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毕业生刘大廉先生的点滴往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18-12-24
本篇图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在孔网卖书与张家界的侯启年先生萍水相逢,他是当地一位著名医生,之前曾在我这买过医学方面的书。月初我在上海出差时,忽然收到他想找我影印一本黄埔军校同学录的消息,让我一时挺好奇。后来才知,原来他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16期15总队毕业生刘大廉有着一段很深的渊源,刘老先生正是他走上医学道路的授业恩师。机缘巧合下,他从我博客中发现了有关刘大廉先生的记载,于是才有了印书这个事,和我们日后的一些交流。侯先生发给我一篇名为《廉二先生》的文章,他的这篇大作发表在2017年9月4日的张家界日报上,我拜读之后感慨很深。
图1:我收藏的黄埔军校16期15总队同学录

刘大廉是湖南大庸人(大庸县,是张家界的旧称),生于1911年(如果按照同学录中的记载,我觉得他应该是生于1918年左右),因在家中行二,故人称“廉二”,晚辈们则称“廉二先生”。刘大廉自幼天资聪颖,热爱文学,在村中是学问与品行都至高无上的人。无奈生不逢时,国难当头,遂在同乡汤祖坛将军(时任七分校教官)的介绍下,舍家千里迢迢前往西安,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16期第15总队。与被抓壮丁这种被动参军不同,抗战时期投考黄埔军校者绝大多数都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朴素的爱国情怀。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就会作为基层军官补充进部队与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生命。黄埔军校有一著名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那时来看,诚非虚言。
图2:黄埔七分校训练场景

1941年3月,刘大廉在黄埔16期15总队毕业,旋分配到胡宗南系统的部队任职,具体经历不详。抗战胜利后,因投考军校的初衷是打日寇,而不愿参加内战,故请长假脱离部队返乡。我采访过的一些黄埔老人,很多有着与之相同的选择,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味。
图3:刘大廉先生在军校时的戎装英姿

刘大廉返乡后一度一贫如洗,后来成为一名中医,从他在同学录中所留的通讯地址看,也许是家学渊源。在大庸解放前夕,他一度曾被拉回国军短暂任职,这在解放后自然成了无法抹去的“黑历史”,因此历经坎坷也是可想而知。于是乎,刘大廉后来作为“历史反革命”被诊所开除,白天被游街批斗,但到了晚上,还是会有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湘西农村,西医根本没有,刘大廉悬壶济世,成为乡亲们的保护神。到了80年代,摘帽恢复工作,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然勤勤恳恳,从不迟到早退,直到1989年去世。

侯先生笔下的廉二先生,是一位满腹经纶,和蔼可亲的老中医,不但能开方治病,还吟得一口好诗。也许对于不了解他的人来说,更是不能想象他还曾是一名戎马疆场的铁血黄埔军人。不过在那个时候,有些事也不方便说,很多故事就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终无所知矣。我与刘大廉先生无缘,更远在千里之外,自是写不出什么神髓,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去看侯启年先生的原文最好。

廉二先生已魂归黄土近三十载,名字与事迹如今几乎已无人知悉。在百度搜索“刘大廉”的名字籍贯,所见者无非也就是我博客上整理发布的史料(由于侯先生的文章在报社内网,搜索引擎很难找到)。但我读侯先生文所看到的廉二先生,不失为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和正直知识分子的典范,于国于民,俯仰无愧。他虽只是一个境遇坎坷、籍籍无名的普通黄埔军人,却仍是让我钦佩不已。这也是我今日撰此小文并为他增补上照片的初衷(本文所提到的有关刘大廉的生平经历,均是以侯先生文中所述为参考)——有些人和事虽平凡,却也不应忘却。



                      静思斋 于岳
                     2018年12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