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卢医学之治病次第

 健康使者846A 2018-12-25

       关于郑卢医学治疗疾病的次第,网上有很多文章,大家可以自己查阅,典型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外邪去外邪——无外邪建中理中——最后填精”;另一种是:上焦——中焦——下焦。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学习及临床,发现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正宗的郑卢医学次第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试阐述之,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六经传变次第理论介绍

      在聊郑卢医学次第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中医治病的次第,典型的《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六经次第。目前学术界关于六经传变次第有以下几种理论:

       (1)第一种是圈层结构与传变关系:


   (2)第二种是吴述伤寒杂病研究六经传变关系:

       (2)第三种是表里关系六经传变关系:

      二、郑卢医学六经理论

     笔者无意评价上述几种理论的好坏,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有自己道理,我在这里只聊一聊郑卢的观点:

     第一:彭重善师爷在《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一书中认为,郑卢遵循的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书中讲到:“仲景乃医林孔子。”——郑钦安;“仲景真千古第一人也,钦安真仲师后第一人也。”——卢铸之。从《内经》到他写出《伤寒论》,张仲景是第一个人;从《伤寒论》到郑钦安这个医家出现,又是一千多年,也是属于第一个人,没有第二个人,这就属于正本清源,在郑钦安以前没有。内容是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次第去讲的,所以这个六经是没有什么问题。

    (1)六经传变

传变,指六经非正常时,即生病时,病一步步地传和变化。不要认为一提太阳,就认为是太阳病,一说阳明就是阳明病,太阳还有正常的,前面讲的,还有不正常的,接下来就要讲的。《伤寒论》六经六气这种的传变,不是讲六经正常的生化关系,这点一定要注意的,张仲景也不是把外邪六淫之气一把抓来讲。他是讲外邪首先必入太阳,太阳寒气治之,太阳的主气是寒,当其寒气入太阳后,就变成寒,客气(六淫之气)入太阳后,就变成了寒。因为任何邪气首先必入太阳,所以把这本书称为《伤寒论》。也就是说,有条规律,不管邪气怎么传,首先入太阳,然后邪气随寒化寒,随燥化燥。前面的寒是主气,邪气遇到这个寒就变成寒气,所变的寒气是寒邪。同样,邪气入到阳明,就是燥邪。是外邪随本气变成的相应本气的过余之邪。《伤寒论》治病,邪入太阳就解决寒邪,入了阳明,就解决燥邪,解决了这些邪气,病就好了。一定要弄明白这一点,不然读《伤寒论》就会越读越糊涂。

这个具体怎么学呢?就是郑太老师在《医理真传》中写的“六经提纲病情”: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邪进入寒水区,邪为寒邪)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阳明为燥,所以邪入阳明就恶热。这里胃家实的实,具体有很多症状,以后详细讲)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少阳火气治之,而邪气进入的火不是胆本身的火,已经离开了正常的度)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这六经辨证提纲,表明六淫进入体内后对正气造成损害的情况,同时表明邪气走在何处、在何脏腑。有了这个表现,就可以随踪辨证,随踪知病,随踪立法用药。我们学习的时候,深入领会提纲,然后有条有理地、提纲挈领地学习《伤寒论》

     (2)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分布规律:经络走到体内,与脏腑有关系,规律为:所有阴经属脏络腑,所有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这就是体内循行的属络关系,这种属络关系就构成了脏和腑经络的阴阳表里关系。所以,阴阳表里就靠阴经和阳经来互相衔接、沟通。因此,从病和生理上来说,脏腑和经络就有了关系,有了影响,这对我们的辨证和立法就有了指导的依据。

阴经属脏络腑,为里。具体有: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凡是大肠大便不通,一般来说我们不仅治大肠,还要治所属的肺,然后治所络的大肠,大便不畅,往往和肺气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用药的时候,针对大便不畅,加了法夏,这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通过用药去理解我们的法,理解怎么用药的。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在阴经中,着重点一是掌握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我们治疗膀胱小便不利,小便短少,都要着重治肾;二是脾胃着重在脾经,我们以五脏为主,胃跟脾相表里,就是因为属络关系。从属络关系上就知道,阴经把所有的腑都包括了。至于阳经,是属腑络脏,属表。阳经所谓的表,表证,即容易受外界六淫的影响。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这不仅表明了膀胱经跟肾的关系,同时足太阳膀胱经是《伤寒论》的第一个经脉。膀胱经的经脉长、穴位多,有六十多个穴位,你们要仔细看。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这里要说一下,心不受邪,外邪我们着重在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一般不用去考虑。现在很多医生都把太阳经有热,说成就是小肠经有热,都去清热,这是他们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在阳经里,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们重点把太阳膀胱经放在第一位,在阳经中把这个抓住,其他都好办。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阳经里面第一重要的是太阳膀胱经,《伤寒论》首先就是从膀胱太阳经开始的,所有的六淫都是从太阳畏寒那里开始的,把握这一关,把桂枝法用好,其他的病都解决了。阳经里第二要注意的就是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阳明若有燥气,我们不用大清热,而是略略结合膀胱经就去燥了,我们的用法就是加一味油厚朴就解决了。阳经的病都好治。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及循环规律。

走向规律:由手太阴开始依次传到其他经脉,最后到足厥阴经,又重回手太阴肺经,这样不断循环。从肺经(阴经)开始,到大肠经(阳经),之后到阳明胃经(阳经),再到足太阴脾经(阴经)……十二经络是依次循环的,表明我们人身气和血的运行是循环的,主要表明气在周身循环运行的。现在有练功的,有个小循环,即刚才讲的通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大循环就是十二经络的循环。十二经络都通了,估计这样的人不多,十二经络如果都通了,人就根本没有病了,要达到这个从小就要开始练。这不仅对中医理论,对中国的传统气功也有指导意义。 

(四)六经六气概述

六经六气,就是我们讲十二经络的根据。十二经络就是由六经分为手足经而成,六经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和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经,再分为手足即成十二经络。以后学《伤寒论》,就要涉及这六经六气的内容。现在学六经六气是为今后学习创造条件。所谓太阳,即阳之至大也;太阴,即阴之至大也;少阳,即一阳之初生,开始的意思;少阴,亦即阴之初生;阳明,即阳气到了极盛的地方,叫阳明;厥阴,即阴气到了极致的时候。这是名称的含义。六经六气就表示了阴阳变化的道理和理论。知道了六经六气的正常变化规律,我们就能知道疾病的传变和身体的盛衰,这些也是我们学习六经六气的原因。《伤寒论》就是讨论六经的传变规律、对人造成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内经》云:“五行以为本,六气以为用。”我们讨论六经六气的目的,就是指导在治病的实践中怎么去运用。作为五行为体,联系到身体就是人的五脏,这是根本的内部的东西,木火金水土,对应肝心肺肾脾;如何解释生病,如何理解病理,就靠六气。人的五脏和六气有密切的关系,人就是靠六气正常运行,六气与六经密切相关,六经在人的身上,张仲景只是讲了足经(六经),《伤寒论》只讲了六经。我们刚才讲的十二经络是整个人的手足经,所以,所谓六经,应天地六气。因此,只讲足经就比较明确了。六经六气就是人身体气化的道理,知道了这个气化道理,就知道病的原委,也可以知道人的养生之道。这就是讲六经六气的原因。以上都是气化的原理,古人用了很多的心思把这意义表达出来,在《内经》上就归纳成这么几句话。

《伤寒论》讲来讲去,就是把六经的变化引述出来,《伤寒论》本来源于《内经》,《内经》的气化又从《易经》上来的,《易经》最初就是讲的太极,太极变阴阳,就是讲的气的变化。关于阴阳,在《内经》上写了厚厚的一本,都在讲阴阳和气的变化。《伤寒论》也是在讲气的变化,这是《内经》的理论在《伤寒论》里具体化了,变成六经辨证,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个以后我们具体再讲。我们说的路子是正的,从《易经》,到《内经》,到《伤寒论》,都是本着我们中国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来讨论的,从哲理上、人的身体上来讨论阴阳的变化,气的变化。

归纳气的变化规律,三个字:开、合、枢  《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为开:太阳指膀胱,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卫外,所以为开。阳明为合:阳明主受纳水谷,化为精汁,将精汁运行到五脏六腑,把糟粕输送到小肠,所以它也是在气化,这个气化是外行下达,所以称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就是三焦网膜。网膜和外面肌肉、腠理相通,在内就是气化的运行上下往来都靠三焦,所以叫枢。太阴为开:太阴就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都是主运行的,一个运行气,一个运行食物。凡是气血的流通、津液的四达,都是肺经和脾经来主持,所以叫开。厥阴为合:足厥阴肝经主收藏,藏血,主藏下焦的阴气,就是血,血脉的潜存,使其精气不泄漏、血不泄;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藏上焦的阴气,使其阴血不至于燥火外着。所以为合。这两个厥阴都是把气和血管住,不使外溢,一个管上焦,一个管下焦。

少阴为枢:手少阴心经,下生脾土,我们说的火生土,指的是心火生脾土。脾和心两经都是起转枢作用。足少阴肾经,上面是肺金生水,下面是水生肝木,肾在中间,起到转枢作用。转枢什么呢?转枢肺气,将天然之气输到肾,转化为正气,输送到全身,即所谓的金生水,水生肝木,通过肝即木生火把气供给心。这就是所谓的心肾相交。少阴肾就起个转枢作用,把精气输送到肝,然后输送到心脏。

所以我们说的心肾相交就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这里讲的,另一个就是任督相交。我们常用的就是这里讲的,少阴肾的转枢作用而产生的心肾相交。了解了这两个相交的含义,连贯起来,那气的运行和与各经络的关系就联系起来了。开、合、枢是气化的三大关键, 人身气血的周流、津液的四达,均由于气化的开、合、枢的作用而成。这是经络学说里最重要的理论要点,也是我们辨证、施治的关键,我们治病就是在解决气的开、合、枢的问题,使气能够周流不息、精液四达。我们学医,就要把这个气化的理论理解透,与经络的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也是我们学习郑卢医学必须要解决的。《内经》讲了这个,《伤寒论》也讲了这个,郑钦安的理论很多地方讲了这个,卢铸之的用法也是在讲这个道理,讲气化,讲开、合、枢的问题。

     三、我对郑卢次第的理解

      好,讲了这么多,我们如何理解郑卢六次及治疗次第呢?这里面融合了六经辨证、十二经络表里关系、三阳三阴开合理论,没有这些知识是不能理解下面所涉及到的内容。

   (1) 第一,郑卢医学六经关系,是三阳和三阴的关系:


(2)第二,六经是三阳三阴表里的关系:


    (3)具体表里关系是太阳膀胱与肾——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

                   郑卢医学六经传变

    (4)治疗次第

     1、从上图可以看到,我们疾病的传变是先从太阳进入阳明和少阳,但是如果少阴不足,太阳病可直接中少阴,治疗上,我们不要期望少阴从太阴和厥阴上出去,少阴的病只能从太阳出,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用麻黄附子细辛,百通汤。

     2、阳明的问题,如果是外邪进入阳明,没有造成阳明病,桂枝法加油厚朴接解决了,太阴的病还是要疏解到阳明从二便出或者太阳出,所以我们有桂枝附子法建中理中。

     3、少阳的问题,还要从阳明和太阳上去解决,用小茴香法,厥阴的问题,如果有寒邪,还要从少阳疏解出来,再经过阳明和太阳,所以我们用的桂枝附子小茴香法。

     4、三阳的问题可以治疗,三阴的问题不能治疗。从这个图来看,三阳的问题出国处理不好,你三阴用附子邪气从哪里解?如果没有出路,是不是吃了舌头白腻,哪里都不舒服,尤其是三阳,因为你憋着嘛。

     所以我们的治疗次第,不谈什么上中下三焦,主要谈三阳三阴的问题,三阳先解决,打开出路,然后把三阴的寒湿疏解出来,再次从三阳搬运出去,俗称反复折腾,不要期望有什么神方治疗疾病,还是要老老实实干活,从三阳开始吧。

       当然,聊完了郑卢总体治疗理路,我们还要深入了解具体用药次第,比如祛外感、挡外感、防外感次第;肺四部曲;肠胃用药四部曲;肝用药四部曲;疏肝醒脾大法;心肺一体论;220天养生次第。这些内容需要拜师学习才能悟道,否则我们只能再郑卢门外打转转,永远离正道远矣!

     此文版权属于山西郑卢医学基地创始人柴王军先生,欢迎大家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