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风起兮云飞扬”——徐松波和他的唐风作品

 瓶不大 2018-12-26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 ] 刘邦


2018年11月22日,日本京都枫叶似火,在一年之中最美的金秋枫叶季,徐松波的日本首展“唐风·穿越时空”于京都岚山开幕了。






(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


  岚山自古就是京都著名的观光胜地,以春季赏樱和秋季赏枫知名,也是日本很多知名古刹神社的所在地,作为见证中日友好的周恩来诗碑就矗立在这里,此时的岚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座座古寺掩映在如火的秋色中,如织的游人不期而遇了一场充满大唐气息的视觉文化盛宴。






(开幕日与各方到会嘉宾朋友合影)


“穿越时空”的交流

“唐风·穿越时空”是徐松波继今年韩国个展后受邀举办的又一个海外展览,展览呈现了部分最新的“唐风”系列和早期的“道问”系列作品,时间跨度13年。日本首展是徐松波期待多年的一个心愿,“因着大唐文化的影响,那里可能有着最能欣赏和共鸣我的作品的观众群体”,但让徐松波没有想到的是,日方朋友在选择作品时对“道问”系列的欣赏和共鸣甚至超越了“唐风”,如果“唐风”系列是大唐盛世文化气息的直观呈现,“道问”则是一系列问道求索者的启示,那些身影艰辛、苦涩、孤独而又深刻,充满了穿透时空的能量,这身影伴随了艺术家8年的创作求索过程,也迎来了日本观众最深深的凝望。



  
在开幕前一天下午的预展中,来了一对僧人夫妇,玄奘的身影也许是唤起了同为出家修行人的共鸣,他在每一幅作品前面长久驻足,并向徐松波逐一询问探讨,他们在作品前谈到了玄奘的艰难跋涉和万里空寂,谈到了时空的古今穿越,谈到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内外如一,也谈到了一代代遣唐使对大唐文化像引进火种般的仰慕,当目光停留在最后一幅《诗韵家园》时,僧人被画面中间一个仰手射飞鸟的唐代陶俑形象吸引,询问徐松波怎样想到创作这样一个画面,徐松波说:“这是我在博物馆惯常看到的一个陶俑形象,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工匠也许不知道我们今天发生了什么,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和审美风尚留给了今天,这是我可以有效和大唐气息对接的一个载体,但时空流转,一千多年过去了,长安不在了,唐诗中的家国河山已变成了另一种景观,诚如所见,雾霾隐现中的都市丛林明媚光鲜,暗影中工厂林立、生态危机重重,天上飞鸟难觅,代之以客机来来往往……”




《诗韵家园》150×200cm布面油画2010年


  分享若此,僧人双目殷切、眼泪微溢:“那么你希望中国未来是回到唐代的样子还是期待它能够怎样?”“我并无期待的情绪在里面,我只是借唐人的双眼来静静的观看和呈现”。跨越大唐和一千多年的时空,这显然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徐松波说,他其实也借日本观众的审视更看清楚了自己的表达,双方陷入一阵长久的沉默,徐松波说,“那一刻,我自己也被感动到了,我已体会到当年创作这幅作品的价值和这次日本个展的意义!”




  “唐风·穿越时空”在展览期间接受了来自不同层面观众的审视和观感,既有京都府的议员也有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徐松波说他珍惜每一个和观众真诚交流的机会,因为,“那才是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大阪府兼京都府文化专员永留君明先生对展览有着特别的关注,他们对画面上的唐代细节考据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并提供了很多日本方面的遗存和保留,意犹未尽之际又邀请大家到咖啡厅深入交流,交谈中得悉日本文化厅明年将由东京迁至京都,届时将有更多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和计划要展开,而作为古都的京都、奈良和中国洛阳、西安的联系也会进一步加强,维系它们的历史文化基点就是“唐”。




最让徐松波欣慰的是承办展览的日方朋友,“他们才是我的第一批观众,展览前他们对我的作品图片已很熟悉了,他们出色的讲解和翻译让我感动。”夏本孝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的人,不会说中文,从打开包装箱见到作品那一刻,一个典型的日语感叹词“思高依”便让徐松波铭记在心。夏本先生对每一幅作品都很熟悉,这是和徐松波反复交流的结果,让徐松波吃惊的是夏本可以面对日本观众的提问在每一幅作品前侃侃而谈,徐松波多次听到“伊斯坦布尔”的发音,“那是夏本先生理解下的发挥,他勾连了唐代从西亚到中国到日本的路径,这样的理解让我感动!”



《春》140×220cm布面油画2010年
红尘东去,万里空寂,望霜天,前道几许?云低处,寒意去,已有暗香袭。


  也有长居日本的中国朋友和游客在这里看到“唐风·穿越时空”喜出望外,多次带朋友重来现场,他们说他们在日本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把京都当作精神故乡,他们在展览中看到了自豪和希望。


唐风犹存——京都

借唐人的眼睛来观看现在,也借着展览的机会来深度体验和大唐文化有紧密关系的近邻日本。在徐松波看来,大唐虽然已经远去了,但它一直都在,没有边际、没有国界,它在文字里、在博物馆里,在情怀里,在中国西部的黄沙和戈壁里,也在京都和奈良的现实存在里。



(金阁寺秋色)



(三十三间堂千尊观音立像)


  “每一天,从京都市内去岚山展览现场,走过不同路线,都会路过一些我不曾看过的古寺和神社,有的大殿两侧的塑像我一眼就能认出唐宋风格,我也喜欢在展览间隙往周围随便哪个寺庙游逛一下,因为古风无处不在。”



(徐松波西部考察速写)


  京都的文化遗存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另一端徐松波在博物馆的考察,照见中国西部的文化遗存和古代壁画,“没有虚饰造作,无论是闻名遐迩的清水寺、金阁寺、三十三间堂还是隐匿在街巷中大小不一的寺庙和神社,每每都纯正古朴”,“这是一个现实版的存在,就像回到了唐宋故国,它是我内心文化坐标的延续”。当黄昏之际,站在依山的清水古寺俯瞰整个京都,落霞满天、灯火阑珊,巨大的古建筑轮廓映衬着夜空中一轮明月,这一刻,徐松波说他仿佛也看到了大唐长安的身影。




(清水寺日暮)


夜访岚山

枫叶季的岚山靓丽通透、游人如织,徐松波在日本友人的引见下去拜访了居住在岚山的染织艺术家——奥田祐斋先生。奥田先生的家就在岚山美景的精华之地,一片红枫掩映、典雅而又美丽,通过翻译,知道祐斋先生复原了日本传统失传的特殊染织技艺——一种可以使和服在光照下变色的技艺,祐斋先生用这种技艺为日本天皇制作服装,并把这种技艺推向国际。双方还谈到中国服饰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很多有意义的话题,友人说,就传统的流失来说徐松波和祐斋做着类似的工作。




(桂川河畔枫叶)


夜色中从岚山下来沿着桂川河步行的一段距离对徐松波是个难忘的经历, “感谢岚山之缘和可贵的分享,那一刻,皓月当空,大团的白云和岚山起伏的轮廓倒映在桂川宽阔的河面,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怡人,明月照古今的诗情画意仿佛就如一千多年前的初见。”




(奥田祐斋先生展示浆染过的布料)


传承与启示

展览期间,适逢京都国立博物馆首次举办成立120年史上规模最大的刀剑特展,作为刀剑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徐松波欣然前往。在中国,这可能是一个小众的兴趣和展览,但在日本,展览受众的广泛性和人流的热情出乎人的意外,你想不到有那么多老人和青年学生尤其是很多女孩子会有耐心排上一个小时的队来看这个“貌似”小众化的展览,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日本的魅力和影响。一个插曲是因为参观人流的过度饱和,进馆后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还要排约40分钟的队,工作人员为急需时间的人留出便捷通道,但一切秩序井然……



(京都国立博物馆看刀剑展的人流)


  就中日文化的渊源和相互影响,徐松波有很多自己的观察,“何止是刀剑领域、从建筑、美术、音乐、传统技艺方方面面,中日之间都密不可分,但我们要纠正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日本传统文化就等同于来自大陆的中国文化,博物馆里有几句话是最好的说明,‘日本文化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反复受到大陆文化的深刻影响,但都有自己的独立和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化之间的脉络和延传,更应看到文化的发展、现代化和未来!”




(镰仓地区“流镝马”骑射传统)



《轻裘》60×60cm布面油画2017年


高野山

高野山——空海法师的道场,至今奥之院还保存着法师的肉身,日本信众认为空海并未死去,只是处在禅定状态。“不到这里,你很难想象空海入唐求法和对日本文化的开创意义,很难想象空海法师在日本无上尊崇的地位,你也很难想象,有哪一座山可以埋葬下历史上如此众多叱诧风云的人物,比如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而这里,却是一个现实”。




(高野山考察)


高野山距京都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徐松波随友人拜访了惠光寺住持,并在午斋前体验了一场从唐朝传来的护摩祈福法会。“这是一次不曾有过的经历,因之唐的来源,瞬间让我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时空体验,那些法器的叮铃、咒语、鼓声和肃穆仿佛一场能量唤醒的仪式,纂合出玄奘的西行、鉴真的东渡、空海的入唐求法、弘法道场的建立和高野山佛教圣地的形成,火苗舞动,我渐趋忘掉自己的存在,一切清净了然,只呼吸并感受这火焰的炙热和空气的清凉——在这群峰耸立的佛国世界……”



(体验从唐代传来的护摩祈福法会)




(与惠光寺住持近藤法师合影)


行走——穿越时空

大唐的玄奘西行,既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史,也深刻影响了东瀛,据传京都清水寺最早的创建者慈恩法师即为玄奘的日本弟子,作为法相宗大本山的奈良药师寺有独立的玄奘三藏院伽蓝院,主殿上“不东”二字即引自玄奘法师“不取回真经,誓不东返”的誓言,玄奘的名字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一切,都源自那场跨度17年的艰苦卓绝的行走,和由行走所具有的穿越时空的力量。


  
由此,徐松波也想到入唐求法学成归来的空海的行走——徒步一千两百多公里,穿越四个日本古国,弘法八十八座寺庙——以赴死之心依然上路,步步念死,抖落尘劳、无有疑悔——一种精神承接了另一种精神。



《道问系列8号》112×162cm布面油画2008年



《道问系列2号》97×130布面油画2010年


  徐松波也有8年的“道问”创作历程,他熟悉玄奘在中国境内的大部分路途,他多次在中国西部考察游历,转入“唐风”创作后,他甚至游习射艺、走入赛场,在苦寒的冬季露营,在徐松波看来,作为艺术家,同样是一种精神对接了另一种精神。




《秋浓》150×200cm布面油画2016年


  从2014年的“梦起洛阳”展览开始,徐松波的“唐风”作品一路走来,从大唐“神都”洛阳走到了另一端唐风犹在的京都,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对应,而今,“唐风”已然成了世界的“唐风”,让我们引用徐松波的一段话作为对这种“完美”的阐释:




(岚山秋色)


  “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历史,其实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片段,在这个片段里不会存在什么障碍和隔膜,隔膜只在我们心里。如果我们去掉这个隔膜,这个时空就是完全可以对接的、自由的,谁说来自玄奘的智慧和精神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能对接?我们今天做任何一件事情,难道不需要一种内心的镇静、定力、高瞻远瞩和智慧吗?”

 

也许,新的穿越时空的行走已然开始。


徐松波
1971年生于河南南阳,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副教授。出版有大型画册《穿越时空徐松波画集》、《净界》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个展
2018年,'唐风·穿越时空'——徐松波个展,岚山,京都
2018年,'唐风·东方'——徐松波个展,耕仁美术馆,首尔
2017年,'我的旅程'——徐松波个展,Fabrik画廊,香港
2017年,'雪霁'——徐松波个展,Fabrik画廊,香港
2016年,'唐风'——徐松波绘画作品展,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新加坡
2015年,'唐风'——徐松波2015新作展,Fabrik画廊,香港
2014年,'唐风'——徐松波绘画作品展,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14年,'净界'——徐松波个展,永泰寺,中国嵩山
2014年,'梦起洛阳'——徐松波个展,洛阳市美术馆,洛阳
2009年,'失落与寻回'——徐松波个展,环铁时代国际画廊,北京
2008年,'道问'——徐松波作品个展,七九八3818库画廊,北京
联展
2018年,Nortart北方艺术大展,比德尔斯多夫,德国
2017年,法国巴黎大皇宫艺术沙龙展,巴黎,法国
2016年,意大利都灵第12届Paratissima艺博会,都灵,意大利
2015年,'亚洲之魂'亚洲当代艺术邀请展,Kepco艺术中心,首尔
2015年,'进行时Action798艺术节',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15年,'时间代码'当代绘画作品联展,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2014年,'融合与前瞻'第二届油画邀请展,北京油画学会展览馆,北京
2013年,天津美院首届教师双年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
2012年,'首届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大同
2012年,'年青力量'第三回展, 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2年,'E京华雅昌网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1年,'年青力量'第二回展, 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0年,'艺术中国'全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0年,达沃斯国际经济论坛展览,梅江会展中心,天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