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potlight探讨 |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背后原因你一定想不到!

 ivymng4licwd7l 2020-12-18

SPOTLIGHT

>

掌握父母之道

Be In The Spotlight

Start Living Your Dreams

<


《孩子不爱跟别人玩是为什么》

spotlight

父母

课堂

+

合群的宝贝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人缘好,性格也会大好,长大后,孩子们的情商也会高。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合群了,究其原因竟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家长对此也是忧心忡忡,到处寻找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整天教育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孰不知导致孩子不合群的背后推手,却是家长。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

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

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

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

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

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

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

父母对于孩子交际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spotlight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故事一:孩子不去玩儿,是因为不放心妈妈

某次聚会上,一个略有些忧郁的妈妈做我对面。

她上来就问我:我儿子不爱跟其他小朋友玩怎么办?跟其他小朋友根本处不好,一发脾气就乱打人,老爱粘着我,学习又不专心,坐不住。

我看向旁边那个6岁的小男孩。他长得很漂亮,嘴巴也甜,一副活力十足的样子。几乎看不出妈妈担心的那些问题。

其他小朋友喊他玩游戏,他倒也很开心地跟了过去。不过,有意思的是,每过一小会儿,他都会回到妈妈身边腻歪一番。

聊到中间,他妈妈离开接电话。

埋头看手机时,我忽然听见他用可爱的声音问道:你都不笑吗?

没等我反映过来,他伸过小手挠我。

我哭笑不得地问他:我不笑,你什么感觉?

他天真答道:我担心啊。

我又问:你平时,都是这样担心着妈妈吗?

他很用力点点头,说:妈妈需要我!

后来,我总算明白了。

这个妈妈和孩子爸爸常年分居,夫妻感情一直有问题。俩人从一开始的争吵,到后面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在孩子面前,妈妈掩饰不住地抑郁,低落。哪怕妈妈嘴上不说,但她嘴角的每一丝纹路,都会透露出她内心的苦闷和怨艾。

于是,这个孩子,他就有一个弱的、不快乐的妈妈需要照顾。

想要守护母亲的孩子,总是看起来一身毛病。拒绝跟同龄人游戏只是其中一种。

孩子拒绝的不是游戏跟同伴,而是母亲以外的整个世界。

对孩子来说,母亲过得不好,他不放心。

只有妈妈能够学着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让自己走出那些悲伤的阴影,试着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快乐,孩子才可能松开妈妈的手,走向他的小伙伴们。

故事二:孩子太高冷,是因为他想要决定权

一位全职妈妈,她是个很活泼、爱热闹的人。然而,却在为自己家里那个“高冷”的儿子发愁。

她说,他都读了两年幼儿园了,但是对班上的小朋友都很冷淡,大部分时候都自己玩儿,别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一样。

搁不熟悉的听了这样的描述,几乎要判定这是个有问题的孩子。但我与这孩子接触过,清楚他没一点儿毛病。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小男孩会主动参与对方的游戏。

别人去喊他,问他话的时候,他也不是都不理睬,而是有选择地回答。

遇到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他还会主动去扶,并且问一句:“没事吧?”

这是个内心有温度的孩子。他不是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只是有些时候不愿意那么做。

所谓“高冷”,是他的需要。

只是,小家伙为何会有这个需要?

与这位妈妈接触多了,答案就清晰了。

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这位妈妈的眼神随时盯在孩子身上,并时不时提醒他,要这样,不要那样。

因为是全职带孩子,所以她全部的注意力,几乎都在孩子身上。

她会教孩子很多事,包括怎么做事才恰当,如何说话才有礼貌。

不仅如此,她对孩子还有很多的期待。

可以说,孩子几乎是她的成就感来源。

这个孩子的个人空间,被妈妈几乎占满了。

他的小小世界里头,都是妈妈的意志。

当他选择回应一些人,而屏蔽另外一些人的时候,那是他的选择和决定。

因为他的大部分空间都拿去满足妈妈的期待了,剩下的那些地方,他想用来满足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

他需要有机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选择和做决定。

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无声的抗争。只有妈妈试着从孩子的生活里撤离,减少关注和控住,把更多的决定权交还给孩子,这个小孩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去做一个孩子真正该做的事。

上面这个两个故事,其实异曲同工。看起来是孩子有同伴交往的问题,实质上却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妈妈太弱了,孩子无法安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妈妈太强了,孩子同样处于紧绷和抑制的状态,没办法轻松地去跟他人交往。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担心孩子这个那个的时候,不妨试着反观,我做了什么,我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孩子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你对于孩子不合群的问题还存在一些困惑,那么下面是一些技巧和提醒: 

①2岁以前,不苛责。

孩子2岁以前的同伴交往,都是没有交集的平行游戏,比起同伴,他们对爸妈更感兴趣,所以不要苛求。

② 3岁以前,多关爱。

3岁以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鼓励,少一些不耐烦或忽视,孩子对人际关系可能会期待更多、担忧害怕更少,他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更多主动的探索和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因为,一个孩子对社会(他人)的认知,源于生命最初与父母的关系和交往。

③ 3岁后,逐渐放手。

孩子3岁以后,父母需要学着放手,一点点撤出孩子的生活。如本文所述,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让孩子为你牵挂,被你扰动过多,这样孩子才能安心地离开你。

④ 教孩子一些必要技巧。

日常陪伴孩子阅读、亲子游戏等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巧。比如“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这样的邀约,以及分享、交换、赠予、轮流玩这样的规则。

⑤ 听听孩子说什么。

如果上述你都做到了,仍找不到原因,那么多倾听,问问孩子,他是否遇到了什么其他困难,再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最后,想再次强调,育儿技巧其实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妈妈们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让自己的生活空间,跟孩子的空间保持一定的界限。

因为,胶着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敌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