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格局的七年战争

 望云1120 2018-12-24

        关于世界大战,温斯顿·丘吉尔曾有这么一番言论:“七年战争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主要由欧洲国家参与的战争突破了欧洲大陆的范围,波及到列强所占领的殖民地,包括北美洲、南美洲、甚至是远在太平洋的菲律宾,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起源

        七年战争的祸根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莎承袭父位,普鲁士、法国等国家拒绝承认其继承权,与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展开了长达8年的战争。结束战争的《亚琛条约》规定: 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获得了奥地利皇位继承权,然而却将西里西亚让给普鲁士; 英法两国将各自在战争中占有的领地和财物,归还对方。

        显而易见的是,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挣得盆满钵满,奥地利基本保持其原有的利益,英国、法国及其他国家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却颗粒无收,同盟之间逐渐产生嫌隙和猜忌。

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莎

         随着普鲁士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崛起,《亚琛条约》所确定的欧洲大陆均势再次被打破,加之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小目标”:

        英国——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

        普鲁士——吞并萨克森,将波兰变为自己的附属国,确立中欧霸权;

        奥地利——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打击普鲁士;

        法国——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

        瑞典——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

        俄国——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

        英国为对抗法国,在寻求奥地利、俄国维持联盟关系而不得后与普鲁士达成了同盟。因英普关系的紧密,法国、奥地利、俄国也迅速抱成一团,列强间完成了“伙伴交换”,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了整个欧洲。

蓝色:英国、普鲁士、葡萄牙联盟

绿色: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瑞典联盟


海外争霸

        七年战争的主要对抗双方——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斗争,体现在两个殖民大国对北美大陆、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等地的争夺。此前,英法两国在长期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爆发了各种潜在或激烈的冲突,两场在海外殖民地的战争可说是必然的。

(一)英法北美战争

英法北美战争示意图

        在16世纪初期,法国开始对北美大陆进行扩张。法国不仅向新法兰西大量移民,还与印第安人结盟,并且不断深入内陆腹地建立军事要塞,防止英国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扩张。而英国则在稍晚的17世纪开始对北美大陆进行扩张。1607年,英国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短暂殖民地。在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先后拓展建立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保障殖民地的军事安全,英法两国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了英法北美战争的爆发。

魁北克之战

        英法北美战争于七年战争的两年前(1754年)爆发,最初阶段和印地安同盟的法军占优势:1756年法军攻取奥斯威格要塞,控制安大略湖;1757年法军迫降乔治·华盛顿上校;1758年,法军以3800人打败1.5万英国军队。但是随后的路易斯堡战役成为了整场战争的转折点。路易斯堡要塞位于圣劳伦斯河河口的布雷顿角岛上,是防卫加拿大的门户。1758年,在英国舰队包围了路易斯堡要塞并成功拦截了法国的援兵后,寡不敌众的守军最终投降。英国海军在接连击溃法军舰队后,封锁了法国沿海的港口和圣劳伦斯河口。在此之后,加拿大内陆的法军完全失去了援助和补给,形势急转直下。1762年,在法军防守魁北克时,英军成功翻越悬崖抵达魁北克城附近的亚伯拉罕平原,并在此歼灭了法军主力。在大势已去之后,1761年9月8日,法属加拿大总督在蒙特利尔投降,英国获得了北美战争的最终胜利,加拿大也完全落入了英国手中。

马提尼克岛之战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凭借其实力强大的海军,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取得了绝对的优势。1762年,英国相继占领古巴、圣卢西亚岛、马提尼克岛和瓜德罗普岛等法国和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上的殖民地,直到日后签订《巴黎和约》时才予以归还。

(二)第三次卡那提克战争(英法印度战争)

         在17世纪初期,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扩张。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都建立了据点,而法国人则在本地治理和金德讷格尔建立据点。由于在此之前,为了争夺在印度的贸易特权,英法两国曾经多次爆发冲突(第一次和第二次卡那提克战争),七年战争使两国再度开战。

     七年战争前后法属印度的变化(图一中浅蓝部分和深蓝部分&图二中白点)

        在印度大陆上,克莱武率领英国舰队在1757年攻取了法国据点金德纳哥尔,随后又以3200人的部队在普拉西战役击败孟加拉总督的5万军队,取得了在印度的霸权。在海洋上,英法舰队进行了三次不分胜负的交战,但英国可以获得来自沿岸据点的补给,而法国却难以获得及时的补给,因此英国的胜利指日可待。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利·图兰德率领下围攻马德拉斯失败。1760年,乔治·珀科克的英国舰队击败法国舰队,获得决定性的胜利。1761年,孤立无援的本地治理守军投降,英国获得了第三次卡那提克战争的最终胜利。


欧洲大陆

        若说海外是英法双雄争霸,在欧洲大陆上则是“五军之战”,普鲁士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奥地利、俄国、瑞典、法国组成的“反普联盟”。

“闪电战”

        1756年5月18日,英法两国正式宣战,依据英普同盟获得英国的支持保证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先发制人,于8月29日正式率军攻打萨克森(一个与奥地利联合的德意志小邦)。普军分成三路进军,右翼纵队由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率领,下辖15,000人;左翼纵队由布伦瑞克—贝文公爵率领,下辖18,000人;处于中央的则是由腓特烈二世亲自统率,以陆军元帅詹姆斯·凯斯为助手的30,000人军队。萨克森和奥地利的军队对此毫无准备,呈现出溃败之势。普鲁士一个月之内占领萨克森首府德雷斯顿,迅速横扫萨克森全境并实现了占领。

群起而攻之

        对中立的萨克森选侯国的攻击激起整个欧洲的愤怒并加强反普联盟。1757年,法国和俄国如约加入战争,这样在战略形势上,普鲁士北边靠海,东有俄军,西有法军,南有奥地利。

        腓特烈计划在法国和俄国军队走上战场之前,先干净俐落地击败奥地利,而奥地利退出就意味着法俄两国也没有了参战的动力。于是1757年初,腓特烈二世又一次发动主动进攻,集中11万大军进入波西米亚,期望给予奥地利决定性的打击。在边境上,双方发生了堪称血腥的布拉格会战,伤亡人数共计2万余人。赢得布拉格会战后,普鲁士军队转而支援科林,但由于兵力不足,加上奥地利道恩元帅包围夹击,腓特烈二世吃到了开战后的第一枚苦果,不得不从波西米亚撤退。

科林战役

        随后的夏季,俄军约75,000人的军队入侵普鲁士,在5天的炮击后攻下普鲁士最坚固的要塞之一的梅梅尔。腓特烈战场上的失利刺激更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国家加入战局,瑞典随即对普鲁士宣战。普鲁士人面临四面受敌的不利局势,西面的法国、南方的奥地利、东边的俄国和北面的瑞典,都虎视眈眈。

        此时,其盟友,由坎伯兰公爵率领的汉诺威军队,在哈斯滕贝克之战被击败,汉诺威被法国占领。

        戏剧性的是,俄罗斯帝国突然从东普鲁士撤军,这为腓特烈二世了扭转整个局势。

独木难支

        1758年4月,英国与腓特烈二世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协定》,协议规定英国付给普鲁士每年670,000英镑的援助,并第一次向欧陆派遣英国部队支援汉诺威军。1758年3月,联军成功将法国人赶出汉诺威与威斯特伐利亚。普鲁士这一时期则处于拉锯战中,成功击退了俄国、奥地利和瑞典的军队,并保持了对萨克森的实际控制。然而,普鲁士在局部战争中的僵持和胜利并没有改变其在欧洲大陆的孤立局势。

        1959年至1961年,面对大半个欧洲的攻势,普鲁士逐渐显得独木难支。当奥军占领希维德尼察时,俄军包围科沃布热格,在科沃布热格的战败使得普鲁士失去在波罗的海的最后一个也最为重要的港口。普鲁士在地理意义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失去科沃布热格后,腓特烈二世当时认为自己即将失败并打算在失败时自杀。但在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过世,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继位。彼得三世本是德意志人,几乎不会说俄语,且出了名的亲普鲁士,继位后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而与普鲁士订立攻守同盟,反过来命令年前攻占柏林的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这一极为戏剧化的事件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伊丽莎白一世 

彼得三世 

        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普鲁士军队已经受到重创,人数锐减、人才凋零。此时,英国的军事援助被新任首相约翰·斯图尔特撤回;俄国皇帝彼得三世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10月底去世,俄国也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也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于是,普奥两国于1763年2月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欧陆地区的七年战争至此结束。欧洲大陆维持战前态势,各国领土范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仅仅通过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的领有权。

小插曲

        有意思的是,中国也间接参加了七年战争。1755年,为了在战争期间保证俄罗斯所属远东的安全,防止中国收复失土,俄国唆使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与辉特部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一直到1760年才平息叛乱。战争耗空了国库,中国逐渐变成一个跛足的老牌帝国。直到鸦片战争,沉浸于“天朝上国”之梦的中国人才被欧洲的坚船利炮惊醒。


世界格局的重塑

国家实力的消长

        英国通过《巴黎和约》取得了法国大部分殖民地,至此掌握着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海岸线、港口、海峡和资源的支配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从此确立。

        作为战败方的法国,“海外霸权力量彻底走向了衰落。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沦为二等国家。”

        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发誓“我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要夺回西里西亚”,但是战争的结局使她永远失去了这个省,奥地利的实力也备受打击。

        普鲁士作为英国的同盟和伙伴,在英法七年战争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走上了统一德意志之路。在多次战争中形成的军国主义传统深深植入普鲁士的血脉,对一战、二战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对于瑞典、俄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七年战争基本上属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际风云的变幻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英法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爆发的战争只不过是发生欧洲大陆战场的附属和延续,对于七年战争的参战国来说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时过境迁,在海外殖民地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后续影响如同涟漪一般扩散开来,最终深刻地重塑了欧洲和世界的局势,其意义的深远程度大大超过了欧洲大陆上的七年战争。

        首先,七年战争打破了欧洲的“均势”,进一步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英国是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不仅收获了大片的殖民地,还因为岛国的天然优势在残酷的战争中独善其身,因此得以从战争中迅速恢复。法国失去了大片殖民地后海外贸易严重萎缩,国内经济凋敝;普鲁士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也仅仅维持了战争前的地位,国内成为一片焦土,经济严重倒退;奥地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没有夺回西里西亚,欧洲大陆的形势相比战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了这段时期内欧洲列强们集体针对的对象。因此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支持北美殖民地独立,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势力。

        其次,七年战争一举奠定了殖民国家的版图。英国一举获得加拿大和印度,成为海外殖民地霸主,为其成为日不落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语国家的世界版图基本确立。法国则失去了开发多年的加拿大,在印度只保留了贸易权和极其有限的市镇,在西印度群岛只保留了极其有限的几个岛屿。西班牙则向英国割占佛罗里达,失去了在北美洲扩张的基础。因此在七年战争之后,其他殖民国家纷纷一蹶不振,失去了与英国抗衡的基础。斯塔夫里阿诺斯曾总结道:“法国人保有他们在本地治理和其他城市的商业设施,但是法国人是作为商人而不是帝国建立者的身份再次来到印度。”

  日不落帝国的诞生

        再次,七年战争间接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直接改变了世界格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英法北美战争之前,慑于法国在加拿大的军事力量,北美殖民地不得不依靠母国英国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自身的安全。同时,由于国内的财政富足,英国并未给北美殖民地带来沉重的财税负担。但是在七年战争后,英国试图在北美殖民地征税以弥补军费,并且想要在没有受到武力威胁的殖民地驻扎更多军队,这些举措遭到了长期享受自由的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在七年战争中,当地军队在北美和欧洲大陆得到了充分历练,足以和英军匹敌。加上法国对英国怀恨在心,在复仇心理的作用下对美国施以援手。因此在华盛顿的率领下,殖民地人民发动了独立战争,最终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直接改变了世界格局。在此之后,美国总统门罗发表《门罗宣言》,欧洲国家如果进一步对北美和南美的土地进行殖民,对其政权进行干预,都将视为侵略行为,都将需要美国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欧洲势力在美洲的进一步扩张。

        最后,七年战争也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局势。由于法国在七年战争和随后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中消耗了过多军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因此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却最终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此后革命浪潮席卷全欧洲,法国一度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实现了统一欧洲的伟业,并通过“大陆封锁”试图击溃英国。在此过程中,神圣罗马帝国灭亡,普鲁士、奥地利、荷兰和西班牙等国纷纷臣服法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局势的发展。

三级会议

        通过七年战争及此前的多次战争,不难看出欧洲列强内部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同盟与分野,他们内部也充满着纷争,猜忌和不信任,这是欧洲大国关系的典型特征。成为世界中心的欧洲表面是波平如镜的湖水,一旦投下冲突的石子,便是波及整个世界的惊涛骇浪。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下册.第7版.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38.

[2]吕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12: 82.

[3]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9.

[5]赵军秀.试析七年战争中英普同盟的建立和破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58-64.

[6]李云飞.七年战争对十八世纪中后叶国际关系的影响[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1):90-9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