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代墓葬文化看民俗遗风(论文)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8-12-25
高明达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在国内正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生活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信仰。与古建筑不同,民俗属于非物质化的文化遗产,更容易消失,更加脆弱。

从中国古代历史出土的墓葬中,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晰的痕迹,我国古代比较重视死亡,荀子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死也.就是说丧礼的意义,不是将死者一埋了事,而是要给死者一个与生前一样的,甚至比生前还要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所.使死者(的灵魂)感到死后跟生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在阴间依然享受着阳世那样的福祉.所以,做儿女的决不能厚其生而薄其死,否则,便*是对死者的背叛,便是最大的不孝。从1946年9月在河北邯郸汉墓中首次发现玉衣的玉片及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以及其他汉墓皇陵和墓室中的壁画等陪葬艺术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事死如事生,一种拟世间的样式,汉代的绘画当以墓室壁画为最盛,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东汉晚期墓室壁画,将墓室主人的生前功业尘世幸福的自叙自赏自炫,自乐,表现的如此丰富多彩,可称为墓葬文化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历史上处理尸体的方法很多,有野葬,天葬,水葬,土葬和火葬,其中火葬的优点最多,省钱省事生土地省木材;火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临洮县曾发掘出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陶罐。这说明火葬在原始社会已出现,只是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从封建伦理出发,极力反对火葬,认为火葬有失人伦,故而没有在民间推广。

   墓志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历史资料,可以补充史书之不足.它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置墓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礼制.其作用与立于土表的墓碑基本相同,但墓志因下放棺前埋于墓中,更易于保存.我国现已出土的墓志石刻中,最早的是东汉延平元年(106年)的《贾武仲妻马姜墓志》。隋代以后墓志的形制,文体逐渐定型。一般由两块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石板组成,上面叫志盖,下面叫志底。志盖上刻有死者的姓氏,籍贯和官衔,志底则刻其生平事迹。志,多用散文体叙死者的生平事迹。

    “铭”多用韵文 ,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安慰之词,也有二者兼用的称墓志铭。墓志铭对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及死者墓葬年代都有重要的价值。

  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尔后,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周围树立石柱-碑,并筑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不具有纪念意义,只是行葬的一种工具。随着时间的流逝,立于墓旁的石碑有些尚未拨掉、并被人在上面镌刻上纪念或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颂德,于是便出现了“树碑立传”作用的墓碑。碑在古代称为刻石,到了汉代才称为碑。以后碑被广泛借用。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应有尽有,成为人类历史的各种标志。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国古代殡葬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民间殡葬活动也略知一二,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即“土葬”改“火葬”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革命”即“树葬”“海葬”“草坪葬”等环保、卫生、新颖的丧葬方式。生老病死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敬重故人是人类最基本的义务,正是这一永恒不变的规律,造就了世人对故去亲人采用多样化祭祀的方式。人们知道,怀念一个人不是形式,既使不去扫墓上坟,只要心中永存他的精神就足够了。让世间记住死者,也无需铺张的葬礼和豪华的墓碑。如果逝者真的想为后人留下些什么,那最好就是一份方便、一份奉献。这样,即使人们淡忘了他的名字,他的付出也会永远留在人间。

    民俗是人们心底的文化,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的象征。殡葬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位置,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难免有其糟粕,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国古代墓葬中所表现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化遗产,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这一点,对古代墓葬文化进行全盘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民俗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墓葬文化也是如此。不同时期的墓葬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对于今天的我们,如果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墓葬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借鉴和研究价值,从社会的发展上讲,鼓励广大群众,我们还是提倡火葬,欢迎“树葬”、“海葬”等环保、卫生、新颖的丧葬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万顷良田。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了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遗风,对于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我们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凡是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必须大胆的继承,对哪些封建迷信的必须彻底的摈弃。
 
     作者单位:高明达 58岁 辽宁省本溪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
     邮    编:  1170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