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FDA三番五次警告: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致残副作用

 286cpu 2018-12-25
文章来源: 新浪医药       发布时间:2018-08-21

​美国FDA三番五次警告: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致残副作用


安全性是临床用药必须考量的问题,无论是FDA、CFDA的不良反应监测及黑框警告,还是市场反应,以及医保的界定,都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了明确的解读,正如Edward Cox博士所说,“医生和患者都应知晓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风险和收益,并在这些药物的使用方面做出明智的决定。”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管局2016年7月批准了一类抗生素(即氟喹诺酮类药物)说明书的安全性变更,就其潜在的永久性致残副作用给予警告,并限制其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1。


​美国FDA三番五次警告: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致残副作用


“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非常谨慎地考虑其风险和收益,”FDA的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抗菌产品办公室主任Edward Cox博士说。“重要的是,医生和患者都应知晓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风险和收益,并在这些药物的使用方面做出明智的决定。”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杀死细菌或使其停止生长的抗生素。虽然这些药物可有效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但FDA的安全性审查发现,口服和注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与致残的副作用有关,这些副作用涉及肌腱、肌肉、关节、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副作用可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数小时至数周后发生,且可能是永久性的1。


针对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增加,美国食品药物监管局在2008年07月首次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增加了黑框警告2。2013年08月,FDA要求更新说明书来描述不可逆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的神经损伤)的可能性3。


2015年11月,FDA顾问委员根据新的安全性信息讨论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性发作期和单纯性尿路感染治疗的风险和收益。新信息侧重于同时出现并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的两种或更多副作用。该咨询委员会的结论是,对于单纯性感染且有其他治疗方案的这些类型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风险通常超过收益4。


2018年7月10日,美国FDA再次发布公告,以加强其对氟喹诺酮精神健康和严重血糖紊乱的风险警告,更新后的说明书将要求对心理健康副作用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分开列出,并在这类药品标签上保持一致。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说明书中包含的心理健康副作用包括注意力、定向障碍、激动、神经质、记忆障碍和谵妄等。同时,FDA进行的审查结果发现,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者会出现低血糖昏迷。因此,现在需要对所有全身性氟喹诺酮类药物说明书的血糖紊乱进行叙述,使其明确反映低血糖昏迷的潜在风险5。


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结果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病例报告例数位列各类抗感染药第3位,占所有抗感染药严重病例报告的14.1%6。CFDA2011年第35期冀2013年第5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均指出要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对13个氟喹诺酮类药品(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帕珠沙星和吡哌酸)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价并进行通告7,8。


同时,2017年医保目录再次更新,进一步降低了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的赔付力度,从2009年的限二线使用,到2017年限其他抗菌药无效的急性鼻窦炎、下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9,10。那么,如果现在使用了莫西沙星,将来就可能直接面临报销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自1992年开始到2006年,有替马沙星、曲伐沙星、加替沙星等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因溶血性贫血、肝肾损害、心脏不良事件,以及血糖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陆续退出市场11。即使在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已经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中,也一直不断有因不良反应而终止临床研究或退出市场。


参考文献


1.http://www./Drugs/DrugSafety/InformationbyDrugClass/ucm500325.htm


2.http://www./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2008/ucm116919.htm


3.http://www./Drugs/DrugSafety/ucm365050.htm


4.http://www./downloads/advisorycommittees/committeesmeetingmaterials/drugs/anti-infectivedrugsadvisorycommittee/ucm475246.pdf


5.http://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2_50296.html


6.http://114.255.93.201/yxaqjs/gn/201101/t20110121_1353.html


7.http://www./xxtb_255/ypblfyxxtb/201101/t20110121_2833.html


8.http://114.255.93.201/yxaqjs/gn/201311/t20131125_7411.html


9.http://www./SYrlzyhshbzb/shehuibaozhang/zcwj/shengyu/200911/t20091127_86904.htm


10.http://www./gkml/xxgk/201702/t20170223_266775.html


1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年9月第32卷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