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稿的几点感受(秦德龙)

 江山携手 2018-12-26
看稿的几点感受(秦德龙)
 
      每天,阅读大量的自由来稿,从中发现许多闪光的珍珠。毋庸讳言,也见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有四点:
  一是缺乏文学语言很多来稿,文通字顺,似无可挑剔。实则不然。依愚之见,这些文字,多属学生作文,或人物通讯。作为小小说稿件,实在勉强。须知,我们的读者,多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许多人都能写一手妙笔文章。这样的读者群,一眼就会看穿作品的高低。换言之,这类文字,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复制或拍照”。与其这样,倒不如去买份报纸,赏析图文并茂的新闻通讯。以虚构为能事的小说,如果只是生活的某种再现,就无须任何存在的意义。记住,一定要有文学语言,要有小说式的描写。文学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人类灵魂发出的声音,它自由地表现着作品的美感功能,谁都无法否认,它是作品的命脉。文学公认的定义是语言的艺术,它是思维的载体,人们正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社会生活的。这是检验作者文学素养的一个尺度,也是编辑审稿的第一个关口。 
   二是缺乏当下生活。一本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文学刊物,总要考虑受众面的分布,而回忆录式的作品,应占多大比例?毫无疑问,只有上乘之作方能进入编辑的视野。遗憾的是,许多来稿,不厌其烦地怀旧,与当下火热的社会生活相距甚远。有这样一位作者,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现在是都市的白领,可他写出来的作品,全是儿童时代的乡村情感,例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不是说农村题材不可以写,问题是你写出了人性灵魂深处的东西吗?还有些乡村教师,写的也是过去的农村体验,缺乏表现人类命运的主题。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正在进行时”,或“将来进行时”,而不要一味地沉湎于“过去完成时”。文学是生活的本质反映,它拥有照亮生活的功能。作者的生活经历越少,对生活的认识就会越肤浅,写出的作品就会越直白。阿成说,“生活是高标号的汽油,写作之车加上它,才能风驰电掣起来。”文学是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高尚事业,具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吸引无数的作者和读者。 
   三是缺乏奇思妙想。小小说首先是虚构的艺术,特别鼓励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出奇制胜。来稿中,许多作者忽视了这一点,选材平淡无奇,加之平铺直叙,味同嚼蜡。建议这类作者,注重平时的训练,认真阅读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作品,领悟小小说创作的真谛。小小说要有一绝,或一个精彩的细节,或一个精妙的眼神,或一种睿智的语言……都会使作品生动起来。另一些作者,以为奇思妙想就是瞎编乱造,不考虑人物和事件的合理性,不考虑谋篇布局,信笔由缰。须知,这样的文字,只是速朽的垃圾。这里向读者推荐杨崇德的《妄想症》(见2012年第6期《百花园》),其幽默、荒诞跃然纸上,达到了艺术的真实。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善于“弄假成真”,或“弄真成假”。荒诞变成了认真,离奇就会变成激越。奇思妙想的本质有两个,一是智慧,二是逻辑,如果不把握这两点,就等于胡说。
  四是缺乏思想高度。作品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高度,思想有多高,作品才会有多深。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也是这个道理。思想决定了感觉的深度。说到底,小小说应是作者思想的沉淀。那种哗众取宠的篇什,是没有任何生命力可言的。某些来稿,要么立意苍白,要么煞有介事,没有任何值得回味之处。还有些作品,不知所云,充其量不过是展示“小我”的生存状态。这种作品,能给人以什么智慧?如何启发读者的心智?不走出“小我”的束缚,是难以进入人类的大格局的。思想的平面化造成了作品思想深度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知名作家偶然写篇小小说,读起来气象特别大的原因。诚然,思想有高下、深浅、文野之分,作品属于一定的思想,才有自身的意义。它是一种思想的呈现,或灵魂的追问。它不是通行的概念,也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第一次提出来的个人的新鲜的独立的见解。思想融入作品,应如同盐溶入水,了无痕迹,让读者领悟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