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之门

 棋中王 2018-12-24

武官塑像

 山西榆次老城的照壁与城楼

□□张艳庭 文/图

    在山西榆次老城,许多景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这个老城唯一留下的城门,让我感觉比平遥那些保存完好的城门和城墙更加真实,美丽。也许是因为被现代建筑包围着,门的功能完全丧失,使它更像是古迹,也更像是历史的大门。

    穿过林立的现代建筑,抵达榆次老城的中心,我首先发现的就是这座城楼的古老。它与我之前见过的许多城楼相比,都不相同,没有被涂上色彩鲜艳的油漆,而是保持了原有的木色。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木材比砖石更能够暴露出时间的秘密,流露出沧桑感,因为它们在时间中更加脆弱。在众多贴满五颜六色瓷砖的现代建筑包围下,它的沧桑感愈加鲜明。

    抬头仰望门楼下的石匾,看到上面“榆次县”三个大字的书写者,竟然是米芾,这让我多了一重惊喜。米芾是宋代书法家,其祖籍就在离榆次很近的太原。当记忆中的历史与现实中发现的历史有了交汇,我对这座城门的古老也有了相对具体的时间概念:它也许可以追溯到宋代。

    城门洞中并没有大门,这标示着它已丧失了门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所立起的铁栅栏。它作为门的历史已被这铁栅栏封锁了起来。栅栏外,堆着雨水冲进来的垃圾。我踩着垃圾,钻进了栅栏。这种感觉像是钻过了时间的栅栏一样,让我产生了穿越的幻觉。我走进其中,一个瓮城的内景呈现在我的面前。与其他瓮城不同的是,它的正面是一座石牌坊样的照壁。

    这个照壁的独特和精美也出乎我的预料。它的中部是一个门洞,因此它也拥有门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太小,这个门只能成为一个象征,而成为这个照壁的装饰。门洞两旁的砖雕都是竹子,但并不相同。砖雕上的文字提醒了我:一个是风竹,一个是雨竹。在文字的引领下,我仔细观察竹叶,果然发现了它们的不同:风竹的竹叶是飘飞状的,有许多的叶尖向上;而雨竹的叶尖则基本都是向下。这是因为雨竹的叶子承载了雨水,雨水的重力只能使它下垂;而风竹的叶子承载了风,风的重力却使它们向上。关于竹子的砖雕我在许多老宅中见过,但大都相似,在这里,雕刻工匠别出心裁,让较为常见的竹子产生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照壁后站立着两个石人,一个是文官模样,另一个是武官模样。它们的含义并不难理解,但放在这个具体的情境里,又有些特别。瓮城的主要功用是用来防御的,如果纯粹从防御的角度来说,武官、将军的象征意义已足够。文官也矗立在这里,也许是因为这里并不是边疆,文官一起来迎接进城的人,意在昭示此地文风之盛,是礼义之地。两个雕塑的年代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朝,因为它们的穿着是明朝的官服。这也与我对历史的记忆相契合。作为明代官员的象征,改朝换代并没有让它们退出城门这个重要的舞台。虽然没被朝代更迭所损毁,但时间还是在这两个石像上留下了印迹,尤其是文官的面容,已经无法再显现出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是这座石雕,不远处拴马桩上的石狮子,也被时间侵蚀而变得瘦削,不复往日的威风,但它们的存在仍让这座城门整体上显得华丽雍容。

    从瓮城走出去,就看到了简单又混乱的现代都市建筑。古代的城墙没有保留下来,只有这座城门孤独地立在马路旁边。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将军,当他穿过时间的刀锋箭雨,到达敌军深处时,身边的士兵都已阵亡。他孤独地被自己的敌人——现代围困着。让我相信现代就是他的敌人,除了他已被杀死的士兵——被拆毁的城墙,还有城门洞中的垃圾,还有在他面前不停排放的汽车尾气等污染,以及他的仿制品……因为这些,我对他依然不屈地挺立感到惊讶、庆幸、敬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