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复”对运营养老机构的重要性

 快乐英平 2018-12-26

前言

至今仍有不少养老机构对康复一词存有误解,认为它只是在训练室中由专职人员执行的一种运动训练;也有机构领导认为入住者大多只是长期卧床,根本无法接受康复者,更有些机构服务人员或入住者的家属则认为,只要康复训练工作做得彻底,长期卧床的高龄者总有一天能下床行走。今天我们来聊聊养老机构为什么要做康复服务?【整理摘编:时英平】

理解入住者的身体特征

无法在家照顾高龄者的三大特征是:

1、行动上需要有人扶持才能站立;

2、排泄时必须有周密介护;

3、和家人沟通困难。

因此,从身体功能看来,一个人若无法自行站立、起身或步行,便为罹患起居动作障碍,属于无法自理生活能力的分类。平均而言,每人之患病时间均有四至五年以上。这种长期性治疗,常令人感到身、心俱疲,日渐对想获得自理的欲望逐渐丧失,越发形成依赖性格。入住者开始时对于功能衰退,成为需要照护的转变,一开始多半持拒绝接受的态度。还有些入住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一旦养老机构的环境变化稍大时,会出现类似失智症的情绪反应,因此,新入住养老机构的高龄者入住后的二至三周内,应该密切注意并观察其变化情形。

机构中实施康复的目的

康复治疗是以回归社会为目标,最好是在固定的期间内集中实施。但原则上无法期待功能改善的入住者,则须将重点置于维持现有的能力上。对于起居动作都成问题的入住者而言,日常生活能力的强化更是不容易,因此安排在起居室反复练习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各种动作。一旦入住者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则对于提高本人的学习意愿则会有助益,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或许可视是机构中的入住者康复治疗的真正目的。

生活中的康复

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和医院中的服务人员的服务组成虽然差异不大。相较之下,养老机构的工作内容中,生活协助的色彩较为浓厚。如果只在训练室做些长期训练,一但回到起居室后,仍多呈现卧床状态,所以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照护行为视为训练内容,则是非常理想的做法。养老机构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照护转化成为促进自理的照护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及其内容

1训练场所

康复训练必须在训练室内实施的想法并非正确。康复的活动除了前面反复强调的床边康复外,大厅、走廊等场地也是理想场所,只要能配合机构的结构特性则不妨多元化设计一番。训练室的设计要多注意视野佳、光线充足明亮的方位选择,有些机构则是设置在通路的尽头。这种设计较不理想;如要考虑到在走廊做康复训练时,记得要让服务人员经常看到的位置最好。入住者们知道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练习时又受到关心,则必然会提高其练习欲望。

2训练内容

康复训练大体上分站立、起身等基本训练及步行训练的物理治疗,以及透过制作作品的过程来提高上肢功能、刺激意愿的作业疗法。因此,在设计训练时,应顾及实施这两种训练时所需的空间。两种治疗空间应个别独立。但最好两种房间是以某种形式相连呼应,以利参与治疗之相关人员的意见沟通。

(1)物理治疗(PT)

物理治疗需要充足的空间,隔间时要注意到,是供集体训练使用而不是个人训练使用,这一点很重要。机器如属多用途使用时,不妨集中放在一处。简单的步行训练机器(平行棒)或拐杖、自行车训练器、垫子等必须具备,医院中使用的大型训练机器则无必要。辅助器械对步行训练帮助很大。

(2)作业疗法(OT)

作业疗法必须有满足各种训练时所需的作业台。其间除训练外,若能再考虑到与生活相关的家具、餐桌等的摆设,效果更好。作业台高度应足以容纳轮椅进入。机构如设在有地方特色的地区,最好让当地具备才能的志工配合参与。

总 结

康复治疗并不仅止于训练,亦要多方思考使治疗训练的内容生活化创新。康复治疗是要让入住的高龄者受到更好的照顾,这才是康复治疗的根本理念,必须是成为养老机构运营的服务基础。康复治疗不是担任康复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要全体员工,整个机构部门都参与其中的服务提供。因此,康复治疗的好坏评估,关乎全体服务人员的认知素质。而理想的机构,须是硬件的功能设施设备,与软件的服务人员照护水平同时兼备时,才能使“生活康复”得到真正功能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