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再现!奇迹再现!奇迹再现! 连BTV新闻都报道了!!! 北京日报也没有落下!!! 是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奇景 再现啦!!! 落日余晖穿过桥孔 将桥洞变成金灿灿的模样 简直是美不胜收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很多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诧异: “不就是阳光从桥洞里穿过去吗? 很神奇吗?” (图源:微博 乐舞高高7172) 小北告诉您: 这种十七孔桥同时出现 “金光穿洞”的概率很小 只有每年冬至前后的几天里才能看到 据说,这是当年建造颐和园的大师 精心计算过的: 只有十七孔桥和南回归线的日落点 呈垂直状态 才能出现难得的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可以说是,一年才能一遇的奇景
在每年冬至前后的几天里 十七孔桥的17个孔洞 就会被落日的余光 全部照亮,呈现十分壮丽景观
香槟色的桥洞被夕阳染上一抹金光 慢慢地变成橘红色 乍一看 还以为有人在桥洞里点亮了盏盏明灯 (图源:微博 夏野草5857) 而为了记录这一美好瞬间 据说,每年这个时候 半个京城的人都会拿着相机去拍照 现场简直堪比春运! (图源:微博 哥是雷神托尔) “金光穿洞”胜景通常出现在 下午16:00以后 最佳拍摄地点在湖心岛的西侧 而为了占据拍摄的最佳C位 许多摄影爱好者不到两点多就来蹲守了 甚至早上就架上三脚架在那儿等日落 可见奇景是多么的吸引人 (图源:微博 只为你的微笑你懂得) (图源:微博 幽幽香气袭来) 金光穿洞已至,美好的事情要发生 在看过这么多的“金光穿洞”美照后 小北也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 计算精准、建造精良、毫无误差 如此的工匠之心,当今世人又有几个 其实 颐和园不仅有如此神奇的十七孔桥 还有大大小小很多非常奇特的桥 现在就跟着小北来开启一段探秘之旅吧!! 那咱们就先聊一聊 这拥有“金光穿洞”的十七孔桥 (1870年老照片,佛香阁还未修复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 始建于乾隆年间 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民国时期老照片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桥长150米,宽8米 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 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 桥栏望柱上的石狮共544只 比卢沟桥的石狮还要多 最多的一个望柱上 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
桥栏杆的两头还各有两只石刻异兽 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 (图源:网易摄影 寸劲儿) 知鱼桥就在颐和园后御道 最东侧的谐趣园内 建于乾隆时期,是乾隆最钟爱的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 老猴子在颐和园_75945) 接引桥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 进得清华轩垂花门 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接引桥了 此桥为单孔石桥,上有汉白玉桥栏杆 接引桥架在一个八角池上面 八角池称之为“八角莲池” 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 这座桥象征着连接佛缘净土 (清华轩的前身:罗汉堂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因为清华轩乾隆时期是五百罗汉堂 罗汉堂南门正对的就是接引桥 1860年不幸被烧毁 慈禧重建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 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颐和园东堤最北侧有两座桥 一座“闸桥”、一座“辅桥” 两座桥穿过“文昌阁”就能看到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两桥并排,闸桥高、辅桥低 此桥建好后很少用到它 至今桥面上防滑纹饰还历历在目 (光绪二十三年绘制的“辅桥”在颐和园大墙之外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将此桥圈出了颐和园 直到九十年代 颐和园东墙外扩把它又圈了进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现在已是一片绿地的石桥 昔日桥下走水,如今沟满壕平 (老照片,当年为三孔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 建于乾隆年间 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 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光绪二十三年所绘玉带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 东侧: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侧: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柳桥位于西堤的最南端 始建于乾隆年间 名称取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 此桥的桥亭毁于1860年,后重建 (乾隆年间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界湖桥看似木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此桥原名为“界湖桥” 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 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 大概在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新建 (清末绘画上注明现在的“柳桥”是“界湖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桥基为花岗岩条石 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 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 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 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 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 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
练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 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 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顶的桥亭 “练”是白色的丝织品 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 站在练桥上面观望 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 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 都能一一收入眼帘
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 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 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 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泠的桥 只是荇桥在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七折桥为木桥,顾名思义桥面有七道弯 折桥的小小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 倒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此桥位于后御道寅辉城关西侧 石桥高架在涧沟之上 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桥建于清漪园时期 为石质,单孔,高有十数米 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 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古桥 桥面和栏杆都用木头包围保护起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穿过十七孔桥是龙王岛 不要认为小岛上就没有桥了 在涵虚堂西侧的叠石之上 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桥” (图源:新浪博客 颐和吴老) 其长度和宽度 远比谐趣园内的“半步桥”要小 堪称颐和园里最小的石桥 此桥就是一块板,没有名字 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架在叠石之间 很少有人会去走,所以很少有人关注
界湖桥是西堤上最北侧的一座桥 建于乾隆时期 桥基石质,三孔,均为方孔 (清漪园被焚后所照) 此桥历经劫难 一是名称的更换 此桥清漪园时期被乾隆命名“柳桥” 不知何故 此桥与西堤的界湖桥,相互易名了
二是桥亭被毁 清漪园西堤六桥中五座桥均有桥亭 (玉带桥除外) 而且样式各不相同 只是此桥亭1860年被毁后 光绪朝没有复建,直到今天 三是清漪园时期此桥栏杆是石质的 光绪朝重修时改为木质栏杆 建国后又改为石质的 颐和园有大大小小五十六座桥 这里小北就不一一细说了 喜欢颐和园里面桥的朋友 可以仔细看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