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诗绝句12丨元好问

 影曳香弄 2018-12-26

金元北地仰文宗,赋到沧桑句更工。

君是诗家疏凿手,大斤运起快如风。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杰出的作家,以诗歌方面成就为最瞩目,诗歌理论也很有影响。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他存诗一千四百馀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为突出。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他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时代和个人的条件使他成为金代诗坛上迥然挺出的大诗人。

他强调诗的思想内容。元好问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反对诗人躲在书斋里空发幽思,徒兴感叹。

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风格: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就以七律为最高。在今存的1360余首诗中,不少是伤时愤世之作,风格沉郁,气势豪壮,深切地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所受的丧乱之苦。

无论是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元好问诗都以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 “纪乱诗”为上乘。“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在国破家亡、身为敌囚这些重大变故的刺激下,诗人以他那“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郝经《遗山先生墓铭》)的艺术禀赋,写出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纪乱诗。

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元好问传》

      元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中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沈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 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 其所著文章诗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机》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 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