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波:思考之后而写作的作家

 江山携手 2018-12-26
    文艺复兴之后,“人”开始在戏剧、小说等艺术中复活,人成为故事的主体,成为有情感、有智慧的精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着万千世界。及到了“作者死了”、“上帝死了”和“人死了”之后,人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一个皮囊,蹀躞在物质欲望的街头。
    进入21世纪,资本逐步渗入小说创作,让更多的小说家面临着物质的蛊惑,丧失了真理的追求,平面化、影像化的写作层出不穷,小说成为“单向度”的出版物。小说的创作越来越流于形式,灵魂缺失,思考被感性直观放逐。
    陕西作家侯波就是一位思考之后而写作的作家。
  
  一、底层生活的尴尬
  
  进入了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其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旗帜指引,底层生活的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生活方式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变成了城市生活的流浪者。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交融碰撞下,底层生活愈发出现了生活理念的多元化。
  
  小说《女儿泪》讲述了农村计生员小芳捡到一个丢弃女婴抱回家里抚养,同时协助派出所杨勇寻找丢弃女婴的父母。在侦破弃婴案件中,小芳遭到了男朋友云强的怀疑、母亲的不理解和村子里面其他人员的消极对待,甚或小孩编成歌谣的暗讽。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将弃婴案查了个水落石出。但是,结果是苦涩的,弃婴是小芳的亲外甥女,是小芳姐姐的女儿。在一个侧面上,小芳所遇到的尴尬不仅仅是“她”所面对的,而是像她一样在基层计生工作岗位上的所有员工必须面对的事情。法理与情理的较量,自古至今,没有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小芳式的基层工作人员面对百姓工作的无奈与尴尬只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如果说小芳、杨勇的尴尬是因为他们的年轻,他们的职位不够高,他们不能操控事情,只能执行事情,那么,祁乡长的尴尬就不能不说更是基层生活的尴尬了。小说《上访》塑造了一位一心想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乡长——祁乡长。从农村权力机构设置来看,乡长可谓乡中的最高官员。但是,乡长也有自己的苦恼。他想让农村富起来,但又苦于没有资金支援,到处想办法拉赞助、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小姨子珍珍的“色相”。资金最后倒是真的批下来了,祁乡长还得了块“公道人心”的匾,但是众人在喝酒的时候,他脸上是笑的,内心是流泪的。
  
  作者以一个平视的视角,用放大镜的方式来观看农村生活,甚或查验基层工作人员的内心,才有了这么生动的笔触来描写农村生活的苦与乐。乐有着更多的悲凉和无奈,但是,在乡亲父老、亲朋好友面前,又要收起自己的脆弱,温婉地来对待生活,享受着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解决生活尴尬的快乐。乡村的世界,不是一个权谋的世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也许有的情感不会生根发芽,但是它会带来美好,让我们一直为之向往,从而忘却生活的尴尬。
  
  二、人性凄苦的温情
  
  当我们在现代的写作中逐步“剔除了人性”,杀死了“人”,那么,小说就会成为一个人性泯灭的屠戮场,文字里面多了些刀光剑影,少了些温婉的同情。尤其,当我们的视域延伸到乡土文学,关注百姓疾苦和生活状况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继续着鲁迅先生的“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金刚怒目”,少了些对乡土的厚爱和对百姓的同情。
  
  《春季里那个百花香》塑造了一位性格率真、能够抛头露面、比较有威信的农村妇女形象红鞋。当生活愈来愈富足的时候,农民闲下来是一件很纠结的事。那时,老百姓更多表现在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和无聊。村长侯方方想要借着闹社火扭秧歌,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让人们欢庆丰收、分享喜悦。但是,他转了一圈,婆姨们听说扭秧歌没有补助,对这个东西都不感兴趣,市场经济规则已经在不经意间侵袭了所有乡村。村子里婆姨们“一些在信耶稣,一些在领娃娃,一些在打麻将”,精神的空虚匮乏尽显无疑。但是,当人性受到金钱蛊惑的时候,人的心灵被欲望的洪水冲得到处都是沟壑。集体主义精神,甚或奉献精神都在阡陌纵横的心灵田野间游荡,而不能团聚。还好在侯方方解决了红鞋的难题之后,红鞋将秧歌队张罗起来了。但生命中总有些“乐极生悲”的事。警察抓赌,红鞋公公三娃被误抓进了派出所,然后不明不白死了。偏偏红鞋笃信基督教,与当时正在村子里到处发展的门徒教结了梁子,她为了讨个说法,没有下葬公公三娃老汉,被人诬告,抓进了派出所。
  
  当小说结尾,侯方方不合时宜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基督教堂里祥和安宁的氛围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老百姓虽然有着凄苦的身躯,有着无法言说的不悦,有着无处表达的不满,但是当温情降临人间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痛痛快快地“闹社火,扭秧歌”。
  
  三、情感世界的纯洁
  
  情感世界,是一个很难让人捉摸的东西。人是感情动物,人有了情,才有了活性,才有了眉眼,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乡村世界的情感是淳朴的,更是纯洁的。在这个纯洁的情感世界里面,村子里的人恪守着传统人伦道德的制约,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忍让谦逊,逐步形成了乡村情感世界的秩序。但是,在城市文明逐步浸染乡村的时候,村子里的很多人像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染上了“城市文明病”,寻求刺激,聊以感情慰藉为寄托。
  
  《抓捕》讲述了一个留守在家的村妇田翠花遭到了侮辱,来到警局报案。民警折向东等人到田翠花家蹲坑,准备抓住这个行凶者。但是,为了能够将罪犯抓个现行,人赃俱获,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罪犯再次侮辱了田翠花,罪犯还逃之夭夭。田翠花并没有因为这个记恨民警,而且还提着鸡蛋去折向东家请求他撤了这个案子。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是田翠花自己炮制了这个案件。民警折向东的前途因为这个案件毁了,他怒气冲冲来到看守所,伸手要扇田翠花一个耳光的时候,“手伸到空中却停住了,因为他看到了田翠花满脸的泪花,看到这个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楚楚可怜,她眨巴着惶恐的眼睛躲在角落里,像一只受了惊吓的老鼠”。案件中虽然有田翠花的自私,有着她自己的小九九,但是她无心害人,对待人,包括民警都是善良的。她的本意是吓唬吓唬范大,但是没有想到陷进了事情里面。她的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虽然间接地害了折向东,但是也让他看到了她的柔弱和那份通透的纯洁。
  
  侯波的小说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情感描述,比如《上访》中祁乡长和小姨子珍珍的暧昧关系、黑牡丹对祁乡长的情谊,作者把控得很好,写得很纯洁,很有美感。《荒野》中姐姐与日本人俊部以及墩的感情,虽然有着更多的血腥和凄婉,但是作者将他们写得很纯洁,很有想象力。小说《岩香菊开放的那个夏天》,作者以清新洗练的笔法回忆了大学的美好生活及其懵懵懂懂的爱情生活。人性的情感世界孕育着一抹阳光,当我们走近她,就会发现她是那么美好,那么浪漫,那么纯洁无瑕,晶莹剔透。
  
  自古以来,陕西就是皇天后土、文化之地。黄河弯弯曲曲流过,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在陕西作家群里面,要想脱颖而出,杀出重围,还真得需要一番努力。侯波之所以能够出来,是因为他的思考,他对待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关注,而且是以一种温情的视角持续的关注。他用爱来写作,用心来思考。他的写作之路,会因为思考而长远地走下去,并有希望看到奥林匹斯山神祇的智慧之火。 (樊文春)
  
  
                                                                 [来源:文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