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花钱上的民俗

 国民一员 2018-12-26

花钱滥觞于两汉时期,它的形成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古代先民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其二,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对各种宗教产生了信仰与崇拜;其三,对幸福、长寿、多财、多子的企盼和追求。于是,人们便把这种心理和思想铸造于钱币之上,使其凭借多种流通形式和携带方便的特点,源源流出,绵绵不断。而在花钱中,用流通货币的形制加以雕琢而形成的刻花钱却又不同于其他花钱了。

刻花钱不同于铸花钱,刻花钱本身就是流通货币,而铸花钱是非流通货币,归属于花钱的一种。刻花钱是在行用的古币上再加工,用手工在钱的外轮、地张上雕刻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和文字,主要充当佩饰之用,深寓着浓郁的民间风俗。据近些年来的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刻花钱可以追溯到唐代,曾在浙江湖州的一处唐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枚“元”字右挑的“开元通宝”刻花钱,其钱正面外郭阴刻一周细密的“绳索纹”。钱背则在去除其内外郭后(磨平后)阴刻一团状的抽象“莲花”。其纹饰笔划纤秀,深浅一致,整体图案给人以干净利落、自然流畅的明快之感,这应该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刻花钱实物了。

刻花钱既可做货币流通,又可当玩物佩赏,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刻花钱流传,直至清代中期仍可从顺康雍乾方孔钱上看到各种刻花钱。这枚北宋开国钱宋元通宝便是早期的民俗刻花钱,此种斜线刻花钱不同其他,有着一段神秘的背景。

相传我国古代每逢月食或日食之时,祈福之人便迅速拿出一枚本朝流通铜钱,用刀具在铜钱外轮上沿一圈顺序刻线,其刻划速度不能快也不能慢,至月食或日食结束时刚好刻完。这样的刻花钱能避邪护身,给儿童佩带可长命富贵,行人随身携带可保四方平安。由于在暗天黑地操作,其刻划的线条很难均匀规整,一如此枚宋元通宝刻花钱这般。传说虽然洋溢着百姓的精神寄托,但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是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