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改造家》中,有这么一栋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特殊房子。 它始建于1985年,楼高12米,占地22平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握手楼”越来越多,最终使得它不得不被堵在了“围城”之中。 这里是屋主童年记忆之地,也将见证她孩子出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如何令这栋狭窄小楼重新焕发生机,着实为难了一番设计师孟岩所带领的团队。 老破小 一线天里入户的唯一位置,宽度仅有80厘米,几乎与四周的邻居紧贴在一起。而进入之后,才发现,这幢4层小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整体外观来看,破旧不堪,但其实内部每一层房屋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能够解决一家大小三代人的日常需求。 重新划分区域 加强功能实用性
清拆过程中,房屋的“豆腐渣”质量与“坑爹”设计,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吐槽。 除了没日没夜的暗无天日,房子更严重的危险在于结构的不合理:
即便如此,设计施工团队还是能在照顾屋主情感与房屋实用中取得平衡,从脑海中的设计亮点到具体情况下的施工难点,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解决对策和备用方案。 1、重建批荡层,进行防水和加固; 2、搭建竹架,保证施工安全; 3、室外的钢筋网与室内的钢柱、钢坠板支持房屋的承重; 4、开设光槽、定制光斗引进自然光源。
一楼:改建为厨房、客厅,增设了卫生间,保留了小阁楼储物。 二楼:改建为儿童房、老人房,重新布置了卫生间。 三楼:改建卫生间,扩大主卧,增设了衣帽间。 四楼:改建为露台、休闲空间,增添了北晾晒房。 ![]() 因而从外到内,这栋房子仿佛被设计师施予了神奇的魔法。 外墙铺贴复古并具有年代感魅力的“红砖”,每层则留有便于采光及通风的窗口。 ![]() ![]() 更优化的功能设置,还是在内部,尤其灯光与材料的精心打造,使得空间的实操性与美观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 ![]() 用色中大量留白,并注重采光,为这狭窄的小楼显得更明亮宽敞一些。 家是一个容器,每个人每日面临着大城市的喧嚣与压迫,假如能退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站在自家的顶层花园中,是对日常压抑生活的疏解。 ![]() 通过对个体空间的微更新、微改造,不仅仅提升屋主的居住体验与生活品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 ![]() 所幸的是,通过之前影音室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屋主夫妇两人也曾自己动手,一点一点去改变房屋旧有的缺憾。 而设计师的加入,则让他们的梦想生活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 城市发展的速度,是在牺牲一些东西的基础上得来的。 “城中村”既不是难民营,更不是贫民窟,它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渐渐老去的它们,终有一日也会在新生代的手中获得重生。成为家庭关系的连接点。 案例来源:《梦想改造家》 装修水深,装修第一站带你避开深水区,装修不踩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