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用古方探秘 | 回阳玉龙膏

 永恒超越了时间 2018-12-26


        “阴疽之形,皆阔大平,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清代医家徐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中如此言道。阴证皮肤病的表现以及一首经典外用方在之前的文章里有介绍(外用古方探秘 | 解凝膏),本文就继续来了解另一代表方——回阳玉龙膏。


        回阳玉龙膏出自外科著作《仙传外科集验方》,由元代医家杨清叟所著,四传于明初著名道士赵宜真(号原阳子),由他辑录,在赵氏殁后才由其弟子成书刊行,命途可谓坎坷。也因此,本书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还夹杂有一些道家论点。虽然本书有“仙传XXX”这样一个极具“江湖郎中”气质的名字,但实则还是一本靠谱的外科著作,在继承宋代外科成就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详细论述了痈疽的阴阳虚实,强调外科病也要重视辨证,是一本既重内治又重外治的外科专著。


        书中的原方如下:

组成

草乌(三两重 炒),南星(一两重 炒),军姜(二两重 煨),白芷(一两重 见火),赤芍药(一两重 炒),肉桂(半两重 不见火)

用法

        上药研末,用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可以看到小小的六味药组成方子,除赤芍外药性皆为温热,药材炮制多为炒或煨,也是为了增强逐阴回阳的火力。

        军姜其名陌生,实则就是黑姜,即干姜炮黑。其性辛、苦,大热。功效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散气走血。

        草乌辛、苦,大热。《本草从新》载“治顽疮,以毒攻毒,颇胜川乌,搜风胜湿,开顽痰。”

        南星味辛而苦,能治风散血;气辛而燥,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能攻积拔毒。李中梓认为其“大抵与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

        白芷色白味辛,能通窍发汗,除湿散风。

        赤芍“除血痹,破坚积,……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本草经集注》),有散邪之攻。

        肉桂辛、甘,大热,益阳消阴,治痼冷沉寒。


        立方者本人对方子的理解可以说是最准确的,我们从中也能学习到立方的思路,故摘录原书中的论述如下:

左:军姜;右:肉桂

        此药有军姜、肉桂足以为热血生血

左:草乌;右:胆南星

        然既生,即热而不能散,又反为害,故有草乌、南星,足以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唤阳气

左:赤芍;右:白芷

        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药性散气血,虽十分冷证,未有不愈,端如发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


        既生新血又散瘀血,加之辛燥走行之性使得此方无瘀滞之患,如此大辛大热之方果然是对付阴寒气的一把利刃!非如此大热之药不能驱逐大寒之邪气。不过利刃的另一面就意味着使用须得谨慎,如有不当其害也不小,辨证准确、中病即止是使用好这把利刃的关键。正是作者的论述:

        学者当观其外之为证而察其内之所属,表里相应,万无失一。

        大抵病冷则肌肉下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则寒根透髓,非寻常之药所能及。惟此药大能逐去阴毒,迎回阳气,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肤之病,从可知矣。但当斟酌用之,不可大过,则为全美。


        该药的使用方法灵活:可如原方用酒调成药糊剂;也可用植物油调成油调剂;或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剂,涂敷于患处,每日1次。

        阳和解凝膏与回阳玉龙膏功效类似,在治疗皮肤阴性病证需要外用硬膏剂时,选用阳和解凝膏;需要外用药糊剂、油调剂或软膏剂时,选用回阳玉龙膏。


注意:

以上诸方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切勿自行处方!


参考书目:

    [1] 贾维诚,贾一江编著. 中国医籍志[M].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 1983.09.

    [2] 邓丙戌. 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11.

    [3] (明)李中梓撰. 雷公炮制药性解[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03.

    [4] 徐书著. 杏林碎金录 30年皮外科秘典真传[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