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生老号

 梦之谷居士 2018-12-24

让老字号一脉相传——记长生老号创始人吴在贵

苍南新闻网

2016-01-10 00:00

温州长生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在贵

68岁的吴在贵精神尚好,却说自己已经老了。

他是木匠的儿子。1978年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东北客商,从此,他的生命轨迹开始有所改变。他的儿子常常说父亲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把家从浦亭搬到灵溪。现在看来,或许真是这样。

客串“人参经纪人”

来灵溪前,吴在贵是浦亭大亭村人(现属灵溪镇浦亭社区),父亲是个木匠。年少时,吴在贵曾跟着父亲做学徒。农村人安土重迁守本分,有了钱建房,首选自己的地基,若没有合适的地基,也是要挨着老宅近些。但在那个时候,吴在贵选择将家搬到了灵溪老街。

到了灵溪后,吴在贵做过许多营生:开过小人书书店,走村入户推销雪花膏,卖过木材和火柴,也倒卖过服装。小小生意经做了个遍后,吴在贵想到开小旅馆。当时,吴在贵的住房是三层民宅,将一楼作为店面,算上二、三楼,一家旅馆能有四个房间。家里人住一个房间,剩下三个便做客房用。一家子,六七个人。客人未住满,多出几个房间,家人就睡。若是客房满房,一大家子便挤在一个房间里窝一夜。即便如此,吴在贵的小旅馆也算得上是当时灵溪比较像样的了。

搬家到灵溪若是吴在贵人生的第一个机遇,那在南来北往众多客人中,与从千里远道而来东北人相遇相识,无疑是吴在贵人生的一大转折。

1978年的一天,三位东北客商在吴在贵的小旅馆住下。攀谈中,吴在贵偷偷了解到东北人千里迢迢是来卖东北人参的。初来乍到的东北人在灵溪镇上溜了几圈,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买家,便开口拜托吴在贵帮忙打听打听。吴在贵是个热心肠,见人家大老远来做生意也不容易,忙将此事答应了下来。不过卖人参这事,这可是吴在贵人生的头一遭遇到。

年轻人做事有冲劲,第二天一大早,吴在贵带着三位东北客商上街寻药店推销人参。吴在贵不懂药材,对人参更是知之甚少。为了探底人参在灵溪市场上的行情,吴在贵的卖参第一站选择了当时灵溪市面上最大的一家中药店。一看是地道的东北人参,药店的人都围了过来。“这可是好东西啊。”“谁说不是呢,这么十几根没有七八百下不来吧。”一听手里的人参能值这么多钱,吴在贵心里暗暗地替东北客商高兴。几番价格商谈下来,这家药店买入5条人参,一次性结了二三百给东北人。第一单生意做成了。

随后几日,吴在贵自己也不看店做生意了,将旅馆托给妻子照看,带着东北人各地卖人参了。连打听边推销,几天下来,吴在贵带着东北客商到了观美、桥墩、矾山三地,分别在这三个地方卖了1条、2条、3条人参,连着在灵溪卖掉的5条人参,吴在贵带着东北人卖掉11条人参,卖出500多的好价钱。东北人都夸吴在贵是“人参经纪人”。

那时候的500元是什么概念?吴在贵说,那时候他的小旅馆一个房间一晚的每张床费才八毛。一比较,吴在贵心里多少有点羡慕了,但还是由衷为他的东北朋友高兴。

卖完人参,东北人收拾行李回乡了。话别互道保重后,吴在贵老老实实结算了东北人在旅馆每晚上8毛钱的住店开销。

过了几个月,东北人又来吴在贵这里,还是卖人参。忙前忙后,东北客商带来的半斤人参也都卖了出去。见吴在贵跑前跑后亲力亲为,东北人认定了吴在贵是个实在人:“在贵兄弟,你跟咱哥仨一起去东北吧。你自己也整点人参回来卖,多少比你开小旅店强。”

吴在贵想想这话在理,于是便在1979年夏天起身北上辽宁。身为南方人的吴在贵第一次来到东北,在东北朋友的指点下,吴在贵知道了不同的人参品类和它不同的加工工艺。长了见识后,吴在贵背着几条人参回苍南,算是正式做起了药材生意。那一年10月,吴在贵和朋友一合计,两个人合伙开了一家主要以做批发生意为主的中药店。

南都市场内部实景图(1990-1999年)

创办“参茸市场”

改革开放后,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开始做起小买卖。有些人打趣吴在贵是当中的“先锋代表”,便学着吴在贵开始从事人参生意。亲带亲、邻带邻、朋友带朋友,越来越多的苍南人投身人参生意热潮中来。1985年,仅通过邮局寄到灵溪的红参、高丽参就达3.5万多斤,价值2800万多元。1987年,参茸经营户挨着街开店,在商场三街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区域,有中药店(参茸商铺)近30家。1988年农历正月,城中路一带共有中药店(参茸商铺)120多家。四个月后,又发展到180多家。

1988年4月1日,我县成立了“参茸同业工会”,大家一致推举吴在贵为会长。第二年,吴在贵兼任同业工会的党支部书记。

随着参茸药材行业渐渐浮出水面,散街散户单打独斗各自经营很难满足整个行业的大宗交易的需要,商户们迫切需要一个正规的交易区域。那时候,吴在贵和商户们想到办市场。

苍南不产参茸,做参茸生意已是无中生有,再办参茸市场岂不是天方夜谭!愈是有人质疑,吴在贵们心里愈是坚定。一起发动其他商户、联合众多商户,各个商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找到县政府表达愿望。得到县里支持后,商户们说办就办! 1989年,在县里的支持下,县里筹建“南都市场”。1991年,大家从城中路搬迁入南都市场,经营户发展到200多家,参茸市场正式形成。

随后几年,参茸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年成交额达10亿元,市场就业人数达1500多人。1994年,老经济学家费孝通来市场考察后,还留下了“发展中药事业、保障人民健康”的题词。

市场发展辉煌亦有风雨。1999年,受国家政策上的限制,市场进行整顿。那时候人心惶惶,一有风吹草动,有些商户便紧闭大门。大家都说灵溪参茸经营迎来了最为困难的寒冬。日后,经营场所几经搬迁,136户经营户甚至借用副食品仓储中心创办农副产品市场。即便如此,吴在贵的商铺从未有关门的一天。而在当时,东北三省各类人参总数的80%以上仍然在灵溪镇集散。

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吴在贵想从这个固有的圈子里跳出来,于是想到了办公司。成立公司后,原来的长生参茸滋补品经销站升级为温州长生保健品有限公司。从1999年到现在,公司未曾搬迁。

2004年,吴在贵将目光对准中药饮片的生产和研制,于是创办了温州大宇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现为浙江宇晨药业有限公司)。如今,大宇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产值达近亿元。

第二年五月,传来了好消息,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参茸交易合法性的问题。参茸市场又活起来了。新的市场有120多亩,可容纳400多个店铺。即便自己的产业已十分成熟,但吴在贵还是毫不犹豫进驻市场。

2006年4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授予参茸市场“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称号。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品牌,有非常高的含金量。吴在贵说,那时候,在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最大的参茸市场不在其产地东北,而在吴在贵们的苍南灵溪。

长生药店仓库

市场在城中路时,商户在店铺前陈列中药材(1988-1990年)

老字号一脉相承

吴在贵算是做了半辈子的参茸和中药生意了,对中医中药又是感恩、又是敬畏。在感叹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的同时,又感慨当下多数人是病急才投中医。吴在贵心里总有一股冲动要做点什么。那就开一个国医馆吧,把周边最好的中医师请过来给有需要的人看诊抓药。

也有人给吴在贵分析过,如果在灵溪开这样一家的国医馆,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或许盈利的机会不大。吴在贵想,人一辈子要赚多少钱才算得上“有钱”呢?如果可以解决温饱,日子过得舒坦幸福,也已经完成我的目标了,至于其他的,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于是吴在贵下定决心,即便是要倒贴钱也要把中医馆开起来。

对一个国医馆来说,至关重要的有两点:好中医和好药材。好药材没问题,但好中医就得花时间、精力、诚意去请。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三顾茅庐,有些资深的老中医,吴在贵和他的同事一连是去了十几趟才将老中医请出山。

苍南县首家国医馆开张之后,吴在贵基本上每天都会在国医馆里坐坐,打打杂帮帮忙。国医馆前就是一条马路,经常有三路车来来往往。到了夏天,气温高不说,地面上的热气又会腾腾地往上窜,在那马路上行走都是受罪,更别说骑三轮车载客。吴在贵看到比较多三轮车的师傅都是外地人,赚得都是辛苦钱,平时十分节省,有时候都舍不得买水喝。吴在贵就想烧点凉茶给他们喝。

2010年,吴在贵开始烧凉茶。凉茶的方子请了国医馆里的老中医开,有麦冬、石斛、夏枯草、广藿香等11味中草药。每到夏天,就有不少人来吴在贵这喝凉茶的人,平均下来,夏季每天要烧上十几桶。

吴在贵说,回头想想,从上街卖人参到开药店,从散户占街为市再到参茸市场的成立,他的中药材之路,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也快有40年的光阴了。

2006年,军旅书法家丁嘉耕给长生老号写了一副对子,上联是“长生四海为家,不论生地熟地”,下联是“老号一脉相承,岂止党参人参”,横批是“聚蓄百草平康兆民”。吴在贵很是喜欢,这大概就是他最想做的,也算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吧。(记者 陈惠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