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一个是总指挥徐向前,一个是副总指挥王树声,许世友资历尚浅,不能代表四方面军。

许世友和战友

凭借资历,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也无可厚非,毕竟参加革命较早,贡献也较大。

留学苏联的许光达证件照

2.许光达,凭红二方面军被授衔大将。

许光达,1908年生于湖南一贫困家庭,参加革命过程比较曲折。1952年,被定级为正兵团级。按照他的资历,被授予上将是比较合适的,但最终评审结果,决定授予其大将军衔。他是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

许光达听说授予自己大将时,三番五次请求降低军衔,认为萧克、王震等人不论资历还是军功,都足以代表红二方面军。最终,许光达的请求没有被允许,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不过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实际享受的待遇是上将待遇。

3.贺炳炎,红3军代表人。

贺炳炎,1913年生于湖北省。艰苦的革命岁月让他多出挂彩,失去一臂。1952年,贺炳炎被定为准兵团级,按照正常资历,他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贺炳炎出身的红3军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代表,选来选去决定让贺炳炎作为红3军代表,授予上将军衔。

贺炳炎与红二方面军战友

据说原本想让廖汉生代表红3军授予上将。但廖汉生是贺龙外甥女婿,又是政工干部,总体来说不算太合适,才把名额给了贺炳炎。他也成为唯一一个准兵团级的上将,其他50多个准兵团级大多为中将。

1955年授衔,不仅是对将军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将军身后牺牲将士的肯定。他们肩上的军衔不仅是属于他们的荣誉,更是属于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烈士的荣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