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联罐与堆塑罐等明器源流及演化过程

 Brian5202 2018-12-26
最早的“五联”形式是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商晚期青铜器羊形尊(图1),器身已出现4个小瓶状装饰物。广西贵县出土的西汉五联陶罐(图2),中罐较小。至东汉,中罐变大,早期的五联罐似葫芦,肩上置4个与腹相通的小葫芦形罐(图3)。除青瓷外,尚见黑瓷五联罐(图4),这时器身增高,腹部由扁圆变化成圆、椭圆形,由双节葫芦发展成三节葫芦形(唐宋时多角瓶、多管瓶的多级阶梯瓶身由此演变),上部已出现少量鸟、熊、猴(图5、6)等堆塑装饰。至东汉晚期,堆塑装饰不断增多,装饰内容更加繁复,羊、龟、鸟、狗、鼠等动物及乐舞、杂耍等场面层出不穷(图7),还出现了九联罐(图8),堆塑鸭、鸽、鳖、鱼、犬、羊、猪、熊、鼠等动物。
1英国藏不列颠博物馆藏商晚期羊形尊
2西汉五联罐
这些五联罐多出土于浙江、江苏两省,浙江上虞、凤山等地已发现东汉原始瓷窑,并生产原始瓷五联罐。东汉瓷窑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岸,尤以浙江为最,是我国瓷器的主要发源地和东汉瓷器的主产区,以至后来分别发展成有名的越窑、瓯窑、德清窑等。
3东汉五联罐
4东汉黑釉双节葫芦形五联罐
浙江、江苏是六朝时期瓷器的主要产地,在汉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南山窑等窑场规模不断扩大,工艺随之提高。自东汉中晚期瓷器成功创烧以来,整个六朝时期的制瓷工艺无大的变化,而装饰技法和题材不断追随社会风尚,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要求而改变。这时的五联罐,中罐更大,周围4小罐逐渐萎缩,至吴末西晋时已被楼阙和其他堆塑所掩没,已为不起眼的附件,“人物、楼阙、飞鸟和狗、羊等堆塑不断增加,成为当时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1]《中国艺术博物馆》[2]一书曰:“堆塑罐是三国两晋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它的雏形是作为佛国出现和流行前的佛教象征和崇拜物的窣堵波(梵文中的佛教坟形、塔形建筑)。东汉以后成为五联罐,象征佛教中常见的五塔复合型窣堵波。”(这里东汉排在三国两晋后,似不应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业(晋代改名‘建康’)、会稽一带道教思想盛行。还有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的祥瑞之说,如‘羊者祥也’、‘鹿者禄也’等等传统观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观。在东吴、西晋的越窑瓷器上,特别是堆塑罐上,还可以见到羽人骑虎、乘龙奔腾翱翔的堆纹”[3]。西晋时佛教已普遍传播,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堆塑罐上的装饰内容得以反映,如浙博藏西晋青瓷楼阁人物堆塑罐,器盖部塑一建筑群,腰沿上部饰佛像、飞鸟、神兽等;南京博物院藏堆塑罐,罐顶为方形陶屋,四面开门,门内各置佛像一尊,方屋四周又雕有佛像4尊……共计20尊。这时的堆塑五联罐(图9、10),是在汉五联罐的基础上再溶合了汉陶屋、陶楼的部分代表葬俗仪式的装饰而成;也见不设四小罐的楼阙、人物、瑞兽综合堆塑罐,直接汲取陶楼、谷仓(囷)的精华而成,已不见五联罐的影子,如浙博藏越窑西晋八年堆塑罐(图11)已不见附属4小罐。如西晋越窑堆塑罐(图12),罐上部附建筑模型,顶部为一庑殿式建筑,稍低处四角各附一庑殿式望楼,罐体正背部各有一座四重檐门楼,底层有门洞,上腹堆贴铺首、瑞兽及其他动物纹饰,屋顶及建筑周围堆塑各种佛象、飞鸟、牛、羊、蛇、龟等纹,与汉陶楼、水榭(图13)等有共同与相似之处,不正是从陶楼、水榭中移植而来吗?而此时陶楼已暂时退出,踪影稀疏。这时谷仓(囷)、陶屋(楼阙、水榭)、五联罐合而为一,成就了“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也是一种极其精致的艺术品。“在江南广大地区的孙吴和西晋墓葬中,还发现堆塑人物楼阁陶罐,它与青瓷人物楼阁罐的风格大致相同。”[4]自三国始,堆塑罐或五联堆塑罐部分增加了龟跌碑,上多刻有纪年、产地等文字,如“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囗州会稽”、“元康元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永安三年”等24字铭(图14)等,极有研究价值。同时,还有部分三国时期灰陶五联罐(图15)保持东汉时的简单形制。
5东汉黑釉五联罐
6东汉五联罐
也见部分两晋五联罐,如西晋婺州窑五联罐(图16)、福建出土东晋五联罐(图17)又回复到汉代五联罐的原始形态中了,堆塑减少,五联形制渐明朗。
7东汉五联罐
8东汉九联罐
晋以后,由于厚葬之风消退,并伴随着佛教的盛行,堆塑罐渐渐消失。而五联罐和谷仓(囷)和堆塑罐形式却得以在其他器型上保存,如福建怀安出土的南朝四管插器(图18)这一新品种不正是五联罐的变体吗?福建闽北出土的隋代五联瓶(图19)不又回归到了东汉五联瓶的最初形制上了吗?在龙泉窑多管瓶(图20)身上难道不见五联罐的身影?龙泉窑五管瓶(图21)、五管灯(图22)的形制及渊源正是东汉五联罐,从以上图示可清晰的看出其演变脉络,正如《浙江纪年瓷》[5]曰:“堆塑罐的造型,经过一个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化过程。”
9三国青釉五联堆塑罐
10镇江博物馆藏三国吴青瓷楼阙百戏堆塑罐
堆塑罐的名称很多,如五联罐、五管瓶、飞鸟人物罐、百戏飞鸟罐、伎乐堆塑罐、谷仓罐、魂瓶等等。其用途各执一说,但主要还是认为它是谷仓明器,也有人认为是魂瓶。吴县狮子山、何山各出土一件西晋堆塑罐,碑上刻“出始宁,用此霝,宜子孙,作吏商,其乐无极”和“出始霝,用此囗,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铭文,二件刻铭相近。东汉许慎从文字结构和形体上归纳出“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这里的“宁、灵、霝、醽”等均可通假,它可以指始宁(地名,上虞一带)、安宁、神灵、醽醁(美酒)等意,而灵魂古作魂魄,灵魂为舶来词汇,引入我国较晚。古人相信魂魄不死(灭),它可以升天(成仙)、入地(为鬼)或附于其他物,只要保全身体,它不知何时又会回来的。它可能是用于贮盛三浆水之醽醁(美酒)的明器,何缘部分有孔?“先民用陶器装尸骨,陶器顶端留有小孔,那是专供灵魂出入的地方,说明仰韶先民也相信人死可以复生的。”[6]那么如果按装魂的“魂瓶”来解释,似也行得通。谷仓,按大多数学者约定俗成的理解又包括贮盛美酒、粮食、铜钱(钱库)等的圆型、方型谷仓模型。从考古发掘出的众多明器文物中,秦时已见圆型谷仓(图23)出土,在汉代又出现了五联罐,并逐渐发展成五联堆塑罐,这时方形谷仓(图24)、圆形谷仓(图25)与五联罐(包括堆塑五联罐)及堆塑楼阙人物罐平行发展。只能是堆塑五联罐汲取了谷仓屋顶建筑形式而又综合了五联罐的诸多装饰成份,堆塑楼阙人物罐中却不含五联罐影响因素,应该说堆塑(包括楼阙、人物、飞鸟、瑞兽等)罐、堆塑五联罐都是从谷仓中吸取了营养,而各自发展。
11浙博藏西晋八年堆塑罐
12西晋越窑堆塑罐
“西汉前期,陶仓、陶灶在西安等关中地区出现,特别是大型墓葬中陶仓成为必备的随葬品……有的仓内尚有粮食遗迹……西汉中期以后在关东,乃至南方地区也都相继出现。”[7]西汉中期墓一般为陶仓5件、陶灶1件同时出土,陶仓以圆形者多,方形者少,部分有铭文“稷米”、“粟万石”等,《齐民要术·种谷》曰“粟,稷也”。从汉至晋,谷仓、五联罐、五联堆塑罐并行存在。孙吴西晋因谷仓综合了陶囷、陶屋(包括楼阙、水榭等)、五联罐的形制及作用,单一的陶囷、陶屋(包括楼阙、水榭等)、五联罐基本上已不见或少见。而盛于东吴、西晋的五联堆塑罐及楼阙人物堆塑罐至东晋已不再烧造了。
13汉陶楼水榭
14三国〔吴〕永安三年等24字铭青瓷堆塑罐
关于龙虎瓶的发展演变脉络其实也非常清晰,如宁夏博物馆藏东汉褐釉堆塑龙虎蒜头瓶(图26),盂口,细长颈上部有数鸟及猴,颈下塑一人紧抱大树,颈肩交接处塑龙与虎,另一人手执鞭似驯化龙虎相融。它不正是唐五代越窑蟠龙罂(图27)、北宋蟠龙瓶(图28)、南宋龙虎瓶(图29)及长颈堆塑龙虎瓶的原始造型吗?越窑系唐盘口蟠龙罂中,盂口演变成盘口,北宋衍化成带盖蟠龙瓶,南宋又成了盂口细颈龙虎瓶(图30),不同的是部分施褐彩,已分为龙瓶与虎瓶成对出现。现在我们还能相信部分学者所言:“龙瓶、虎瓶由多管瓶发展而来,龙泉窑在北宋至南宋前期生产多管瓶,到南宋中期由多管瓶演变成龙虎瓶,这种演变,我们找到了实物例证,在遂昌县城关镇东海村一坐南宋墓出土的一对龙虎瓶,其龙瓶的肩部仍装有五管,而虎瓶上已不装五管。南宋以后的龙虎瓶则不再装管了”[8]这番话吗?其实龙瓶上置五管是为个例,并不能代表龙虎瓶就是从五管瓶而演变,只能说明它是在五管瓶与龙虎瓶平行发展的同时,是五管瓶即将被龙虎瓶取代而消失的一个结尾之作。
15三国吴灰陶五联罐
16武义县博物馆藏西晋婺州窑五联罐
17福建出土东晋五联罐
18南朝青釉四管插器
19福建闽北出土隋代五联瓶
20北宋龙泉窑四管瓶
21龙泉窑北宋五管瓶
22遂宁市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五管灯
2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谷仓
24汉陶谷仓
25汉褐釉谷仓
26宁夏博物馆藏东汉褐釉堆塑龙虎蒜头瓶
27唐五代越窑蟠龙罂
28胡怡燕藏北宋青釉蟠龙瓶
29龙泉青瓷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龙虎瓶
30浦城博物馆藏南宋褐彩龙虎瓶一对

注释:

[1]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梁白泉主编:《中国艺术博物馆》,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

[3]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5]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纪年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

[6]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7]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

[8] 王国平:《龙泉窑多管瓶演变及文化内涵》,《中国陶瓷全集》第8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