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黑古毛笔图书馆 2018-12-23
按:江西文笔是江西文港毛笔的简称。

浅析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郑明

【内容摘要】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属性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差异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融合性等等。毛笔文化不可能只是研究狼尾、羊毛和竹杆这些制作原材料,或者是对用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关注,只有把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烙印,才成为和自然物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一个笔工制作了毛笔,拿给书法家使用,就产生了某种联系;江西文笔是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她的文化体系有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也有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文港成为制笔之乡,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毛笔虽是小众化产品,但是她与中国文脉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文化底蕴隐藏在其骨子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之一。

【关键词】超自然性  社会性 时间性 空间性 差异性

【正文】

江西文港的毛笔起源,元代以前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据《赣东史迹》载:相传在2100多年前,制笔技艺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据族谱记载,山东邹县的邹氏于西晋时期迁居临川城西,即开始制作毛笔,后代迁徙于临川李渡、文港一带,继续承传祖上的手艺,至今1600多年历史。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毛笔制作技术日臻完善的时代,此时的文港,已有繁荣的笔市。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始走出江西,并成为皇宫御笔。到了清代,文港毛笔发展开始加速。周虎臣笔庄、邹紫光阁笔庄的设立,使得文港笔到了一个高潮。

一、文化及文化属性

文化一词,很多人都认为是文凭的代名词,即有了高文凭,文化就高,初中没有毕业,这个人必然没有文化。

其实不然。

从字面上看,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称天子管辖不到的地方为蛮夷之地,对没有接受文治教化的人称为化外之民。天子对内施以文化,对外也以文化之,对不愿意接受文化的地区,则以武服之。汉刘向《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名人梁漱溟为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是。文艺是偏重感情的,哲学科学是偏重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

文化属性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差异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融合性等等。

二、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有多种,毛笔文化的属性也不例外,同时,毛笔文化属性的分析按理说也应该是对毛笔的总体分析,但本文只将江西文笔作为一个落脚点,可能可以以点带面,看出毛笔文化属性的概况。下面选择其中部分属性对江西文笔做一简单分析。

1、          文笔的超自然性

文化就是人化或人类化,就是生活,是体现人们思想与实践的现象,这都说明她的超自然性。文化学研究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比如毛笔文化不可能只是研究狼尾、羊毛和竹杆这些制作原材料,或者是对用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关注。只有把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烙印,才成为和自然物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也就是说,笔工在对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运用于毛笔制作中去。由于每个人的心智不同,理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制作出来的毛笔都不一样。在江西,制笔材料可以说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气候条件偏暖,黄鼠狼和羊虽也常见,但是其尾和毛即使过冬也不符合书写要求,也不产竹,但正因为如此,文港人对原材料才格外珍惜,对原材料才如饥似渴,才研究透彻,同一根尾,什么部位的毛适合做笔柱,什么毛做笔被,什么毛加健,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就算不同材料质量有些偏离,他们也会采取补救措施,让同一桌笔做出来以后,笔性达到一致。

2、文笔的社会性

社会性又是人群的整体性,或者叫联系性。人和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不可能创造文化。一个笔工制作了毛笔,拿给书法家使用,就产生了某种联系,比如文港的周鹏程老师、李小平老师,他们都曾亲身送笔到书法家府上,和书法家面对面交流;一个笔工制作毛笔,影响了其他人也来参与,这也是一种联系,比如周鹏程老师最早对兼毫笔改良配方,也最早掌握尼龙毛的使用技巧,就有一大批“学生”跟在后面,揣摩方法,悟出真谛;一群笔工,在外经营毛笔的人回来后,转达书法家对毛笔的改良意见,他们开始集体思考、集体感悟,使文笔的质量越来越好,使文笔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书法家而言也有向心作用,有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心里都有一个宏愿,那就是到文港来拜笔,其社会性体现的更加突出。

3、文笔的时间性

时间性也即历史性,是指文化发展的持续性、绵延性或阶段性、间断性。就江西文港来说,其制作和使用毛笔,据可靠历史记载,有1600余年历史,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她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同时,文港毛笔的时间性还体现在,她的文化体系有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也有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有量的积累,有质的变化,这是阶段性、间断性的表现。再者,时间性也可理解为继承性和变异性。一种文化在传承中不可能千篇一律地继承,她应该是好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劣的要淘汰,更要创新发展。在时间的流逝中,一成不变是没有生命力的。毛笔制作128道工序中,有些工序早已消亡,有些工序在创新中,有些工序在复古,但不管怎样,128道工序,还是那128道工序,只是加加减减而已。当然,这其中有的变化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这也反映出,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永恒的。

4、文笔的空间性

空间性也是地域性。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地域性,虽然她可能会有变迁。比如当年制笔中心由宣城到善琏,就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因素。空间构成社会,社会具有特定的空间。区域不同,文化有差异。区域相同,文化具有集聚性,这也是有的地方成为木雕之乡,有的地方成为毛笔之乡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解放前,全国各地均有毛笔制作,浙江、山东、江苏、湖南等地盛行,由于文革的原因,由于后来的工业化的原因,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相对落后的毛笔制作行业相继被淘汰,甚至到了灭绝的境地。之所以后来江西文港毛笔制作相对集中,成为毛笔之乡,其原因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不可一概而论。像前面所述,江西并没有制笔的原材料。传说秦代咸阳人郭解和朱兴为了避免战乱,顺抚河而下,偶然在江西临川李渡(李渡原属临川)拢船,在李渡教授毛笔制作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担任临川内史时,对李渡毛笔爱不释手。他的书法珍品中,有不少是用李渡毛笔书写的。由于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噪。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李渡地区,在李渡周边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毛笔制作技艺,比如当时的长山晏乡、抚河对面的王家洲、前途乡和文港乡,形成以李渡为核心的毛笔制作集散地。后来,善于制作毛笔的河南汝州人迁徙至文港周坊,在此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周虎臣,与道光年间前塘人氏邹法荣、邹法惊兄弟在汉口创建的邹紫光阁,被称为当时的四大名笔之二,正因为如此,文港毛笔制作得以不间断传承。再加上文港地区为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没有出路,要想改变生活,学学制作毛笔的手艺似乎是唯一选择。改革开放后,文港人思想大解放,尼龙毛使用方法的掌握,成就兼毫笔的天下。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邹农耕、李小平为代表的品牌建设及文化的提升,拉升了毛笔文化档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创造了江西文笔的辉煌。

5、文笔的差异性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就中国而言,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扎根在民族土壤里,最有生命力。霍夫斯泰特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好比文笔,是一种事实上的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笔工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再加上前述原因,每个人对毛笔材料的不同理解,对制作工序的不同理解,对使用者的不同理解,因而制作出来的毛笔千差万别。有人说,毛笔制作要像立顿茶叶一样,采购全球红茶进行拼配,使得每一年的拼配比例都不一样,但是能保证口味相同,将茶叶制作标准化、工业化。毛笔制作的工业化不是没有可能,但就毛笔的价值取向而言,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是每个国人的心声。毛笔虽是小众化产品,但是,她与中国文脉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文化底蕴隐藏在其骨子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之一。

三、总论

说一千道一万,毛笔文化终归体现的是制笔人的文化。读书人读书有三重境界,制作毛笔也有它的三重境界。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是制笔的第一境界:入门级。制作毛笔有工序128道,达到入门级的师傅除了每道工序不折不扣地完成外,他还需要制作毛笔的基本功扎实,齐毫功夫到家,能够做到在配好材料的前提下,将不同尺寸的齐好的毫毛一层层叠好,这样依次叠好,制作出来的笔头平整、舒坦,才算通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制笔的第二境界:通技级。达到通技级的师傅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他还需要独自完成配料工序,能够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笔,更需要根据写书法的个人因爱好或习惯甚至是自身身体条件的不同而对毛笔软硬程度的不同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笔毛材料的加加减减,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改进,再不断地试用,直到满意为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制笔的第三境界:问道级。问道级的师傅不会满足于对器的了解,他对笔文化还有一定研究,而且会深入挖掘古代毛笔的内涵,仿制古代毛笔,甚至会创造性地制作新笔品类。

前两重境界主要体现的还是技,最后境界才是艺,艺所体现的才是毛笔文化的最高境界。

毛笔具有她独特的文化特质,也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作者:郑明

地址:江西省进贤县教育科技体育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