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文或许把《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八纲解释清楚了~

 老丁老不老 2018-12-26

很多学习《伤寒论》的医者会对教科书中固化的八纲辨证嗤之以鼻,却又在六经的本质问题上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着力点。《伤寒论》中的六经实质关系到六经辨证体系的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甚至关系到《伤寒论》的学习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



致谢:唐农   广西中医药大学

文:东吴小肥肥

Part.1

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提到:“阴阳者,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万物存在着无穷尽的层次和形式,而其中的根本便在于阴阳。所谓其要,便是阴阳。


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如此,人体以及人的生命活动亦是如此。所谓人体阴阳本体结构指的就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阴阳关系


阴阳的关系又有两条基本原则,即一致性与交感性。所谓一致性,是指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均是一阴一阳的运动。一致性亦可理解为统一性。所谓交感性,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交感,不断变化、融合、转变、感应。


而人体的阴阳关系又是阴阳在升降开合运动中的相互位置关系。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运动自有其范围和状态,此为常态。


通常意义上而言,都理解为阳在外阴在内,但是从阴阳运动的趋势来讲,阳的性质向外向上,阴的性质向内向下,若阳在外阴在内,则容易阴阳分离。常态下的阴阳运动应该是内阳外阴的本体相互盈缩消长的动态平衡。


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便是通过判断人体表里阴阳的具体情况,设法使不同程度脱离本位的阴阳调回到各自的本位上实现阴平阳秘的状态。

Part.2

《伤寒论》中的六经阴阳时相

探讨《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有两个抓手,其一便是六经欲解时,其二便是六经各自的提纲证。人体阴阳本身是一个动态平衡,常态下人体阴阳的交感运动是在内阳外阴的结构范围中开合变化而已。这与之前提到的“气化”理论和“标本”理论不谋而合。


从欲解时的角度而言,少阳时相在寅至辰,表现为人体阳气克服阴气的约束,由里转出表的过程,五行中类比木气之升发;太阳时相在巳至未,表现为阳气升达最为旺盛的阶段,正如五行中火气之生长;阳明时相在申至戌,表现为阴气逐渐收敛阳气,类似五行中金气之肃降;三阴的状态略有不同,因为阴气的变化没有那么热烈、汹涌,显得更为柔和,故三阴的欲解时互相重叠,这也是阴气逐渐内收封藏化生的状态,无形中类似土之化、水之藏。


为何三阴与三阳的时相变化有所不同?

明代方有执认为,“阳行健,其道长,故不相及,阴行纯,其道促,故皆相蹑也。”阳动而阴静,故阳气活跃的时间广而长,阴运动的时间促而短。

Part.3

《伤寒论》六经提纲及实质诠释

八纲辨证,众所周知,阴阳为统,表里寒热虚实为要。相对于六经而言,也正是阴阳的升降开合,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说太阳,太阳为阳气生发最为旺盛的时间,若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侵犯阳的位置,则发为太阳病。正如提纲中提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阴气因寒邪之助束于表,阳气不能升发,由内向外、向上挣扎,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其治当麻黄汤散其寒发其阳。


再说阳明,阳明为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肃降的时间,若阳气升发太过不能收敛肃降,则发为阳明病。正如提纲中提到“胃家实是也”,胃家为位,实为性,从五行角度而言,土可生金,金可肃降,所谓胃家为病,肃降不能。很多人都说阳明之经证、腑证,或热或实,其理一也。


太阴时相本位阴气开始活跃但是阳气尚可抗衡的状态,若阴气活跃太过阳气不能抗衡甚至内阴外阳的格局,则发为本病。正如太阴病篇多次提到“以其脏有寒故,当温之”的类似条文,治疗也已温化为主。


少阴本是阳气开始封藏,阴气较为活跃的时相,若阳气降极复升、至静复动发生障碍,则导致此病。正如提纲中说“脉微细,但欲寐”,微细之脉也好、欲寐之象也罢,均为阳气虚衰不能外达之证,当重用温通以复脉回阳。


少阳与厥阴之病,两者有相似之处,少阳时相中阴超其本位,使的阳气郁滞发为少阳,厥阴时相中阴邪犯阳位,两者交争则为厥阴。两者区别之根本在于阴阳的时相本位不同。


少阳时相,本应阳气升达,但遭遇阴气侵犯约束,阳气不得调达,故少阳之治,当予柴胡剂量升发阳气和解阴阳。厥阴时相为阴气封藏,阳气待势,阳气不可过升,阴气不可过藏,故厥阴之治,当寒热同用。

条文对比


少阳病

厥阴病

咽干

消渴

心烦喜呕

心中疼热食则吐蛔

默默不欲饮食

饥不欲食


结语

本次推送为小编读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教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看《伤寒论》六经实质》一文所思所想,该文以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为主线,辅以八纲辨证和标本两端,对《伤寒论》六经时相的变化以及六经病提纲证做出诠释,以期阐明六经实质。


本文的特别之处在于将《伤寒论》六经与五行、八纲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并将此建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本次推送中有部分为原文摘抄,若有不恰之处及断章之言望留言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