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简史(六)两个德国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陆一2 2018-12-26
1.体制改革时期(1949-1961年)

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即民主德国的共产党,成为惟—的执政党。该党照搬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方针路线,使民主德国全盘苏化。民主德国首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变私营企业为国营企业(Volkseigener Betrieb - VEB)和国营商店(Handelsorganisation - HO)。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随后进行大规模农业合作化运动,截至1961年止,几乎所有农民加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Landwirtschaftliche Produktionsgenossenschaft - LPG)。

1950年民主德国加人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 - RGW),1955年加入华沙条约组织(Warschauer Pakt),国家人民军归属该组织最高司令部管辖。实际上,民主德国已成为苏联的一个卫星国。
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民主德国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和七年计划。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民主德国政府犯了一系列策略性错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忽略了与人民生计他关的轻工业,注重生产速度和产品数量但忽略了生产效益和产品的质量,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而低估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生命力。在错误方针的指导下,民主德国政府提出不切实际的极左口号:至1961年.民主德国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赶上和超过联邦德国。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操之过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民主德国的国情,以致生产发展停滞,食品和日用品奇缺,人民群众怨声载道。

早在1953年6月17日,首都柏林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Volksaufstand),反政府的抗议风暴很快席卷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在紧急关头,苏联驻民主德国军队动用坦克把抗议浪潮平息下去。为纪念6月17日,联邦德国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初,由于大批居民逃往联邦德国,民主德国陷人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2.相对稳定时期(1961-1987年)

50年代初,随着冷战加剧,东西德关系日趋紧张。1952年,民主德国封锁了两德边境,从此两边居民不能自由往来。但由四大国共管的东西柏林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城市,1961年以前,东西柏林以街道和河流为界,交通畅通无阻,人员和货物可以自由往来。不少东柏林居民的工作单位在西柏林。由于边界开放,不少东德人借道西柏林去联邦德国,两德国境线的封锁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至1961年止,陆续有近300万人逃亡西方,占民主德国总人口的18%,其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例如医生、教授、工程师和一些政府官员。这一外逃趋势加剧了民主德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为制止居民外逃,确保国家稳定,在苏联和华沙条约成员目的支持下,民主德国政府于1961年8月13日在东西柏林交界处的东柏林一例筑起了一道带有铁丝网、岗哨、地雷区的水泥墙.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交通要道。民主德国政府把东柏林墙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 Schutzwall)。柏林墙(Berliner Mauer)全长166公里,其中46公里横穿柏林市,其余地段把西柏林环形围住,成为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分界线。从此西柏林成为“红色海洋”中的一个“黑色孤岛”。整个柏林墙设有9个过境通道。墙建成后,仍有少数民主德国居民冒着生命危险,试图躲过岗哨,越过地雷区,跨越铁丝网,爬上水泥墙.逃亡西柏林。但是大多数逃亡者未能摆脱厄运,至两德统一止,共有201名份越国境者被开枪击毙,长眠于墙脚下。西柏林人为这些殉难者在墙脚下建造了一个个墓碑。两德统一后,民主德国时期最后两个开枪杀害逃亡者的哨兵被起诉,并被判了刑。

柏林墙切断了居民外逃的最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主德国政治和社会危机。自60年代中叶起,美苏两国推行缓和政策,为缓解两德紧张关系提供了机遇,也为民主德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自60年代起,民主德国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实施“有计划和领导的新经济政策”,放宽中央计划经济的限制,渗入了市场经济成分。例如允许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制度,自行制定生产、销售和分配计划。在兼顾国家利益的同时,通过物质刺激,例如奖金、附加工资和休假日等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新经济政策”给民主德国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至80年代中期,政府兴建一批中小型城市,建造许多工人住宅区,修建和扩建公路和铁路网,开办无数幼儿园和托儿所,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消灭了失业现象。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几乎每3户人家有一辆“特拉比”(Trabi)小轿车,人均国民收入世界排名第10位,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名列前茅。

在世界体坛上,民主德国运动员在不少“奥林匹克”比赛项目中获得冠军,一跃成为“奥林匹克”大国,排名第二,仅次于苏联和美国。

3.危机时期(1987-1989/1990年)

自80年代中期起,民主德国的经济开始滑坡。6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被谴责为资本主义,政府宣布取消市场经济成分,重又回到全盘计划经济时代。民主德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埃利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对于中国和东欧诸国实行的经济改革相对外开放政策持保守、观望甚至拒绝态度。他话中有话地说;“不能因为邻居在粉刷墙壁、我们也一定要粉刷墙壁。”("Würden Sie, nebenbei gesagt, wenn Ihr Nachbar seine Wohnung neu tapeziert, sich verpflichtet fühlen, Ihre Wohnung ebenfalls neu zu tapezieren?")对于国内人民提出的拆除柏林墙,向世界各国学习的要求,昂纳克警告说:“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防卫墙就存在多久。50年、100年后.它也必须巍然屹立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确保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民主德国的房租、交通费、家用煤气水电费、生活必需品和食品的价格十分低廉。为此国家给予大量补贴。城市居民宁可用面包而不用麦谷喂家畜,因为前者的价格比后者低得多。由于计划经济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民主德国的工农业生产急骤下降。80年代中,有些国营企业还在使用1945年前出厂的机器和设备。市场上轻工业品和食品匮乏,鱼、蔬菜、水果等很少见到,排队购物已习以为常。为添置一辆“特拉比”小轿车,必须等候5至10年,有的居民在孩子出生时就去登记。

由于以昂纳克为首的统一社会党坚持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央集权领导下的计划经济,坚持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内外政策,因而进人80年代后期,民主德国爆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