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大侠的翻天印•书剑恩仇录

 江南一鱼6jvvqc 2018-12-25

西泠君按:

出身海宁查家的金庸,早年在家乡求学时就曾受过西泠金石的艺术之风的浸染,成年以后,金庸对篆刻艺术甚为器重,他甚至精心为每部小说搜罗了相匹配的印文。


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中即收录有金庸甄选的三十七方印章的三十八面印文。其中白文印二十面、朱文印十八面。除一方汉代烙马印(古代用以区分马匹的铁质官印)“灵丘骑马”外,主要系明、清至近代中国文人篆刻渐趋成熟并达臻高峰时期的佳作。其中占较多比例的是“西泠”印派名家丁敬、黄易诸人以及近代双峰并峙的两位印坛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印文或纵横恣肆、或九曲婉转,皆与小说情节遥相呼应,殊堪玩味。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首部作品,在小说的扉页,金庸选用了两方“浙派”篆刻的代表作——“浙派”创始人丁敬的“长相思”和丁敬弟子黄易的“登山观海”。


长相思


长相思。金庸指明这个印章是在兆惠黑水营突围的下一年刻成,即是在香香公主死后。“长相思”是指陈家洛为香香公主作的铭文。单就印面而言,是说陈家洛一生郁郁寡欢,长思香香公主。长相思,当真是蚀心蚀骨,再见无期。何止陈家洛思香香,难道余鱼同不思骆冰?

“长相思”为白文印,笔划简古,章法平正,却气韵生动。清朝嘉庆年间何元锡、何澍父子编撰《西泠四家印谱》时,即选辑了丁敬的这款代表印蜕,当时的印面仍然完整。而金庸选辑的印面左下角“思”字有残缺,平添了一番沧桑残破的意境,又似在默默诉说着岁月无涯、相思无尽。


登山观海


登山观海。“登山”是说书中第七回“琴音朗朗闻雁落,剑气沉沉做龙吟”,陈家洛在杭州飞来峰的上天竺与乾隆初次邂逅。“观海”是说书中第八回“千军岳峙围千顷,万马潮汹动万乘”,乾隆在海宁的海神庙偷祭陈世倌,又再于陈家洛相会,二人在塘边信步观潮。

“登山观海”亦为白文印,其作者黄易是丁敬的学生。黄易比丁敬小近五十岁,少时即跟随丁敬学习治印。师法“浙派”的印人虽众,黄易却是不多的能够亲炙丁敬堂奥的衣钵传人,其用刀在继承丁敬苍劲钝拙的基础上又以神意内蕴著称。该印四字印文格局方正、气势雄浑,顾盼之间、气象万千,是典型的“浙派”风范。可惜部分笔划有漫漶之处,如“山”字当中一竖破损明显。对此金庸解释说是因为“幼时不知宝爱,收藏未妥,笔划有残缺处”,抱憾之情溢于言表。


“浙派”篆刻金庸小说中的“气宗”风格


篆刻艺术衍变至清代乾隆年间,以浙江钱塘县人丁敬为首的雄健苍古、冷峻深沉的“浙派”篆刻风格异军突起,一洗当时文人篆刻流于纤巧婉丽的弊端。“浙派”继起的代表人物蒋仁、黄易、奚冈等均系浙江钱塘县或仁和县人(今同属杭州),家近西泠,故又有“西泠四家”之称。


金庸出身浙江海宁袁花镇查氏,西泠印风兴起之时,海宁查氏凭借“一门四进士、叔侄两翰林”的科举盛况,已然奠定其江南簪缨世家的底蕴,此后文脉余香不绝。海宁、钱塘两县地缘相邻,海宁现属嘉兴,在清代还曾属杭州府管辖。早年还在家乡求学的少年金庸曾熏陶过西泠金石的艺术之风,也可谓是近水楼台。


如果借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武术来形容篆刻艺术的风格,“浙派”印风好比华山派“气宗”,不似“剑宗”招数秀妍奇绝,讲究的是内功苍劲、以气御刃。欣赏以上意蕴深远的两印不难窥见这一特色。


注:文章系西泠君据鲍浩《“浙派”篆刻的“气宗”风格》一文编辑改动。

西泠

与艺术为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