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东北野战军有100多万人,为何却没南下支援淮海战役?

 bkjhts 2018-12-24

1948年底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经典,我军以少胜多,歼敌超过50万。这固然令人吃惊和欣喜,但是很多人也难免有个疑惑:当时我军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是东北野战军,而东野在1948年11月的辽沈战役中大获全胜。既然如此,在关键时刻东北野战军为何不派出一部分主力去南下支援淮海前线呢?今天我们来破解一下这个疑问。

辽沈和淮海两大决战,最根本的区别来自于战役第一阶段。辽沈第一阶段在锦州、锦西一线展开;而淮海第一阶段在徐州以东的陇海线上展开。摊开地图仔细看看,就知道辽沈和淮海在战前谁的压力大了。说到东野为什么没有派部分兵力支援淮海战场,第一,先要弄清楚淮海战役是什么时间打响,打响的时候东野的战事结束了没有?第二, 淮海战役是有个从小淮海到大淮海(国军黄维12兵团参战)的过程;第三,东野从东北入关,如果派部分纵队加入淮海战役,一旦北平傅作义查明东野入关并绕开他直扑淮海战场,切断其与华东联系的企图,傅作义集团必将全力转移。傅作义西逃,回归绥远;傅作义南撤, 加入淮海战场(在东野大军未入关的前提下,二 、三野无力面对如此多敌人);傅作义东渡去江南(一旦傅作义集团全力退回江南, 我军后期的渡江战役将面临很大困难)。以上这些,都是在东野大军未入关前可以选择的路线。

这是东野在结束辽沈战役, 主力未入关的前提下做出的假设,因此不可能有东野部队支援淮海战场。同时还有个现实的问题:从东野主力部队休整的地区到徐州地区 接近1300公里,没铁路交通运输,中途还跨越华北剿总,徐州剿总两大敌重兵集结的区域,东野怎么具备分兵南下淮海战场的条件?

待平津战役打响 真正全歼傅作义35军完成对平津地区战略分割包围后,请注意此时日期,淮海到了最后阶段,还需要东野分兵来援助二野、三野吗?从三野在陈官庄地区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包围这一动作后,为什么军委要指令三野围而不打,就可以管中窥豹了,战略的重点,此刻明显转移到了迫使北平傅作义尽快缴枪这一议题上,而不再是淮海战场。

有些资料上记载,东北野战军事实上有部分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经过笔者的查阅考证,是不确实的。所谓国军见到狗皮帽子(东野士兵)这一细节,事实是中野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发生的情况。在全歼黄维兵团最紧要关头,三野部分纵队支援了二野,等三野纵队进入战斗位置时候,国军一看 我军有新战斗力加入,同时个个带着棉帽子,顿时觉得东野提前入关加入到了围歼他们的战斗中来,军心大散。国军其实是把三野增援部队当成了东野部队 。此时战士们戴的是棉帽子,不是狗皮的。事后经查,是我大连军工厂新赶制的一批帽子,正好派发到了参与围歼黄维兵团这支纵队里了。

综上而言,东北野战军不具备参加淮海战役的客观条件,和绝对的参战必要性。这也间接成就了二野和三野以少胜多,在淮海战场上创造的卓越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