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刀币一字引发几多猜想

 国民一员 2018-12-25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中,“oD”刀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刀币。多年来,考释“oD”字的学者众多,观点各异。有释“oD”为“明”、“莒”、“泉”、“盟”、“召”、“易”、“邑”、“眼”等字意,而释“oD”为“明”、“易”、“召”等字影响最大,其说法各有所据。古钱币收藏界多释“oD”为“明”字,从字形看“日、月为明”古已有之,但从字义上看,却解释不通。笔者认为,“oD”刀作为燕国的法定货币,几百年都把“oD”字铸在钱面上,意义重大。 

  明刀分为两种类型:刀身圆折,接近尖首刀,证明“oD”刀是由尖首刀传承下来的;刀身方折,像古磬,俗称磬折刀。对“oD”刀的铸行年代,各专家学者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铸行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有的认为铸行在战国初至战国晚期,但有一点认识基本一致,即圆折“oD”刀铸行在磬折“oD”刀之前。有的专家认为,圆折刀开始铸行时间大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磬折刀铸行在燕惠王在位时的晚期。 

  石永士、王素芳在《试论“oD”字刀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燕国刀币从形制到钱文,进行过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刀面文字由尖首刀币的单字铭文,改成在刀面上标以“oD”字为特点,以示这种刀币为燕国铸造的法定货币,但它的面文字形、背文内容和形制,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造币初期到晚期衰落时的“oD”字及形制特点变化如下: 

  1式,“oD”字字体斜而长,刃部弧度较小。刀首较短,呈斜坡状。刀柄较宽,刀柄面上纵纹绝大部分未伸至刀面。刀环一般为圆形或竖圆形。面文和背文的笔法与晚期尖首刀相同,笔划粗重浑圆。 

  2式,“oD”字字体斜而短,字体多变不定。刀身外廓突起较高,刀柄上纵纹伸至刀身很少部分。刀首作斜坡状,刀环一般为圆形。 

  3式,“oD”字形体较肥大,近椭圆形。刀柄正面纵纹伸至刀身较多,除少数刀的背文仍以尖首刀的钱文为背文外,其他背文都是以“右”、“左”等单字,或由这几个单字组成的字组。 

  4式,刀身较直,刀背微折,刀背仍有弧背,刀首坡度较小,有的近平首,成直刃刀状。刀柄正面上的纵纹伸至刀身部分较多,刀首宽与刀尾宽近于相等。由于“oD”字作横扁状,超出了刀身的外部,因此,“oD”字外笔出现了断笔现象。背文种类有所增多,单字减少。 

  5式,整体形如磬折形,也称磬折刀或折背刀。刀首坡度小,刀首近平首状。刀身上下同宽,环径较小,面文作扁目状。刀质含铅量较多,锈蚀严重,刀上文字多看不清。 

  燕国后期所铸“oD”刀,背文多出现“左”、“右”、“外”等字,究竟何意,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但把这些字看作是燕国冶铸钱币的场所所在方位的名称,也是有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