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他三尺又何妨——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说起

 潇潇雨ekg9m5f4 2018-12-26

原题:让的智慧 ——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说起

作者:许平

安徽桐城自古众孕人杰。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一位配享太庙。

在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父子和张廷玉父子。

张英,康熙六年进士,颇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和信任。曾任内弘翰林院庶吉士、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老师。在任编修时,曾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等著作。张英为人俭朴,热心善良。

在他六十大寿时,张英的夫人计划雇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以及摆设酒宴以示庆祝,张英知道后,坚持拒绝,并且将那笔钱做成了一百件丝绵衣裤,救济路上的穷人。

张廷玉在二十六岁时本打算参与会试,但是那一次的会试总裁官是他的父亲张英,为了回避,他没有参加那次会试。三年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官职,之后更是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官职。

康熙末年,朝廷对官吏治理方面较为松懈,导致贪污受贿的风气盛行,当时担任吏部左侍郎的张廷玉主张消除不良风气,严惩贪官污吏。张廷玉先后参与了《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明史》等著作的纂修。他还提出了建立军机制度和奏章制度,不仅提高了清朝朝廷的行政效率,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这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历史上对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们皆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二人为官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清朝做了不少好事,对清朝早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历史上有个关于六尺巷和张英的故事。据传,张英老家的人与隔壁邻居吴氏(亦说是一位姓叶的在京城为官的侍郎)发生了宅基争执,双方都各执一词,连县衙的县官都判断不了哪方正确,张英的母亲便让人写信给张英,让他出面过问,谁知不久收到的回信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这封信,便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一看张家那么大度,便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两家间就有了宽大的六尺巷子。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视为美谈。

比六尺巷故事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代子谦让的故事。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张廷玉次子张若霭从乡试、会试一路走来,顺顺当当,最后进入朝廷举行的殿试阶段。

殿试的规矩,是主考官先将参考举子的试卷审阅后密封,呈送皇帝,由皇帝最后审阅定夺。张若霭在答卷中,有这样的见地:“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当雍正皇帝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感到遣词古朴,有理学风味,认为这名考生具有“古大臣之风”,便将这份试卷提为一甲三名,即探花。

拆开密封纸条,考生姓名为“张若霭”,是张廷玉的第二个儿子!雍正皇帝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意在让张廷玉提前高兴一下。

毕竟这是一个好消息,张廷玉当时已是军机大臣,权势显赫,看到儿子的优秀,作为家长,他一阵喜悦之后,忧愁爬上眉梢。

他觉得:身为朝廷要臣,儿子考中进士,成为探花,一来对年轻儿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利;二来天下举子又将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军机大臣儿子考中探花”的话题?儿子真的有本领,有才华,名次差一些,何愁日后不能发展?思忖再三,他认为皇帝的这一钦点有所不妥,于是他要求面见皇帝,请求皇帝允许他的儿子“让出”探花,让儿子中二甲、甚至三甲比较合适。

雍正见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切”,便也感动了,“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张榜之时,雍正还为此事特颂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要知道殿试一甲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按惯例,成绩公布之后,这三人可立即授官,多为翰林院编修撰,或编修,可留在朝廷,是进一步升官的重要平台;考中二甲的进士,需选庶吉士后,方可授官,时间需要好几年,且多授地方官。这个道理,身为朝廷重臣的张廷玉当然是懂的。

张廷玉硬是将儿子的第三名让给了第四名,使本来的第四名变成了第三名,在中国几百年科举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当然,客观上这一让,使儿子张若霭名声大噪于一时。后来张若霭未完成庶吉士学习,便破格特授编修,任官京城。后来皇帝又亲自任命他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仕途一帆风顺。

老宰相张英在《聪训斋语》卷二中留有“世家子弟处世之道”的家训,谆谆教诲其子孙道:“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此语出自《新唐书.朱仁轨传》,原语为“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前面一句,是说即便一辈子遇人就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后面一句中的“畔”,是地界,也就是说,与别人田地相连,遇有争端,一辈子把所有的地界都让给别人,也不至于失去一段。

张英一家两代让宅基、让功名,确实难得!值得后人学习!

谦让是美德。谦让表现出来的是胸怀的宽广,是对自己的约束,是对他人的尊重。谦让美就美在克己让人。人人都这样,就会减少磨擦,达到集体和社会的和谐。

谦让是一种智慧。古人讲“满招损、谦得益”。知道“谦”能得益,这就是智慧。虽然“谦”能“得益”,可是谦让,却并不容易做到。谦让的场合,不外乎事与利两种。

遇事谦让,说话谦逊,出自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清醒认知,这同样需要智慧。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使穷其一生学习,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所以谦是必要的,让是必须的。不懂得谦让,即是无知,即是自大。俗话说,自大即臭。

做到遇事谦让,相对容易,遇利谦让,就难了。利,无非就是钱财权势、名誉地位。这些东西,对人来说,当然重要;但是,从更高的层次看,也都是身外之物。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利的面前谦让,虽然可能失掉一点眼前的利益,却可以得到长远的好处。因为遇利谦让,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得到朋友、和睦众人、赢得人心。

让,是淡泊人生的修为,是与世无争的境界,是为人着想的善良,是以退为进的智慧。因为让,所以不失;因为让,所以常得。

【作者简介】许平,1965年10月生,江苏靖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军事学学士,从军20年,转业后从事经济工作,爱好读书和文字,涉略广泛,每年阅读量逾二千万字,已撰写读书笔记、心得和人生悟语百余万字。

GIF

⊙声明: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

⊙投稿:本公众号接受相应栏目投稿,原创打赏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