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哉,唐诗!(二)

 高山仙人掌 2018-12-26

《壮哉唐诗》系列之六——仰天长啸的诗仙李白

 

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自负能够出将入相的人,在得知皇上召见、自己的理想抱负即将实现的时候,他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当他受到权奸的排斥、打击的时候,他又金刚怒目式的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人,面对黑暗势力,决不低下他高昂的头;但对待朋友、对待穷苦大众,他却如此真诚、谦恭,他曾经在长江边上送别朋友: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也曾在黄鹤楼上,对别人写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自认不能超越崔颢,于是搁笔而去。

 

他曾经为运河上拖船的纤夫而痛哭: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他曾经为五松山下穷苦老太的贫困而忧伤: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他还曾为一位农民朋友的情谊而高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人痛苦时,可以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迷茫时,可以“停杯投箸”,呜呜咽咽: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个人率性时,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诗

这个人终生爱酒,曾发表过“饮酒有理”的高论: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这个人,就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以他传奇的经历和个性,熔铸成他那傲岸的人格,以他那伟大的人格写成了他那独特的光耀千古的诗篇。

今天,在我们继承、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全民族的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关注李白的诗歌和他的人格。

 

一、学文习武少年志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其祖隋末因罪流放至西域碎叶城,唐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时随父亲李客(商人)迁至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从小学文习武,勤学儒家经典,精通道家学说,喜爱纵横之术。曾三次模仿《文选》,有“铁杵磨针”的故事流传。

李白虽然喜爱道家的逍遥和自由,热衷于纵横家的游历与侠义,但他骨子里仍抱持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李白能文能武,“十五好剑术”,武功不错。25岁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既浪漫又充满坎坷的人生旅程。

 

二、蹉跎岁月长安道

 

李白应召入长安,被委任“供奉翰林”之职,虽能接近皇上,但却不能参与国事决策。他有两大失望:

一是原以为玄宗召见他会委以重任,从此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出将入相,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只封他一个“翰林”,且是闲职,这使他很失落,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对唐王朝表面繁荣、背后的黑暗,以及对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擅权、对玄宗皇帝专宠杨玉环而导致杨国忠干政,非常愤慨。

在长安前后两年多,他十分苦闷,以酒浇愁,甚至“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对那些王侯、权贵更不放在眼中,性情越来越孤傲。乃至于传出“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玄宗御手调羹”的故事。(《旧唐书文苑传》:“(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

后来,由于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相继向唐玄宗进谗言,玄宗终以李白“非廊庙器”而“赐金放还”。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开始了人生第二次长时间漫游。

 

三、两番投军留遗恨

 

李白生命的后十七年,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闷,到处游山玩水,求仙访道(主要在南方)。其间结交了杜甫、高适,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生死兄弟情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两次投军,请缨杀敌,积极参加平定安史叛乱。但是,第一次错投永王李璘。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唐肃宗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途中遇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元二年(761),第二次投太尉李光弼(时李光弼率兵抗击史朝义,途径安徽),半路上生病,不得不返回,次年病故,葬于安徽当涂县采石矶。

 

四、披头散发唱千古

 

李白是一位披头散发式、直抒胸臆的豪迈、浪漫的诗人,现存诗歌900多首,充分显示了他的人格精神。

他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万古愁”怀,如火山迸发;跌宕的诗情,如黄河飞泻;飘逸的神韵,似空中流云。特别是诗人那“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宣言式的呼喊,充分肯定自我、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千古以来仍激动人心。人生有时并不一帆风顺,当你不得意的时候,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别灰心,别失望,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坚信人生定能成功:如《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里有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更道出人生道路的艰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一展胸怀、有所作为的志向。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海空回荡,能给古今仁人志士多少信心!

  他尽情渲泄自己的苦闷:《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如此形象地把人的情绪表达出来,古往今来引人共鸣。

流行歌曲云:“昨日向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海流……”简直全文照搬!

 

五、清水芙蓉咏蛾眉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主导方面。

同时,他的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面。

他同样会写女性,同样能缠绵。对于柔婉的题材,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偶一为之,即胜人一筹,因为他太有才了!

  如《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是李白奉旨而写的诗,诗中对杨玉环美丽容貌的描写,堪称绝唱。

 

六、谪仙亦是酒中仙

 

李白当初到长安时,太子宾客贺知章就称他为“谪仙人”(从天庭贬到人间的仙人),他飘逸、潇洒,确有仙风道骨。

这一点,还表现在他嗜酒如命上。他被杜甫誉为长安城中八大酒仙之一。他不但爱酒,而且有饮酒的“理论根据”。

  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七、别样李白能击剑

 

李白的诗写得好,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李白并不是专业诗人,成为所谓“诗人”,不是他的人生目标。那时的人写诗,就像今天的人写日记、开博客一样,是记述一种心情,他因此“不小心”就成了诗人。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作侠客,当大将(当然,他也想当宰相,并自负有“入相”之才)。认为“剑”比“诗”好,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记住了他的“诗”,而忘了他的“剑”,这是世人的失误……

李白的理想:

作侠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留别广陵诸公》

作刺客——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结袜子》

作大将——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司马将军歌》

 

李白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文才”,而是“剑术”——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新唐书·李白传》)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李白上韩朝宗书)

李白“武功”的展示——

少任侠,手刃数人”(亲手杀死过几人)。

(唐·魏颢《李白集 序》)

曾“逼退饿虎”。(好友吴指南遇虎吓死,虎欲伤之,李白守其尸骨,“逼退饿虎”

武功高手高力士为其“脱靴”。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伟人,他孤傲,他清高,他不同流俗。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他豪迈,他浪漫,他富有激情。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朋友,他单纯,他真诚,他有赤子之心。

我们应当记住他——李白。

 

《壮哉,唐诗》系列之七——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

 

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圣人,今天介绍一位诗圣——杜甫

 

一、浪漫杜甫

 

圣人也是人,而且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

杜甫(712-770),盛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原籍襄阳,出生在河南巩县瑶湾村。

杜甫早慧,七岁能诗,九岁时作品就用麻袋装了。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

而且,他年轻时身体健壮,会骑马,会跳舞,当然更会爬树。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游于梁宋:

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如兄弟。又颇似李白个性:“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

 

二、残杯与冷炙

  

天宝五载,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失利,沦落京城,生活困顿。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有一首《贫交行》就是写他当时的心情: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杜甫在长安,常常衣食无着,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遍尝世间艰辛,倍感人情冷暖。

翻手为云覆手雨”,就此一句写尽从古至今小人嘴脸。在诗人看来,贫贱之交不可忘,交友贵在交心,友谊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此理当记取。

当然,也有他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出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这是一首奇诗,它描写了盛唐时期8位“酒仙”的生动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请看“酒仙”醉后众生相。

 

第一位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水井底眠。”

醉后骑马,晃晃悠悠,如乘船浮水,那份悠然自得,非达到如此境界者不能体味;醉眼昏花,跌落井中,却全然不顾,且在水底眠宿。美哉,秘书监贺知章——一副“乐”相。

贺知章是否真因饮酒过量,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咱们无从考究,这两句诗却真真切切写出了贺知章那种刘伶式的“但得饮酒,何论死生”的旷达。

第二位是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先饮酒三斗,然后再去朝见天子,此人身份绝非寻常,非皇亲国戚不敢为。原来,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儿,爵封汝阳王。贵为侯王者,方敢带醉“朝天”,而且上朝的路上看见运酒车,禁不住垂涎三尺,恨不得请求皇上将自己改封到酒泉城中为王,因为酒泉即因地下蕴藏有酒而得名啊。美哉,汝阳王李琎——一副“馋”相。

第三位酒仙是左丞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为饮酒,不惜日费万钱;开怀畅饮,犹如巨鲸张口,吸纳百川之水;且只饮清酒(“圣”),不沾浊酒(“贤”),一任孤傲清高。美哉,左丞相李适之——一副“豪”相。

第四位酒仙是名士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青春年少的男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举杯痛饮,昂首望天,白眼对人,皎如玉树,临风独立。关于白眼,用的是魏晋时名士阮籍的典故。阮籍为人清高,又蔑视礼法,爱憎分明,“能为青白眼”。本传记载,说他“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志同道合的好友,“乃见青眼”。所以“举觞白眼望青天”,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种精神。真可谓美哉,名士崔宗之——十足的“傲”相。

第五位酒仙乃佛教信徒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苏晋以文章知名当世,曾得澄慧和尚的绣弥勒佛像一面,非常爱赏,说:“是佛好饮米汁(酒),正与吾性合,吾愿事之,他佛不爱也。”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姑且一醉方休,哪怕因此而逃禅逃课。美哉,佛教信徒苏晋——酒后露“真”相。

第六位酒仙则是李白李谪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不饮则已,饮则一斗;不吟则罢,吟则百首,斗酒诗百篇,诗酒自结缘。长安市上,酒肆之中,醉卧着一条傲骨汉。哪管他皇上下诏,任凭他天子呼见,不上车,不上船,这人道:“休怪为臣散漫,臣原是天上诗仙、酒仙下凡!”美哉,这就是李白,一个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一个飘然若仙的李白!诗人李白——真正的“仙”相。

第七位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在唐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一起被称为“三绝”。一位书法家,三杯酒下肚,便豪兴大发,宽衣脱帽,号呼狂走,泼墨挥毫,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但见笔走龙蛇,纸卷云烟。所以,张旭又有“张颠”的雅称。酒后的书法家,美哉,草圣张旭——一副“狂”相。

上面讲的七位酒仙,要么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要么是迁客骚人,风流名士。难道老百姓中就没有豪迈嗜酒之人了么?第八位酒仙就是一位叫焦遂的布衣。那些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们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亲民吧,也经常邀请焦遂共饮,而焦遂也乐得跟着去“蹭”酒。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焦遂酒量极大,非五斗以上无醉意。无奈囊中羞涩,每每喝酒都是别人埋单。既然是去“蹭”酒,喝人家的嘴软,在酒友们面前自然有些自卑,所以平日里少言寡语。但五斗酒之后,微有醉意,便卓然显出论辩的才华。振振有词,高谈阔论,见解独到,出人意料,满座皆惊。

 

三、穷年忧黎元

 

在长安混了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军械),他异常激动,以为总算可以为国效劳了,随即回奉先县探亲。途中写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就在杜甫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了安史叛乱,玄宗逃蜀,肃宗继位,杜甫将家小置于鄜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叛军俘获,被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后,到凤翔见到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当了左拾遗。后因为宰相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际遇坎坷,便弃官不做,并带家小逃至四川,投奔朋友严武(时任西川节度使)。此时他已经49岁了。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流寓梓州,再回成都,又流落夔州。大历三年,离夔州(今重庆奉节),经岳阳、衡阳、耒阳准备到郴州去,在耒阳遇洪水,折返而回,大历五年(770),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现在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他尤其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自己是“穷”还是“达”(他似乎没有“达”过),都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

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而使人民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现实,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成都期间,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普天下无食无屋的穷苦人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沉郁顿挫之音响,至今仍回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在成都,杜甫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也引发千年来多少英雄的共鸣!

 

四、诗圣之死

 

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768)离川东下,辗转来到岳州,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他叹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在赞美了洞庭湖的浩瀚之余,感叹自己老病之身,孤舟漂零,不能为国效劳;又想到国家仍有战乱,天下尚不太平,他居然涕泪横流,不能自已。

请注意,此时的杜甫可是一介布衣,但他丝毫不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而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此种思想境界,怎不堪称诗圣呢?

写作此诗之后,诗人在风雨飘摇中,在沅湘一带又流浪了一年多。终因疾病折磨,就在从长沙回岳阳途中,在汨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

屈原的躯体留在了汨罗江底,至今人们仍在每年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龙舟纪念他;杜甫的躯体曾流落在汨罗,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归葬他的故乡(今河南偃师),至今人们仍在每年清明前往凭吊。

从屈原到杜甫,汨罗江水见证了两颗伟大的爱民之心!

 

《壮哉唐诗》系列之八——元稹的悼亡诗

 

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的悼亡诗

自李杜之后,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急剧没落,时代的最强音已逐渐衰弱。历史进入中唐时期,唐诗也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特色。

这一讲,将同大家一起进入中唐诗歌的画廊。

 

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诗歌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基本特色。“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贫弱,人民生活更趋困苦。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以反映人民疾苦为其诗歌主题,语言浅显平易,具有独特的风格。

此外,有韩、孟(韩愈、孟郊)诗派,以其个人悲苦遭遇和内心苦痛不得发舒而追求险怪;

有李贺在奇特的想象中流露出伤感的情调;

有刘长卿、韦应物隐逸山林而怀萧条之感;

有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之悯乱哀时,应酬送别;

有柳宗元之模山范水和刘禹锡之讽刺时政。

这些,呈现出瑰丽多彩、琳琅满目的新景象,在中唐各成一派。

中唐的诗歌,力量、艺术都比盛唐略逊一筹,“盛唐变中唐,雄浑渐成肤廊”(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但其作者众,流派多,数量繁(作者约五百七十人,诗歌约一万九千余首),后世亦称为“中唐之再盛”。

 

如果说,读盛唐诗能让你激动、震撼的话,那么中唐的诗多以精致、含蓄、耐咀嚼而见长,诗风精美,有许多让你一读便忘不了的名篇名句。

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远行在外,遇雪借宿于芙蓉山一位山民家中。

日暮苍山远”的感觉,只有旅行过的人才会有真切的体味。一整天的长途跋涉,疲劳困顿,急于找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而不可得,所以倍觉山路太“远”;日暮天晚,倘若找不到住处就得露宿,而露宿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亦觉“苍山远”;风雪陡起,饥寒交迫,急于解决“温饱”问题,因而更觉脚下的路太“远”。一个“远”字,写出旅行人独特的感觉。

好不容易发现山中一座小屋,却是“天寒白屋贫”。天虽寒,这户人家更为贫寒:几间茅屋,破败的柴门,暂且借宿一夜吧。诗人投宿于白屋,因条件过于简陋,或因严寒难耐,竟久久难以入睡。

恰逢此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只听一阵狗叫过后,有人打开柴门,迎接夜归的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情景全是“听”来的:“汪汪”狗叫,家人开门,家人与归来的人对话,从对话中,诗人方知是这家晚归的主人。

 

再看一首张籍的诗,尤其要向老年朋友推荐一首《书怀寄王秘书》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

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

赖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

这完全是写老人养生之道。第一联说“百事休问”;第二联说“无病早防”、尽力养心而不要“养愁”;第三联说“有病早治”、多作户外活动、常常“登山观景”;第四联说“勿忘亲朋故旧”、别脱离社会。

 

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崔护),更是脍炙人口,因为它包含着一段美好的传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诗名篇之一,其意境之幽美,语言之流利,向来为读者所击节称叹。然而,要真正领略此诗的情趣、韵味,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一则故事,以此作为解读的钥匙。

最早记载作者奇遇的是唐人孟棨之《本事诗》,后来北宋李昉《太平广记》有更详细的描述。

综合各家所叙,大致是说,书生崔护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心情不畅。清明节这天,他独自一人到长安城南踏青遣闷,见郊外有一户人家,花木丛萃,门庭清雅。崔护上前敲门,许久,才有一女子隔着门缝问是何人,崔护答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大门开启,原来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只见她在院内摆上茶几,请崔护坐下,然后献上一盂清水。崔护喝水时,那少女站在小桃树下,斜倚桃枝,凝眸微笑,风姿娇媚,绰有余妍。崔护告辞的时候,那少女送至门口,含情脉脉,仿佛不胜离情。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惦记着那位少女,情不可抑,又来到都城南庄。此时,只见墙院如故,但门户扃锁。崔护惆怅不已,便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诗。

事隔数日,崔护再次寻访,有老者出来,含泪而答:“我女年方十五,知书识礼,并未许嫁。自去年清明以来,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几日老朽带她出门,归来见门上有诗,读后,入门而病,水米不进,数日身亡。”言毕痛哭。崔护大惊,随老者入内,果然看见姑娘遗体安卧在床。崔护托起姑娘的头,俯身悲号:“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姑娘开目复活,老者大喜,终于将女儿嫁与崔护。

这则描写颇带传奇色彩,又近于小说,读者大可不必深究其真实性。诗中贯穿着“爱”与“美”的主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的巧遇,至今难以忘怀,岂非爱情使然?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与鲜嫩的桃花互相映衬,岂非天然的美的形象?这里有爱的期盼,有美的回味,实堪咀嚼。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春风依旧,“人面”却杳然无踪,留下了莫名的遗憾,这也是爱的缘故。

二、元稹哭妻

 

中唐诗人中有一位大诗人名叫元稹,早年(30岁左右)曾同宦官作斗争,被贬,后又同宦官妥协,官至宰相。他有《古题乐府》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反映民间疾苦十分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词》、《织妇词》等。他的《连昌宫词》直接、尖锐地揭露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矛头所向,直指玄宗,影响很大。

但元稹的诗最为今天读者所熟知的还是他的“悼亡”组诗,古今堪称一绝,不可不读。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遣悲怀》即是其大量悼亡诗中的三首。

 

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一首:回忆婚后“百事乖”的贫困生活:掘野菜,拾落叶,食长藿,烧古槐。但韦丛甘于清贫,尽心竭力照顾元稹。元稹身上无完衣,韦丛翻箱倒柜为其置办;元稹囊中少酒钱,韦丛拔下金钗典卖以沽酒。这一切让元稹深感无以为报,“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罪莫能赎,恩无以为报,是最让人的心灵无法安宁的。“营奠”、“营斋”,多上供品,既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也求得自己内心的慰藉,悲夫!

作者在这里讲的是他与亡妻之间的情感。其实,生活中许多生者对逝去的亲人又何尝没有这种感受呢?比如做儿女的,当你参加工作之初,生活拮据,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等到你“俸钱过十万”的时候,也许父母已永远离去,那种遗憾是无法形容的……

 

第二首:斯人已去,遗物犹存。对于生者而言,或睹物思人,或爱屋及乌,难以忘怀,百般感慨。所以,在韦丛去世之后,元稹遵嘱将韦氏衣物赠与他人,“衣裳已施行看尽”。但却将韦氏用过的针线珍藏着,不忍打开,因为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恐触物伤情。而且,对于韦丛从娘家带来的婢仆,元稹也格外照顾,时常接济钱财。但是,这些已无法弥补韦氏生前所受的清苦,“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一语写出了贫贱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催人泪下。

这里写到逝去亲人的遗物,不要轻易抛弃,要留作永久纪念;还讲到了“爱屋及乌”的道理:你既然爱她(他),就应该也爱她(他)的家人……

 

第三首:人死而不能复生,哪怕写出再多再好的悼亡诗,也无法表达生者的思念和悲痛。人在生前的许多誓愿,如“死则同穴”,如来世再做夫妻(“他生缘会”)之类,是很难保证实现的。那么,就夫妻而言,未亡人对逝者的最好报答是什么?“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传说鳏鱼常不闭眼,所以古人称丧妻男子为“鳏夫”。元稹誓言自己亦将“终夜常开眼”,既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永不续娶,也显示了其因爱妻夭逝而痛不欲生之状,读后令人嘘唏。

 

此外还有一首《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主题向有多说,但当为作者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与《遣悲怀》意旨相同。

 

元稹还有一首名叫《行宫》的诗,是怀古伤今的: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出一种寥落、寂寞的景象。后两句通过对“白头宫女”的特写,给人以残酷、辛酸的感受。而诗人又以“说玄宗”一语,将眼前的破败、悲凉与玄宗皇帝当年的繁盛联系起来,引发人们的对比,从而引出世事沧桑、盛衰无凭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