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应用大黄经验总结

 易针堂 2018-12-23

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临证七十余载,在理论及临床上均建树颇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特色。笔者通过学习,发现张教授对大黄应用颇多、见解独到,现将其部分经验介绍如下。

喜用药对

张教授认为大黄扫庭犁穴,为无名虎,是临床使用中一味良药。其功效有5个方面:①降气,制逆气上冲,与代赭石、半夏组方;②寒凉止衄,与黄芩、小蓟组方;③泻火通便,下三焦热邪,与山栀子、芒硝组方;④驱积导滞,助消化,与枳壳、厚朴、神曲、槟榔组方;⑤调理冲脉,治月经病,与桃仁、红花、桂枝、虫、当归、益母草组方。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具有独特临床价值的药对,具体叙述如下。

1.大黄与石膏

大黄与石膏合用,古方中并不多见。石膏味辛甘大寒,寒能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泻胃火,除烦止渴,入阳明胃经,甘以养阴生津;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通过泻下使火下泄,给邪以出路,导热外出。两药均药性峻猛,二者结合攻敌,效果猛烈,急战速决,能够减少消耗,保护正气,使患者转危为安。张教授曾目睹民间医家贺邦俊遇到阳明大热火邪弥漫上、中、下三焦,只要口渴、舌苔干燥、体温升高、大便不行,表现为实证,即投清热泻火药,不开黄连解毒汤、三承气汤,专用石膏、大黄,其量为大黄9~15g、石膏30~90g,无汗加青蒿20~40g,汗少加浮萍10~20g。见其所治,均有效果,并且了解到临床此种用法,限于五味,量重第一。

2. 大黄与附子

大黄与附子互配,《伤寒论》已开先河,如大黄附子细辛汤。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此药对取附子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之功以消解冷积,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大黄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解决“不通则痛”。大黄性虽寒凉,但与大辛大热之附子相伍,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是“去性存用”之制,为温下法的常用配伍。民国初年德州老儒罗芷园在北京行医时,曾以之治疗疝气下坠。张教授遵照先贤提示,常将二者投予男子附睾发炎或精索静脉曲张,并在处方中加入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命名为三将汤,可获得较好效果。另外,若腹有冷积,按之硬痛,大便秘结或排出不爽,习于原治疗方中加大黄、附子两药,附子占2/3,收效颇好;也常在小承气汤内加入附子9~15g,寒热、攻补兼施,取得最佳的效果。

3. 大黄与栀子

大黄、栀子性寒味苦,为止血退黄清火药,常用于热性病、肝炎、胆囊炎。大黄利肠通便,不可久煎,宜治肠腑秘结;能泻上开下,研粉冲服,对吐血、鼻衄立竿见影,其效极佳。栀子调理心烦不宁,懊恼不能入睡而失眠,疗效良好;再加百合、酸枣仁、黄连、合欢皮、莲子心,疗效更佳。两味为伍者,除《伤寒论》茵陈蒿汤可用于治疗胆囊、胆管结石症外,张教授习用者为栀子金花丸。1978年,张教授曾医一神经衰弱患者,头昏、健忘、感觉如在云雾中生活,唯一症状就是心中懊恼、万般思绪得不到发泄,脉搏频数,严重失眠。吃过许多镇静药,均告失败。即授以栀子金花丸加减,嘱其坚持,切勿减量,逐步观察疗效。方药如下:生首乌20g,白芍10g,山栀子30g,莲子心10g,淡豆豉10g,大黄2g,水煎分三回服,从下午两点开始,至睡时饮完。大便稍稀,日排2次,服药25剂,已彻底痊愈。

4. 大黄与芒硝

大黄、芒硝乃《伤寒论》大承气汤泻火通下的两味主药,大黄降气消积、活血破瘀,攻利而不软坚;芒硝软坚但缺少攻下之力。张教授认为,二者配合,对高热阴液亏耗、大便干燥或习惯性肠内秘结者,都宜应用。如身体虚弱,可加人参、西洋参,保护元气,扶正祛邪,提高疗效,但黄芪利水切勿添入。须注意一点,凡攻下之品,均摧残生机,只能救急,禁止久服,防止影响患者健康。

治疗病症

1.鼻衄

血从清道出于鼻称为鼻衄,主要由于肺、胃、肝之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以致血溢清道,从鼻孔流出而成鼻衄,亦有少数由肾精亏虚或气虚不摄所致者。《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千金要方》《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众多书籍中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张教授根据其父的经验,凡高血压、紫癜、温毒、肝火过旺、热邪上冲所致鼻衄不已,于辨证论治之前,先要用大黄3~9g,水煎2min,饮下,出血即能停止。大黄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凉血止血,止血之力较强,虽属治标方法,但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此法确为救急之法。

2. 痤疮

颜面痤疮,即大粉刺,或见诸前胸后背,易发于青壮年,皮脂腺分泌亢盛之人较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以张教授治疗此病常用清肺、凉血、解毒、宣泄皮毛法,用黄芩、桑白皮、银花、枇杷叶、赤芍、牡丹皮、穿心莲、板蓝根、连翘、浮萍组方,另外要加入少量大黄,收效甚佳。张教授运用大黄,一是降火,引热下行;二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大黄泻下通便,使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有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腑气得通,利于痤疮的康复;三是大黄味苦,苦能燥湿,而痤疮易于复发的特性多半由于湿性黏滞,加入大黄燥湿可以减少痤疮的复发率。一药多用,甚是精妙。

3. 急性炎症

张教授临床多年发现,凡遇急性炎症,无论大便干燥与否,只要属于实邪,在处方内加入大黄3~6g,可通行郁阻、清热、活血、祛瘀、利痰、泻下、宣开经络,防止药物守而不走,能起向导与助力作用,尤其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痰、火、气、血凝结,如缺乏本味,就失去了治疗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有言:“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泄,如补中汤用参芪,必有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张教授正深谙此道,补而兼行、补中寓通,有助于提升方剂药物配伍的整体疗效。

4. 呕吐

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常作为临床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叶天士认为呕吐“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肝气冲逆,肝升肺降功能失常,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上逆。大黄性寒味苦,归于肝、胃经,功于泻热,治疗热性呕吐。张教授临床经验,凡神经性恶心呕吐,一般镇静药物无效时,投半夏10~20g、大黄5~10g,水煎,一勺勺口服,均有作用[1]65;对于高血压、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呕吐不止者,先用姜半夏15~20g、橘红15~20g、代赭石20~30g、大黄5~7g,水煎,分4~8次灌服,比较有效,尔后再进行相应施治。张教授的经验为我们治疗急性呕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应用方法

张教授经验,凡非大热大补的丸散内,加入极少量大黄,以不影响大便为度,十分有益,能防止呕吐,利于药物崩解、得到充分吸收,还可缩短停留时间。如饮药呕吐者,用半夏、代赭石便可收效,若不能立竿见影,加大黄沉降利气开结,通下阻遏,其效果极为理想,最多不超过6g。

对于大黄的煎煮时间,张教授验证,大黄水煎3~5min通肠泻下;而久煮无力,转为镇呕止吐。张教授告诫我们,煎煮中药的时间应根据中药本身所具的特性和治疗所需的功效而定,不应强行一致,削弱临床的治疗药效。

小结

张景岳通过临床经验总结提出四大要药,人参、熟地黄如良相,大黄、附子为大将,可以健身养生、戡乱救急,号称“四维”。张志远教授学习古人之法,认

大黄若从天而降,其功倚马可待,并非定点疗里、限于攻下,切勿死守利肠通便。临床上,张教授运用大黄治疗肝火上冲之鼻衄;对于痤疮,倚靠大黄降火、通便、燥湿之性来宣泄皮毛;急性炎症为实邪,加入大黄可起到向导与助力作用。这些经验与见解,值得学习与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