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王教授点评博主散文评论

 江山携手 2018-12-25

阳春三月花满枝

 

王凌虹

 

  元人无名氏的小令《梧叶儿·三月》甚是传神:“春三月,花满枝,秋千惹绿杨丝。才蹴罢,舒玉指,摸腰儿:谁拾得鲛绡帕儿。”三月的红河大地,花儿次第开放,上山赏花确为当务之急。赏花归来,将感与思发酵成文字,付与《红河日报》,不失为一种雅趣……

 

文之体性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竟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意思是说:人若动情了就需要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就体现为文章。把隐藏在内心的情与理显现为语言文字,表里皆是一样的。但是人的才华有平庸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深邃之异,习惯有雅正跟淫邪之差。这些皆为人之性情所致,并受后天陶染而形成,所以文章领域里千变万化,奇谲诡异。文辞学理的平凡或杰出,是与作者的才华高度一致的;作品的风趣与刚柔,不会违背作者的气质;文章叙事内涵的深浅,不会与作者的学识相反;作品风格的雅正或邪僻,少有违背作者的习性。文字都是各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写的,作品的风格就像人的面貌一样各有差异。若归纳起来不外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就是向经书学习,与儒家同轨。远奥者,即文采含蓄而有法度,以道说为宗。精约者,字斟句酌,文辞精炼,分析鞭辟入里。显附者,即是文辞质朴晓畅,切理明义。繁缛者,博喻辞丰,属辞采炫技派。壮丽者,高论宏言,文辞卓越异彩纷呈。新奇者,弃旧趋新,以诡奇怪异为追求。轻靡者,辞藻浮靡,文字空泛无力,缥缈媚俗。八种风格中,典雅和新奇相反,远奥和显附不同,繁缛和精约有异,壮丽和轻靡相别。文章的风格,不出此范筹。

  “体性”篇告诉我们,文字的风格与作者个性、才华的关系,是表里必符的。文章因内符外,作假不了。所指八种风格,无论是典雅或远奥,精约或显附,繁缛或壮丽,新奇或轻靡,皆是由作者先天性情与后天的陶染决定的,性情即是才、气,陶染即是学、习。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作品的外观,这很符合心理学二因素论的观点。一个作品的水平高低,是既有先天之才气,又有后天之内外兼修的结果。所以中国传统讲养气、修行、学理、习达,是一个完整的系列工程。当下一些作者忙于追求名利,却不懂得表里必符的原理,浮躁因而猖獗,实为幼稚。

 

小窗里的风景

 

  与短篇小说一样,微型小说具有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特征。微型小说篇幅较短,只能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高度集中地刻画人物形象。虽然情节单纯、人物集中,但同样能通过有限的窗口去展现大千世界的一隅,透过一色反映五光十色,用个别环节反映社会生活的长链,以有限的瞬间反映无限的永恒,以单纯的故事情节反映丰富的心灵世界,开掘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主题。引用王蒙说及短篇小说的观点也为合适:“从一斑窥见全豹,从一滴水见大千世界,从一瞬间一时代,从一角一人一事,见一国家一民族一世界。”

  因为微型小说故事简单、线索单一,最重要的就是结局的出人预料,类似于相声的抖包袱。包袱抖得好,小说就精彩,否则会趋于平淡。

  报纸版面有限,是微型小说的园地。三月刊登的微型小说比以往要多一些,几篇小说里,写得温情脉脉的,有李贵录的《尼格温泉之旅》和乐爱国的《山村亲事》。《尼格温泉之旅》写男主人公因矿石生意被骗受挫之后,温泉疗伤的感悟。场景是红河州读者所熟悉的贾沙温泉,读来亲切自然。在小说主人公最为沮丧时,有两者拯救了他,一个是大自然,即尼格温泉;一个是得了绝症的汉子,连名字都没有,但他是作为男主人公的心灵拯救者出现的。小说的结局虽然有些刻意的理想主义,300多万元的诈骗案告破,给读者留下一个光明的结局,但是就小说主题而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温泉水的抚慰和从患绝症的汉子身上看到的对现实人生态度的豁达与随性,对于人生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关系的诠释。“他望着桥下的水静静地流,自己像河中的巨石,看不出纹丝的动静。这时,他和桥,和水流,和水中的大石头,都沐浴在晚霞的灿烂中了。”

  乐爱国的《山村亲事》是一个归乡的故事,这篇小说很符合当下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即离乡与归乡,还是失乡的问题。现代性与工业化的到来,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之大不容忽视,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去,上学、打工、当兵等等,离乡很容易,但怀乡、归乡就不那么简单了,有的人离乡即已失乡,因为他们不屑于回乡或是不能适应乡村生活方式了。这篇小说篇幅很短,但包袱抖得很好,就是那一群野狼和一窝兔子。原来是他3年前离开时养过的土狼狗。小说在前面已然埋下伏笔,二狗子退伍回乡,村长就让他去解决一群让群众害怕的狼狗。然而大狼狗却还记得它的主人,于是二狗子带着一群狼狗回家了。兔子也是二狗子离家时养的,二狗子回到破烂不堪的家中,迎接他的是那群兔子。在这里,狼狗与兔子形成鲜明对照,并同时构成隐喻的效果:无论是野性的还是温顺的动物,都有恋主和恋家的本能,何况于人乎?二狗子征服狼狗的同时,也征服了老村长的三闺女,远近出了名的俊俏姑娘,“守在一旁的三闺女,望着壮实的二狗子,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心中也掠过一阵暗喜,脸上不禁感到一阵阵发烧。”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二者是高度融合的关系。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充满张力。

  杨学诗的《集市卖牛记》和张德宏的《买别墅》都是写人对良善者的欺骗行为,批评人在金钱面前的奴化与猥琐,是对人性丑恶的鞭挞。不足之处是,《集市卖牛记》里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够鲜明,故事一波三折,因为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不足,读来有些费劲。

  马玫的《蜗婚》写人间的冷漠与窘迫,人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但是写到结局时有点无力了,当然本来故事也几乎是个难解的囧局。

 

审智与审美

 

  孙绍振先生认为,“散文是既审智又审美的文体”。的确如此,散文的审智,不仅体现于散文的内涵与真实性的程度,更体现在作者的思考能力与品位的高度。散文的审美也不仅仅是流于文字表面所传达出来的美感,而在于透过文字达成的思索空间和深刻感悟。杨文丰教授说:“欲写散文,先学会思索。散文之境界,全赖深刻的思考出之。”

  王印吉的散文《听父亲讲解缙故事》全文叙事,他是写小说的人,叙事功夫很到位。散文通过叙述父亲讲述的明代翰林学士解缙的故事,旨在访祖追根。文章写得轻松随意,收放自如。如果不因为是真实地叙事,没有虚构元素,会以为似乎在读小说了。散文也可以无须刻意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一切尽在叙事中。

  三月的散文,还有几篇写得不错。赵宁的《相由心生》,何玉明的《优雅的老化》,清华的《札记》,皆是通过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进而感悟人生之道。文章篇幅短小,多有各自生活影子的呈现,读后有清新自然之感。

  王芳的散文在《红河日报》上刊登的数量不少,三月份就有3篇:《金平,我远远地看着你》《花开·红河姐妹》《听见下雨的声音》,联想到以前在本报刊出的散文,已经开始形成模式化了:写景+叙事+抒情,间或有点议论,但内涵与思想不足。至此,作者应该有所警醒:散文的本质是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取材广阔无边,结构形式不拘一格,表述方式自由灵活。自由的天性是散文得以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是散文,任何文体走向模式化,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杂文等等,就是走进一条死胡同。因为读者读100篇也等于只读了一篇,那是相当乏味的事情。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日新月异的创造性,时代在前行,人在成长,生活在变化……五光十色的现实,需要不断更新的艺术手法来诠释,文学才有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