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是远离家乡,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不仅看风景,也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 2018年,一是读书,二是放飞风筝,再就是旅行。灵魂和身体,总希望有一个在路上。 在这里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可以以心感悟,以此沉淀,足矣;耳听佳音,目极美好;让心释然,已是欣慰。这里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宽阔自己的心境,提高放飞技能,感悟生活多彩和美好。 视频旁白文字 1 浪拍脚印 ![]()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眼前有景道不得,浪拍脚印两无情。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端坐于天涯海角一隅,左手记忆,右手年华,捻一袭温婉,踏浪而歌。
岁月如歌,弃除一些浮躁,平留一份淡定。岁月静好,还时光一段平和,还生命一段天真。 2 海岸放飞
![]() 曾经有言,觉得放飞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陶冶情操,提升气质,是一种博弈。是一个等待风筝走向未知的过程,是一个操控飞行完成既定轨迹继而趋向自然最后体验那种无以名状的满足感过程。越明其趣,越得其乐。从复杂到简单的放飞只给你单纯的心态。单纯才有心静如水的自在之乐,单纯才有天马行空的心驰云海。一轮一线,一鹰一手,静中求动,动中求静。朝露出门,晚霞归家;提鹰轻松,烦恼不在。 3 海钓
![]() 余秋雨说,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是啊,大海里有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贾平凹却说钓者在钓水中月,胸中惆怅,最后在钓人生这篇文章。
其实呢,“钓翁”别有意,在“渔”不在“鱼”。在青山秀水中举竿,在蓝天碧海中投饵,竿舞鱼跃,“拉”出来的是一份惊喜,“牵”出来的是一种幸福。
4 畅游大海
![]() 为了避免危险而变成胆小鬼,一定要做有一定把握的但有点冒险的事情,否则生命会因太过谨慎失去色彩,生活会因过分自我保护失去机会。
唉,未见色彩和机会,倒是浪有点大,水有点咸!
5 滑翔伞冲浪(也称风筝冲浪)
![]() 透过大型充气支架风筝连结到人体上,并脚踏冲浪板在水面航行的运动。在蓝色无垠的水面上,让浪花扑面而来,借助海浪和风力起跳和停留的一瞬间,体验真正意义上的乘风破浪和凌空鱼跃的洒脱。这种疾行在汹涌的波涛中刺激爽快的运动本就属于年轻人!向着经过审视后的目标不断前行;什么功败垂成、盛衰荣辱是既定目标,更是宣示颜值衍生的副产品。所谓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程度高,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喜欢参与度高且自我掌控的游戏,娱乐。他们是拥有未来的人,思维方式注定和我们不一样,看待一件事的维度要丰富、前卫得多。 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关心未来网络扩展的影响。做为一个网络节点,不仅感受你对他的作用力,更在乎的是评估你对他节点的作用力,是不是有助于优化他的未来网络。他们绝少看到眼前的苟且,而目光是盯着远方,甭管有没有诗和远方!
滑翔伞冲浪是酣畅淋漓,快捷迅速。盘鹰讲求舒缓盈润,既定轨迹。如此,容易坍缩成社会网络中一个不再变化的节点。能感受的多是网络周边节点对我的态度。太过呵护羽毛,求点赞,贴标签,刷存在感,强化认同感。
6 核心价值
![]() 结论来了:我应该少一点固定思维模式,多一点成长思维模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体现价值、滋润休闲。力求多个维度的融合!
看来定位很重要。认知模式更重要。2019年我得切实相信,我跟那些高手是一路人,至少目标是,才行。
子曰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后记】 1 旅行目的
旅行是把自己生态位调整了,形成生态压。这缘由新的环境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一个相对封闭系统大多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的。破局的关键就是打破封闭系统,引入负熵,即新能量、新信息。比如,很多人对现实有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但我从来没有。知识的获取、事物的认知可以归纳三种:亲身感知,他人告知和逻辑推知。旅行就是第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将旅行是平衡内心和生活的一剂良药。与外部世界保持一种能量的流动,滋养自己。出去旅行,尤其是同一个地方的多次出游,不是走向油腻,而应该是走向成熟。事实和景物是单一维度的,而情理和感悟确是多维度的。
2 拍摄视频目的
旅行的另一个收获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有人看到美景都是一种享受,这是没有区别的。那年与与一个同事出行,面对景物破口大赞:卧槽,真他妈好看!而区别在于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通过诗句将美景传递到其他人,更是享受美景之外的快乐。是一种情感升华。
同理,盘鹰说到底就是个玩。拍拍照片写写文章与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其实并无直接关联,更无多大的比赛价值和实用属性。但很多人还是拍了,写了,发表了。今日草上飞骏马先生一篇《相聚长兴农家乐,休闲放飞砍竹子》让我看后为之一震,不由得心驰神往。何故?在于制片人对特定对象有着独特感悟和发现,在于这是一篇作品,丰富了鹰友在山村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作者:红埠隐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