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粪便、秸秆等迅速变成肥料,他扎根西北22年,成果被评国际领先

 蒙原马铃薯 2018-12-25

从小吃不饱饭,他花多年时间潜心学习,只为实现“大家都能吃饱饭”的朴素愿望;学有所成后,他花22年时间研究出专利新技术,只为培植肥沃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存寿教授。

将粪便、秸秆等迅速变成肥料,他扎根西北22年,成果被评国际领先

刘存寿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因为地里不长庄稼。为了弄清楚种在地里的庄稼为什么长不出来,他带上“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的愿望专门学习农业。

毕业后,刘存寿进入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搞土壤肥料。几年的基层工作和土壤肥料实验之后,他又进行了化学学习。“我上了一辈子学,学过农学,学过化学,学过植物营养。”多学科的教育也让刘存寿能多角度地看植物营养。1996年,刘存寿看到了一个美籍华人的一篇文章,文章里关于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各种各样问题的分析,引发了他对农业的思考。

将粪便、秸秆等迅速变成肥料,他扎根西北22年,成果被评国际领先

“当时中国的农产品质量面临下降的问题,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化肥本身有问题?如果全世界都这样的话,人类该怎样生存?如果将来这个问题在中国出现,肯定会更严重。”这些隐忧让当时30岁出头的刘存寿下定决心研究化肥问题。

6年的潜心研究,刘存寿发现了土壤循环的奥秘,并得出了植物自然营养的原理:植物健康生长需要多种矿物质元素,远不止化肥中常有的那几种元素,而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化肥的问题。“怎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可以使用的产品?”刘存寿创造了天然有机物“仿生化学法”快速降解新技术,提出了活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配位增效理论,开发了碳基营养肥料生产工艺。

将粪便、秸秆等迅速变成肥料,他扎根西北22年,成果被评国际领先

从2005年起,刘存寿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距杨凌30多公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试验站进行科学研究。一个12平米的单间,一张床、一个桌子、一把椅子,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这就是刘存寿的宿舍。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他都吃住在这里。

“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我们使用化肥的鼎盛时期,大家都在研究和使用化肥。我的研究基本申请不到项目。最困难的时候,要拿自己的工资来做研究。”在项目正式启动的时候,很多同行都劝他放弃。而已经潜心七八年的刘存寿却执意认为,不一定非要成功了才叫研究,就算自己没成功,至少可以告诉别人他的办法行不通。

“这个过程中,我们总共花了几百万。”刘存寿说。最终,他们研究出了植物碳基营养物,其原理是采取人工模拟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利用简单的设备,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污水、污泥等废弃物快速转化为全水溶、有机全营养肥料。

将粪便、秸秆等迅速变成肥料,他扎根西北22年,成果被评国际领先

2016年,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刘存寿教授主持完成的“植物碳基营养原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进行成果鉴定,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等专家对这一研究予以高度肯定,认为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对于实现“肥药两减”,治理农业污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二十多年,无数场实验,过程虽然很难,但刘存寿教授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他说:“不是我发现了碳基营养肥和它的生产方法有多重要,而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研究成果最终能造福于人类和社会,才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