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年的“魔咒”!为何没有一只基金能够蝉联业绩冠军

 天承办公室 2018-12-26


2018年接近尾声,基金年度排名进入最后鏖战时刻,“排名战”成为资本市场中最吸引眼球的事件,也成为基金经理心中最牵挂的事情。


在这场“相对排名”的游戏中,投资者自然会将目光聚焦于排名靠前的基金,乃至冠军基金,但这些牛基真的值得投资者购买吗?

 

这里基金君就和各位看官来讨论下昔日那些最耀眼的冠军基金。

 

次年业绩跌落神坛


先上图,再细说。

 

 

中国公募基金业始于1998年,直到2003年,在经历了一场“基金黑幕”危机后,整个行业终于从此前混沌无序进入到了有序的状态,价值投资理念开始生根发芽。鉴于此,基金君将最早的排名之争选在2003年。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6年中,15只冠军基金(2018年冠军还未诞生)中,大部分基金次年的业绩均不如当年夺冠时业绩,仅有2016年、2011年、2008年、2005年这几个年份的夺冠基金次年业绩表现好于当年。


更重要是,多只冠军基金的次年业绩从正收益跌落至负收益,比如2003年的博时价值增长,2007年的华夏大盘精选、2010年的华商盛世增长、2015年的易方达新兴成长。显然,若投资者当年依据冠军光环买入,这笔投资将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此外,细心的投资者或许已注意到,当年获得冠军的基金业绩表现总是比上一年的冠军在当年的业绩要好得多。这也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只基金能够蝉联业绩冠军。

 

因此,公募基金行业常年流传着一个“冠军魔咒”的说法。

 

夺冠背后偶然性居多


为何会有上述说法?

 

基金君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最牛基往往因赌对某一年份的市场风格而有幸成名,偶然性居多。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简单来说,就是某一年的冠军基金之所以能夺冠,主要原因是其重仓的股票涨幅较大,更因为契合当年的市场。但资本市场总是风云变幻,第二年的行情未必会延续前一年的,如果基金经理之后未能及时“掉头”,往往会导致第二年的业绩大幅下滑。

 

除此之外,一只基金的业绩还受其基金经理变动、基金规模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由于基金经理的变更,可能使得基金的管理水平、投资风格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基金次年的业绩表现。


事实上,从上图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流逝,冠军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是大概率事件:比如明星基金经理肖华、王亚伟如今都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又比如,获得冠军后,该基金份额也会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给管理带来新的难度。

 

长期回报如何?


有专业人士告诉基金君,客观而言,在选基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过度迷信冠军基金,同时也不能迷信某一年业绩。

 

因此,分析这些冠军基金后续表现当然也不能只拿冠军年份和次年业绩来作对比,最好可以综合分析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业绩表现。

 

那么,这些冠军基金长期业绩表现又如何?
 

基金君也据此做了一张长期业绩的表格。



上述业绩假设情景,是投资者在得知基金摘得当年冠军后,于当年12月31日买入,并持有至今的年化收益率。


显然,如果忽略短期业绩,以持有5年以上的长期的投资维度来看,这些冠军基金投资平均收益率还是可以达到8%以上,即便是个别亏损的基金,亏损幅度也已大幅降低。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偏股型基金近19年的年化收益率为16.18%,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5个百分点,跑赢上证综指1倍。而若以此来比较,冠军基金的光环自然又要暗淡一些。


当然,也有投资者会说,谁也不会按比例标配所有偏股型基金,现实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基金体验并不好,还不如买这些冠军基金。所以,最牛基金是否值得购买,这一判断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编辑:于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