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2003-4)大庆石油之光雕塑
2003.03.10发行 全套1枚 邮资所属:黑龙江
(1-1) 80分 雕塑-大庆石油之光(售价1.20元)
邮票规格:30×40mm 版别:胶版 设计者:李庆发、姜伟杰
信封规格:230×120mm 印刷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2006年改值为1.20元
“大庆石油之光”雕塑位于大庆市红岗区萨尔图中七路、萨大路和卡尔加里路交会处。主体有基座、塔身、塔徽。其座为高3.5米、直径8米的圆柱体,周围镶有2.1米高油田地质构造的铸铜浮雕带,象征大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其上托起的塔身是由高30米,直径为半米多的钢管排列起来的三棱柱,上端每边各有一件直径为2.4米的铜质圆浮雕。环廊是6只飞翔的海燕,最大高度近5米,组成了奔腾的海浪。雕塑包容了从地下到地上,从古到今的全部内涵,以现代立体构成的象征性手法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力度。雕塑高大、醒目,已成为大庆市的标志建筑物。
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 ”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大庆油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砂岩型油田。南北长138公里,东西长73公里,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田组成。油层为中生代陆相白垩纪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渗透率。原油为石蜡基,具有含蜡量高(20%~30%),凝固点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点。原油比重0.83~0.86。年产量4000万-5000万吨。大庆油区的发现和开发,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石油地质学理论,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庆油田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摘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而且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质大型砂岩油田地质开发理论及工程技术系列,油田勘探开发等重大成果载入了中国科技发展史册;培育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等优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出了享誉中外的大庆品牌;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英雄群体,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建成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矿区,促进了大庆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1979年12月14日,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的新兴城市。为纪念当年的石油会战,大庆市在市中心建立一座“大庆石油之光”雕塑,以表现大庆人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