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九课阴旦

 马改莲 2018-12-26
汉传弟子 关霖杨 汉传中医师承 10月17日

六神类方

解伤寒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六神类方解伤寒》之阴旦汤类方的讲解。

第一个方剂: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甘草(炙,二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在上一章的阳旦汤类方中讲到,栀子豉汤对治的病机是寒热错杂,寒热近乎均等。无论热多寒少的心烦,或是寒多热少的心烦,使用栀子豉汤都会显效。

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我们守着“阴阳平而不和,寒热近乎均等。或有寒热,或无寒热”、“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此当属厥阴病也”的原则,将栀子豉汤归属为对治“属厥阴病”的阳旦汤类方。

那么,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加入一味炙甘草的栀子甘草豉汤又该如何界定其六神类方归属。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炙甘草

阴性药:栀子

由三才解析法可知,栀子甘草豉汤,只相比栀子豉汤多一味炙甘草,药物组成一寒一温一平,寒热同样近乎均等。但从炙甘草作用而言,其甘滋补津液而助阴,可解决烦温热邪导致的热伤津液及胃气不和,相对的增强了栀子清热除烦祛燥的力量。因此,栀子甘草豉汤对治的病机,则以寒热错杂、热多寒少,津液偏伤的阳痞证为主,其类方归属,便可归为阴旦汤类方。

四象解析法

君药:栀子14个(约1.5两)

臣药:无

佐药:炙甘草2两

使药:豆豉4合(约3两)

相关条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若少气,栀子甘草豉汤”,少气,是指患外感证后,经汗吐下而伤及津液,以及病情传变入里化热,出现栀子豉汤证,且热邪进一步伤津,引起胃中津液亏虚,导致的倦怠乏力、动辄气短等症。此时加入一味炙甘草,加以养胃气、补津液、益气补中而强体力,便可解决。

虽在这里我们将栀子甘草豉汤归为阴旦类方,但其寒热偏性仍相对很小,寒热近乎均等,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量,在二旦汤之间随证变换。

看下一个方剂: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个) 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豆豉

平性药:无

阴性药:栀子、枳壳

四象解析法

君药:枳壳3枚

臣药:栀子14个

佐药:无

使药:豆豉1升

药症:

枳壳  酸微辛苦

《神农》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

《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别录》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枳实栀子豉汤,用药一寒一凉一温,寒凉药多于温热药,属阴旦汤类方。

其中枳壳用量偏多,清热理气力度更强,更能破气滞水饮结聚、消痰癖胀满,外能清表热而止痒,下能止溏泄,故为君药。栀子微寒,用量相对偏少,以清热除烦为主,而为臣药。豆豉为使,性温而祛凉滞,与君臣沟通阴阳,解寒热错杂之痞,并能加强除“烦躁满闷”之功效,还能止凉滞咳喘喘息。

综合全方药症主治,能解决寒热错杂、热多寒少的阳痞证,对治病理产物以气滞、痰饮为主。

再看相关条文: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中条文之意为,病后好转而不注意养护,胃气尚未彻底恢复,便因劳累或房事过度等原因引起疾病复发而“劳复”。而由方药可知,这条说的是阳明里热证为主的劳复。

由于劳复更伤胃气,导致机体津液不足,胃肠不得充分濡养而生热,又夹杂其他凉滞或外感之邪而寒热错杂,热多寒少。

条文描述症状过少,但由分析可知,劳复后胃气不足,会引起阳明中上焦烦温证,但热势不重,未到中焦里实热而大便硬的状态。出现的症状,会有发热,胸中烦闷,心胸结痛或胸中窒,心烦易怒失眠等上焦证,还会出现饥不欲食、胃中嘈杂、腹部胀满,大便干等中焦证,以及舌苔多黄等。

为弥补《金匮条文》对枳实栀子豉汤证描述的缺陷,因此恩师在《经方法钥》中特增补了本方方证。

属少阳病,烦热,足冷,郁怒,懊憹不眠,胸中窒而结痛,腹胀便干,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经方法钥

其中,内外发热而头汗,心烦郁怒,失眠懊憹,腹胀便干为主要症状表现,其余皆属“或然症”。有“或然症”者,一般使用原方即可治疗。

出现了如上证候表现时,便可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清热除烦、散寒补虚,温清并用以治痞,并以枳壳为君除烦导滞除胀满,通泄阳明里热,并对于协热利之便溏、或便溏又夹有硬便者皆可对治。

方后言: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即,内有宿食积聚者,或腹胀痛而食积下利,或食积而大便干硬,皆可加用大黄,泻下攻积。同时须参考是否存在舌苔黄腻这一重要指征,方为对证。

再看另一方剂:

【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厚朴

平性药:无

阴性药:栀子、枳壳

四象解析法

君药:枳壳4枚

臣药:栀子14个

佐药:无

使药:厚朴4两

药症:

厚朴  辛苦涩

《神农》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栀子厚朴汤,两味寒凉药,一味温性药,寒凉之性大于温性,故为阴旦汤类方。枳壳4枚,量大为君。

栀子厚朴汤与枳实栀子豉汤相比,仅使药不同。厚朴性温,《名医别录》中记载其能“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证实其辛温而理气导滞除胀满之功效非常,能行血破气祛痰,与枳壳搭配,更增强了消胸腹中痞满气胀的效果,并以两药味皆辛苦,而体现出辛苦除“痞结”之配伍,且又为温清并用之治法,对于虚寒或实热导致的气滞不通而胀满皆可针对。

相比栀子豉汤,本方去掉了豆豉。豆豉相对厚朴,有解表解郁作用,而厚朴更善对治里证之气滞结聚,栀子厚朴汤去豆豉而用厚朴,说明对治证候已偏为里证。且栀子微寒,能清烦温燥热,具有清泄作用,这便有趋向小承气汤之方义,对治的证候,亦是接近了小承气汤证。

栀子与大黄相比,并无峻下热结之功,但有清热除烦之效,故栀子厚朴汤与小承气汤相比,针对的是阳明里热而尚未结实或食积结聚尚轻,以气滞不通为主要特征,寒热错杂、以热为主的病机。若进一步发展,则可转为小承气汤证。

下面看看相关条文的记载: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脉经》)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宋79)

“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为《脉经》中所保留,而宋本未载。条文之意在于,如果已具备栀子汤证,又出现明显腹中胀满不适,单没有明显大便干难之症的,说明气机积聚不通愈见加重,但内里食积尚轻,此时要用栀子厚朴汤对治。

而宋本第79条记载的条文中,“心烦,卧起不安”便是指栀子豉汤证,同时又出现了腹满腹胀,则用栀子厚朴治疗。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栀子豉汤可以直接加用厚朴、枳实,能够表里双解,疗效亦佳,大家可以在临床逐渐验证。

下面看一则医案分析。

恩师刘志杰医案 胃脘痞痛案

1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王某,男,60岁。

初诊:2010.4.25

主诉:胃脘痞痛半年。

刻诊:心下痞痛,口苦,呃逆,反酸,懊憹、心烦不安,睡眠欠佳,便溏。

既往:慢性胃肠炎、胃息肉病史,腰间盘突出病史(右侧)。胆囊炎,胆汁返流。

舌象:舌质红,苔白腻。

脉象:左脉弦;右脉寸沉弦,关动偏浮,尺浮弦。

该病案虽然症状数量不多,似乎不好分析,但将症状参合舌脉,仍然可以进行较为精确的辨证。

其中,“口苦,呃逆,反酸,懊憹、心烦不安”以及舌红、关动偏浮,说明在里之中上焦存在阳明实热;而“心下痞痛、便溏”,以及苔白腻,整体脉象为弦脉、右脉寸沉弦,证明内有太阴水饮,为里虚寒证的典型表现。

再参考患者病史,慢性胃肠炎、胃息肉病史、胆囊炎”,这类现代医学当中的息肉肿瘤,多归属为在里之癥瘕积聚的范畴,也为该患者出现心下痞痛的主要原因,病理产物上多为气滞、痰饮与热互结。

同时,脉象中又存在关脉独显,邪阻中焦之故,证实有气滞痰饮与热交结,水热互结于心下,导致出现心下痞痛,成了寒热错杂的痞证。故为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

那么,患者整体证候偏寒,夹杂热象,寒热近乎均等,因此在治疗时,也应守着温阳淡渗利饮,辅以清热的原则。由此,我们便可以向下继续分析。

2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病位:里证为主;

病理:寒热夹杂,寒多热少,以寒为主;

六纲:阳明太阴同病,属厥阴病。

3定五证,求寒热轻重

病理:寒饮凉滞多,烦温热燥少;

五证:阴痞证。

4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以气滞、痰饮为主。

5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阴痞证、属厥阴病——阳旦类方

6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患者“心下痞痛、反酸、便溏”,而并无严重呕逆、雷鸣腹泻之症,故为典型的寒热错杂,水热结于心下的半夏泻心汤证,同时又有懊恼心烦的栀子豉汤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虽然又有条文言:“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但在上一章阳旦汤类方中讲过栀子干姜汤:“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合用栀子豉汤,方中便包含了栀子干姜汤之组成,因此无需顾虑。

7抓主症,求君药

主症:心下痞痛——半夏对治。

半夏  大温  辛甘淡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8立兼症,求臣药

呃逆,反酸,睡眠欠佳,便溏等——干姜、豆豉对治。

干姜    

《别录》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豆豉    辛微咸酸甘滋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9固中气,求佐药

佐药辅君臣药,养津液,护胃气——炙甘草、大枣

炙甘草    甘滋

《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    甘滋

《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10夹杂症,求使药

口苦,呃逆,反酸,懊憹、心烦不安等——黄连、黄芩、人参、栀子。

黄连  大寒  咸苦

《神农》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芩    

《神农》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人参    甘滋

《神农》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栀子  微寒  微酸苦

《神农》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11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药症相对,无需化裁。

12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处方如下:

半夏60  干姜30   豆豉40   炙甘草30   大枣12个

黄连15  黄芩30   栀子15   人参30  

水煎服。

处方中虽然寒凉药数量偏多,但药量并不大,而半夏、干姜温渗之力更强,两方药物合用,整体寒热近乎均等,偏于温热,与患者证候的寒凉偏多而温热偏少相对,药症对治相当,达到了方证相应的目的。

反馈:患者服用四付药后,称病症已好,未再继续服药。恩师称:真是见好就收,我还想继续治疗,观察一下他胃中息肉的疗效,可惜了。

 


                    (汉传中医弟子 关霖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