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探讨】浅析小儿推拿直推五经方向补泻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8-12-24

补虚泻实是传统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小儿推拿 补泻是指根据小儿脏腑的功能状态及病证的虚实,针 对不同的经络及穴位施以相应的推拿手法,以达到补 虚泻实的目的。小儿推拿手法之补泻通常分为轻重补 泻、方向补泻、频率补泻、时间补泻等几个方面,其中轻 重补泻、频率补泻及时间补泻,相对而言,各家流派异 议不大,而对于方向补泻,从古至今一直有着较大的分 歧,尤其是直推五经方向补泻问题历来争议较大,让众 多教学与临床从业人员极为困惑。因此,对于方向补 泻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和临床意义。

我们通过查阅众多古代医籍及现代不同版本的教 科书,发现对于五经穴的定位较为统一( 五指螺纹面, 脾经亦有取拇指桡侧缘之说) ,旋推五经为补,各家也 较为统一,而对于直推五经穴的方向补泻存在较大分 歧。现基于教科书、相关医籍、学术流派的不同观点, 结合已开展的临床试验及迎随补泻理论,就直推五经 方向补泻的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 现代教科书及医籍记载的直推五经方向补泻

从现有的较为公认的教科书及小儿专业医籍来 看,直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的方向补泻主要分两 派。一是“向指根直推为补,向指尖直推为清”;二是“向指根直推为清,向指尖直推为补”(见表1) 。 对于直推肾经方向补泻,大多数学者认为“向指根 直推为泻,向指尖直推为补”。但也有肾经同其他五脏经一样“向指根直推为补,向指尖直推为清”的观点。还有医籍只指明“旋推为补”,不提直推补泻方向。


1 主张五经“向指根直推为清,向指尖直推为补”的医籍      

出版时间     书名          主编             出版社

1975    小儿推拿疗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5       推拿学        上海中医学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中医推拿学     上海中医学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推拿学         俞大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中国按摩全书     北京按摩医院                   华夏出版社

1994       推拿大成        丁季峰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推拿学         宋新                 出版社

2006        推拿学        王华兰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推拿学       王之虹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小儿推拿学      刘明军,王金贵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相关古籍记载的直推五经方向补泻

小儿推拿古籍较多,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但直接记载五经直推方向补泻者为数不多。现将有代表性的古籍列举如下(见表2) 。笔者通过查阅现代教科书和相关文献发现,脾经、肝经、心经及肺经的补泻方向通常一致,所以可以类推表3中《幼科铁镜》《幼儿推拿秘书》《推拿三字经》《保赤推拿法》这些古籍的观点与表1 医籍一致,即肝、心、脾、肺经“向指根方向为补,向指尖方向为清”。而其他医籍未提及肝、心、脾、肺四经的补泻方向。

2 古代医籍对于直推五经方向补泻的记载

书名       脾经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万育仙书    -    -     -         -    从六府下推至小指尖曲处为补

小儿推拿秘旨 -   -     -         -    推上为补,下为清

小儿推拿广意 -   -     -         -    自肾指指尖推往根下为清

幼科铁镜  直推至指甲为泻  -  -      -    推上为清,下为补

幼科推拿秘书 曲指内推为补,正推向外泄肺火,里推为补,直指外推为清  -  -    侧推向里补肺虚      外推为清

推拿三字经   补脾方,外泻详 - -     -     此穴宜补,向内推之以生肝木

儿科推拿摘要辨症指南 -   -   -     -   如肾经或补或泻,或推往指根清之

保赤推拿法 脾经)向下掐之为泻,去脾火      (肝经)

(心经)向上推至中指尽处小横纹,行气通窍,向下掐之,能发汗

(肺经)向下掐之,去肺火

               (肾经)向上推清小便,向下推补肾        

关于直推肾经的补泻方向,除了《小儿推拿秘旨》、《幼科推拿秘书》、《推拿三字经》主张“向指根方向为补,向指尖方向为清”之外,其余均主张“向指根方向为清,向指尖方向为补”,与现代教科书和医籍的观点一致。

3. 直推五经方向补泻的机制解析

1)现代临床试验研究的发现:方芳以清泻肺经( 自指根向指尖方向推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为主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咳嗽,效果优于中药对照组,尤其是在咳嗽消失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杨华以补脾经(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推拇指桡侧缘) 为主治疗小儿厌食症, 在整体疗效、食欲与食量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张珍珠等通过研究发现,补脾经(自指尖向指根推拇指外侧缘) 和清肝经(自食指末节横纹至指尖方向直 推) 等小儿推拿手法,可明显提高视力低下儿童的双眼 裸眼视力。以上临床试验结果均支持肺经、肝经和脾经以“离心推为泻,向心推为补”的观点。

2)针刺迎随补泻理论探讨:推拿手法的方向补泻 应该源自针刺的迎随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载: “泻曰迎之……补曰随之。”即现代临床遵循的“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所以,有必要探讨经络的循行走向问题。 据李鼎考证,《灵枢·经脉》有严整的顺逆走向,《脉书》中的各脉多起于四肢末端,上达头面躯干, 其中只有阴阳本中的肩脉(手太阳) 、大阴脉(足太阴) 从上而下叙述是例外。《经络腧穴学》按照十二经脉的排列顺序,详细列出了《脉书·十一脉》中描述的经脉循行,其中足臂本中各经脉均为向心性循行。

鉴于此,我们较为推崇“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的观 点,应用于现在小儿五脏经的直推补泻,应该也是遵循该规律,即直推五脏经时,向指根为补,向指尖为泻。 小儿特定穴中各流派均认可的大肠经、小肠经、三关、 六腑、七节骨、脊等线形穴位亦均遵循“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的规律。

关于五脏经中的肾经,从笔者列出的书籍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认为“向指根直推为泻,向指尖直推为补”。夏禹铸在《幼科铁镜》一书中也提及:“四脏俱推上为补,下为泻。何肾与四脏相反。盖四脏居一身之上,而肾居下。肾虚则推四脏之气。往下以滋肾。故曰下补。肾水混浊。则小便闭赤。若再往下推。则 闭愈甚。一往上提。疏通水道。而小便自清。故曰推 上为清。此上下清补有异。若不发明上下之理。恐人疑推肾之上下。两字有讹。则遗害不浅。故识之。”故笔者较为推崇肾经“向指根直推为泻,向指尖直推为补”。 综上,我们认为在五经操作上,肝、心、脾、肺四经 “向指根直推为补,向指尖直推为泻”,而肾经反之,即 “向指根直推为泻,向指尖直推为补”。

4. 结语

我们通过对已开展的临床试验及迎随补泻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向心 推为补,离心推为泻”。肝、心、脾、肺四脏居一身之上,而肾居下,所以我们认为在直推五经操作上,肝、心、 脾、肺四经“向指根直推为补,向指尖直推为泻”,而肾经反之,即“向指根直推为泻,向指尖直推为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是如此操作,疗效明确。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推脾土穴所产生的临床疗效与推拿手法的轻重、频率及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而与其操作方向无关。究竟孰是孰非,需要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 验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