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3东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太阳当空照917 2018-12-27
东欧的封建大国,除拜占廷之外,主要有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捷克。 俄罗斯是从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世纪30年代,基辅罗斯彻 底解体,分裂成十几个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的诸侯公国。14世纪初,莫斯 科公国巧妙地利用蒙古金帐汗的支持,突然崛起,兼并其他公国,最终形成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中古时期波兰和立陶宛以及捷克的势力也很强。为了 对付东方的俄罗斯和西方的条顿骑士团,从14世纪后期起,波兰和立陶宛一 直采取联合的形式。波兰立陶宛君合国在东欧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捷克与 神圣罗马帝国联系密切,关系复杂,时合时分,斗争激烈,尤以胡司派战争 最为突出。
第一节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封建分裂和外族入侵自11世纪中叶雅罗斯拉夫大公死后,罗斯就处 于分裂状态。雅罗斯拉夫之子,名义上三人共治,实际上将国家三分,各行 其是。雅罗斯拉夫之孙,更是水火不容,互相残杀。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 情况下,其孙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为了团结对敌,竭力要恢复国家的统一, 重建中央政府的权威。但是按照封建经济政治规律,分裂已不可免。罗斯再 统一的愿望在12世纪时只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摩诺马赫死后,罗斯分裂已 成定局,任何人也无法挽回了。
从11世纪中叶至14世纪后期,罗斯分裂割据达300多年。兄弟阋墙, 外族入侵,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分裂的罗斯从11世纪起就遭受从东方来的 游牧民族波洛伏齐人的威胁。波洛伏齐人是突厥人的一支,约在11世纪中叶 渡过伏尔加河,进入南俄草原地带。其社会发展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 渡阶段,视侵袭与劫掠为勇敢和荣耀的事情。波洛伏齐人从11世纪60年代 起威胁罗斯国土。据编年史记载,波洛伏齐人一来就用箭射杀当地农民,夺 走马匹,“继而进入村中劫走他的妻室儿女和全部财产”。1068年,波洛 伏齐人从南方大举进攻。雅罗斯拉夫的长子大公伊兹雅斯拉夫一世(1054— 1073年)和两个共治国家的弟弟亲自率军应战,但在阿尔塔河上遭到惨败。 大公及其三弟弗塞沃洛德逃回基辅,激起居民不满,引发了基辅城市起义。 1069年,起义被镇压,大批群众被杀。此后波洛伏齐人的威胁有增无减。领 地在车尔尼戈夫的斯维亚托斯拉夫之子,为了对付本族同胞兄弟和罗斯人 民,不惜勾结波洛伏齐人,自残手足。而佩雷雅斯拉夫里公爵弗拉基米尔■摩 诺马赫则因反对波洛伏齐人侵略而蠃得国人的称誉。1113年应邀登上基输大 公的宝座。
13世纪前期蒙古人的入侵和建国对罗斯的危害最大。13世纪初蒙古国家 建立后,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亲率大军西征。首先征服了中亚的花剌子模 国。1223年经高加索进入黑海北岸草原,击败波洛伏齐人的抵抗,逼近罗斯 南部边境。以基辅王公穆斯提斯拉夫-罗曼诺维奇为首的罗斯南部诸王公, 联合起来迎击蒙古军队的进攻。5月31日双方会战于亚速海北岸的卡尔卡河 畔。罗斯人联军内部矛盾重重,不能采取联合行动,被蒙古人各个击破,遭 到惨败。蒙古军西进至第聂伯河之后又折返东方,败于保加尔人,遂回师蒙 古。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西征)至此结束。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此后,其子孙争夺权位斗争激烈,使蒙古人第 二次西征拖延了 8年。1235年库里尔台大会决定再次西征。拔都统率下的蒙 古军队(实际上由速不台指挥),在1236年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保加尔人控 制地区。拔都奋力攻占保加尔汗国,报了 1223年的一箭之仇。1237年,蒙 古军进入东北罗斯,首当其冲的是里亚赞公国。罗斯王公矛盾重重,不能联 合对敌,里亚赞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国土沦丧。蒙军乘势在1237—1238 年冬的闪电战中攻占了东北罗斯的许多大城市,如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 雅罗斯拉夫、特维尔和莫斯科等。征服了东北罗斯之后,拔都把进攻的矛头 指向诺夫哥罗德。1239年初,拔都在进军途中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转向南 方,到伏尔加河草原过冬。
1240年秋,蒙军开始进攻基辅。守将沃伦公德米特里,率领全城军民拼 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是年12月6日城陷,全城军民惨遭涂炭。1241 年,蒙军经西南罗斯加利奇一沃伦公国,继续进攻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 1242年,蒙古军在捷克阿罗木茨战败,不得不回师伏尔加河。
1243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为中心建立钦察汗国,欧洲人称“金帐汗国”, 首都设在萨莱。钦察汗国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受以喀剌和林为首都的蒙 古大汗国的节制。
在拔都率军征服罗斯的同时,瑞典封建主和德意志骑士团从西北方侵入 罗斯。1202年,在波罗的海东岸建立圣剑骑士团,1230—1231年,条顿骑士 团占领普鲁士,1237年,两个骑士团合并,统称立沃尼亚骑士团。1240年, 瑞典人侵入罗斯,在涅瓦河登陆。诺夫哥罗德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率 军应战。双方在涅瓦河畔发生激战,罗斯人终于取得了反侵略的辉煌胜利。 亚历山大因此获得了 “涅瓦河英雄”(涅夫斯基)的尊号。
日耳曼骑士团亦于1240年侵入罗斯北方,占领普斯科夫。亚历山大率军 出击,1242年春收复普斯科夫,并追击骑士团。4月5日双方在楚德湖冰上 展开激战,日耳曼骑士团败绩。楚德湖的胜利使日耳曼骑士团不敢再公然侵 略罗斯领土。
莫斯科开始崛起
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主要是利用罗斯王公以控制和 压榨罗斯人民。金帐汗命令罗斯王公们必须到萨莱朝觐,接受大汗的册封。 所谓“册封”,实际上是对效忠的政治审查,也是在罗斯王公之间挑拨离间、 制造不和的手段。有的受宠,有的被杀,有的领地扩大,有的疆土缩小,遭 遇大不相同。
13世纪后期,金帐汗对罗斯的统治在逐步加强。1257年开始清查户口和 土地,作为征税派役的依据。正式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 形成统治罗斯居民的严密组织。这就是所谓“八思哈”制度。“八思哈”, 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八思哈制度是一种军事政治组织。所有的“长”都由 蒙古军官充任,最后由八思哈统一指挥。其职责是监视赋税完纳和对蒙古人 忠诚。金帐汗的一系列统治措施遭到各地人民的反抗;诺夫哥罗德的反抗最 为激烈,受到亚历山大大公的镇压。13世纪末,金帐汗把征税任务委托罗斯 王公代管,14世纪初废除八思哈制度。
莫斯科公国是在蒙古统治时期借助蒙古贵族的支持而发展起来的。莫斯 科原为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的领地。1147年,长手尤里在这里与车尔尼戈 夫公会见。编年史上记载了此事,首次提到莫斯科,这一年被视为莫斯科建 城的年代。此后近一个半世纪莫斯科依然默默无闻。14世纪初,莫斯科崭露 头角。1304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安德列去世,特维尔和莫斯科争夺大公权位, 竭力讨好蒙古大汗。两者互相倾轧,各有胜负。1327年,特维尔人民掀起反 抗蒙古统治的起义。莫斯科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自告奋勇率军镇压。 伊凡用蒙古人的军队和刀剑屠杀了特维尔同胞,特维尔大公亚历山大■米海 洛维奇逃到普斯科夫。伊凡■卡利达(“卡利达”,意为钱袋,系绰号)后 来又派兵镇压了诺夫哥罗德的贫民起义。他用罗斯人的骸骨为自己铺平通往 弗拉基米尔大公宝座的道路。1328年,金帐汗册封伊凡为“弗拉基米尔及全 罗斯大公”,替蒙古人征收赋税。
从伊凡-卡利达任大公时期开始,莫斯科公国的领地不断扩张。与大公 头衔俱来的领地有弗拉基米尔、佩雷雅斯拉夫里、科斯特罗马、尼什哥罗德、 戈罗杰茨等地。后来伊凡又以兼并和购买等方式取得乌格刊奇、加里奇和别 洛奥泽罗(白湖)等地区。伊凡之子统治时期,又吞并了尤里耶夫等小公国,
发展到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部分地区。
莫斯科在14世纪初成为总主教的驻节地,是全国的宗教首都。在争夺大 公权位的斗争中,总主教一直支持莫斯科。伊凡■卡利达之孙底米特里9岁 即位,由总主教阿列克塞摄政。大公成年亲政后,总主教又精心辅佐,使莫 斯科发展顺利。底米特里推行一系列较明智的政策,与辅臣不无关系。他撤 销了各城市经常擅权作乱的统兵官千人长,由大公任命的总督兼管兵权。大 公与城市结盟,实行一些优待工商业政策。减免手工业者的赋税,为商人提 供安全的贸易条件,优待外来商人,铸造货币“真尼加”。底米特里的内外 政策得到城市的支持;城市为大公提供财源和兵源。莫斯科日益成为全罗斯 重大政治势力。
莫斯科的发展和加强使金帐汗极为担心。他们极力要扶持一个政治势力 与莫斯科对抗。1341年,乌兹别克汗将尼什哥罗德和戈罗杰茨从弗拉基米尔 大公国分出来,与苏兹达尔合并,建立一个苏兹达尔一尼什哥罗德公国。1359 年,伊凡二世死后,金帐汗希迪里突然将大公头衔册封给苏兹达尔一尼什哥 罗德公德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但是1362年在莫斯科总主教阿列克塞的 策划下,动用教会资财,重金贿买新上台的缪里德汗,终于夺回了册封诏书。
开始摆脱蒙古统治的斗争
莫斯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不断增 长,而金帐汗国的力量却在日趋衰落。封建关系的发展使金帐汗国愈益分裂。 金帐汗宫廷内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14世纪中叶,比尔吉贝汗(1357— 1359年)即位后,为了铲除觊觎王位的竞争者,把自己的12个兄弟全部杀 死,出生仅8个月的幼弟也未能幸免。比尔吉贝汗死后无嗣,王公贵族争夺 汗位,互相残杀,汗国进入“大混乱”时期。1360—1380年间,汗位易手25 次,仅1361年汗位更替6次。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割据自雄。金帐汗国内外 交困,四面受敌。
底米特里取得大公封号后,决心制服威胁其王位的一切政敌。他率大军 三次东征,主要目的是制服苏兹达尔一尼什哥罗德公国里亚赞公国。他采 取亦拉亦打的手段对付不同的政敌。对苏兹达尔一尼什哥罗德采取和亲政 策。1367年,底米特里娶该国公主为后,化敌为友。对里亚赞则采取武力征 服的方针,终于打败里亚赞,迫使它称臣纳贡。莫斯科的主要威胁来自特维 尔与立陶宛的联盟,特-立联军已数次逼近莫斯科城下。1372、1375年,底 米特里先后打败立陶宛和特维尔,分别订立条约;特维尔承担了与莫斯科共 同对付蒙古人的义务。
东北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政治联合,有利于摆脱蒙古统治争取民族独 立的斗争。金帐汗国马麦汗暂时平息了内讧,掌握了政权。1378年调集大军, 以别吉乞为统帅,进攻莫斯科公国,在奥卡河支流沃查河畔遭到惨败。这是 罗斯人第一次在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马麦汗不甘失败,积极备战,要与莫斯科再决雌雄。他集结5、6万军队, 并与立陶宛结盟,决定于1380年9月1日(西蒙节)会师奥卡河,联合进攻 莫斯科。是年夏马麦汗率军溯顿河而上,至美敏恰河驻扎,等待立陶宛盟军 的到来。沃查战役后,底米特里也在秣马砺兵等待马麦汗的反扑。莫斯科集 结了 6、7万军队,准备击破马麦汗立陶宛联盟。8月20日莫斯科军队集结 在科洛姆纳附近。30日渡奥卡河,向顿河进发,9月6日到达顿河上游。底 米特里选定顿河以西库里科沃平原作为战场。这里河流纵横,丛林密布,不 利于骑兵行动,易于发挥步兵优势9月8日罗斯人利用浓雾掩护,渡过顿河
进入战场。马麦汗被迫在盟军到来之前与莫斯科军队交战。两军厮杀一整天, 马麦汗惨败,只身逃走。莫斯科军队也损失惨重。这是罗斯人摆脱蒙古统治 一次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领导和指挥这次战役的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 获得了“顿河英雄顿斯科伊”)的光荣称号。
马麦汗的失败引起了金帐汗国又一次内讧。1382年,脱脱迷失汗再次进 攻罗斯,重新恢复蒙古对罗斯的统治。1384年,金帐汗又向罗斯征收贡税。 罗斯人的贡税枷锁又持续了十几年,1395年废除。
第二节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罗斯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 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再加上反对外族侵略斗争的需要,罗斯各公国逐渐以莫 斯科为中心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底米特里之子瓦西里一世时(1389—1425年),用重金收买蒙古贵族和 蒙古大汗,使他们同意把尼什哥罗德大公国并入莫斯科,又派兵征服了保加 尔汗国及其附近地区。1397—1398年,瓦西里进军诺夫哥罗德,夺取了它的 一部分乡区。莫斯科的势力已发展到伏尔加河和北德维纳河流域。瓦西里二 世时期(1425—1462年),因与其叔争夺大公位,爆发了 20年的宫廷内讧。 从14世纪中叶起,大公位的继承不再按照长幼齿序,而是父子相承。尤里援 旧例要求兄终弟及,瓦西里则坚持父死子继。叔侄相争,莫斯科数易其主, 瓦西里二世被敌手剜掉双眼,获得“失明大公”的称号。王朝纷争使国家中 央集权化过程一度中断,但1446年瓦西里二世的权力巩固后,立即开始进攻 诺夫哥罗德,双方缔结雅热尔比齐条约,扩大了大公在诺夫哥罗德的审判权, 夺回被占领土,促进了莫斯科中央集权化的过程。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在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前期完成的,即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和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统治时期。伊凡 三世仍执行伊凡一世■卡利达的政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以加强莫斯科。此 时莫斯科统一的主要敌手是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1456年雅热尔比齐条约虽 确定诺夫哥罗德属于莫斯科大公,但它仍保持很大独立性。诺夫哥罗德掌权 的大贵族不愿受制于莫斯科,力图联合立陶宛抵制莫斯科。以鲍列茨基为首 的反莫斯科派控制了议会之后,甘愿作卡西米尔四世的附庸,以求得波兰立 陶宛的保护,从而驱逐莫斯科势力。伊凡三世一向将诺夫哥罗德视作“世袭 领地”,决不容他人染指。1471年春,伊凡三世决定进攻诺夫哥罗德。他亲 率大军向诺夫哥罗德进发,7月14日两军会战于舍隆河畔。伊凡三世的军队 主要是由服役贵族组成的新军;诺夫哥罗德的军队依然是由波雅尔贵族组成 的旧军。在这次舍隆河战役中,伊凡三世取得了彻底胜利。双方缔结了克罗 斯坦条约,不仅重申了雅热尔比齐条约的全部条款,而且迫使诺夫哥罗德失 去外交独立;伊凡三世成为诺夫哥罗德的最高立法者和审判者。此后诺夫哥 罗德的所谓“独立”只是徒有虚名而已。1477年9月,伊凡三世利用诺夫哥 罗德内部两派斗争,再次出兵,迫使它彻底投降。1478年莫斯科最终吞并这 个城市共和国,解散它的议会,废除市长,由大公直接统治。诺夫哥罗德问 题解决后,特维尔公国成为莫斯科的主要敌手。1485年8月,伊凡三世以特 维尔王公勾结波兰为借口,亲率大军包围特维尔,王公逃到立陶宛,贵族出 面投降,特维尔并入莫斯科。其他小国毫无反抗地进入莫斯科版图。
彻底摆脱蒙古的统治金帐汗在15世纪已经分裂,顿河和伏尔加河之 间地区是汗国本部,为吉什特钦察汗(即大帐汗)所占据。在黑海北岸形成 一个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1427年)。伊凡三世联合克里米亚汗对付大帐汗, 企图偷偷地摆脱蒙古的统治。1472年,金帐汗阿合马进攻莫斯科,伊凡三世 陈兵奥卡河一带与之对抗。阿合马见势不妙,偷偷撤走。
莫斯科与大帐汗的决定性斗争发生在1480年。是年夏,阿合马汗再次远 征莫斯科,计划与波兰立陶宛国王卡西米尔四世采取联合行动。伊凡三世又 陈兵奥卡河,阿合马急于与盟军会师,不断向西方移动。莫斯科则调兵乌格 拉河,企图阻止敌人会师。伊凡三世对这场战争能否取胜缺乏信心,曾一度 逃离战场。后因克里米亚汗进攻波兰南部,使波兰立陶宛军队不敢与阿合马 会合。阿合马汗在乌格拉河等待援军,自夏徂冬,始终未到。又听说克里米 亚汗正在派兵进攻大帐汗的后方,阿合马不得不慌忙撤兵,班师回防。伊凡 三世终于不战而胜。蒙古贵族统治罗斯200多年的历史至此结束。莫斯科成 为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伊凡三世死后,未竟之业由其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完成。普 斯科夫于1510年、里亚赞于1521年先后并入莫斯科,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伊凡三世的对外政策莫斯科摆脱了金帐汗的统治之后,反过来它又征 服那些分裂的鞑靼汗国。伊凡三世竭力挑拨喀山汗和克里米亚汗的矛盾,使 喀山陷于孤立,然后于1487年把它征服。伊凡利用与克里米亚汗的同盟,作 为反对波兰立陶宛的得力工具。
伊凡三世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波兰立陶宛,目的是夺取它们占领 的西南罗斯土地。为此他与波兰立陶宛进行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是在 1487—1494年,最初是在边境地区进行。伊凡诱使一些边境城市和地区(如 车尔尼戈夫一塞维尔斯克)脱离立陶宛,加入莫斯科。还有大批农民从立陶 宛迁入莫斯科境内。1492年,卡西米尔四世死后,伊凡三世加强了战争行动, 迫使立陶宛新大公亚历山大(1492—1506年)投降。1494年,双方缔结条约, 莫斯科取得了维亚兹马公国和奥卡河上游地区。第二次战争发生在1500— 1503年。上次战争结束后,伊凡把公主埃列娜嫁给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在 宫廷安插了代理人,并以立陶宛东正教居民保护人的身份,挑拨离间,制造 不和。在第二次战争中彻底打败了立陶宛。根据1503年条约,莫斯科又夺取 了德斯纳河流域广阔土地。立陶宛的领土大为缩小。
伊凡三世要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是第一个企图在北方寻找出海口 的人。目标是打败立沃尼亚骑士团。1500年,立沃尼亚骑士团进攻普斯科夫 领地,莫斯科军队在尤利耶夫城(德尔普特)附近战败骑士团。1503年订立 和约,迫使尤利耶夫领地和德尔普特主教区继续向莫斯科纳贡。
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与西欧、北欧、东南欧以及东方诸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往来。
15、16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莫斯科大公 国的阶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兴的君主所依靠的不是过去的封邑王 公,而是为君主服役的贵族。这种服役贵族有的来自莫斯科旧权贵(服役王 公和波雅尔领主),有的来自中小贵族,他们忠心耿耿地为莫斯科大公服务, 并从大公处领受土地封赐。他们的利益与大公联在一起。其次,支持大公政 权的还有一部分市民,尤其是从事国内外贸易的商人。大公政权的官僚多系 商人出身,掌握行政大权,成为新兴国家的主要支柱。
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莫斯科政权成为全国性行政管理机构。过去的领 主杜马(贵族会议)变成近臣会议,属于王公大臣的参政会议,变成大公属 下的最高常设机构,是只有王公、大臣、总主教才有权参加的最高决策机关。 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大公与近臣会议商量决定,必要时吸收一些贵族和主教参 加,开联席会议,最后发展成缙绅会议。
国家行政机关,在15世纪末出现了 “政厅”(npMxa3),分管各 部门政务。每个政厅都由大贵族任主管。地方管理像过去一样实行供养制。 各级地方官都由当地居民供养,总督和乡长,既是地方行政官、司法官,又
是收税官和军事长官。伊凡三世时,开始形成官阶制度,王公贵族必须按官 阶高低排列顺序,委任职务。
这个时期莫斯科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 变化。旧的世袭领地制日趋衰落,以服役为条件而分封的采邑制逐渐发展起 来。从原则上说,采邑领受者对于土地只有占有权,不能世袭、转让或买卖。 官职易人,采邑收回转手。世袭领地制改为采邑制,土地由旧贵族(波雅尔) 所有转为大公所有和新贵族(宫廷仆役)占有,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都发 生变化。到17世纪以后,采邑也变为可以世袭的了。大公分封给服役贵族的 土地,一般是没收旧王公贵族的土地,伊凡三世在征服诺夫哥罗德之后,没 收了 68个大贵族的土地,分封给服役贵族。这样就培植了一批与大公政权休 戚相关的新贵族。
随着国内外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从15世纪末叶起,寺院世袭领地经济 开始采用农奴制劳动,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服役贵族采邑制的发展,也 促进了农奴制的加强。新贵族迫使农民“卖身为奴”。强制的劳役制经济虽 然增加了农产品商品的数量,但是挫伤了农民提高生产率的积极性,因而使 俄国的封建经济发展缓慢。
第三节波兰和捷克
古波兰的建国和封建关系的确立波兰人属于古斯拉夫人的西支,在斯
拉夫人中发展比较先进。自古以来就住在东欧平原的西部,处于波罗的海与 喀尔巴阡山之间,西起奥得河、尼斯河,东至布格河和维普什河。境内森林 茂密,土质肥沃。在6至10世纪期间,波兰人的原始公社制逐渐解体,开始 形成国家。
9世纪中叶以前,古波兰人各部落开始出现地区性的联合。9世纪后半期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整个波兰地区联合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或“部落 公国”。在波兰地区出现两个较大的公国:在小波兰是维斯拉公国;在大波 兰是波兰公国。维斯拉公国在9世纪70年代为大摩拉维亚所灭;波兰公国成 为后来古波兰国的核心。10世纪后半期,大波兰统一其他各部,形成古波兰 国。古波兰国的第一代王公为普雅斯特王朝梅什科一世(960—992年)。据 编年史记载,梅什科曾与西波莫瑞(又译“西波美拉尼亚”)的沃林人发生 过冲突。966年,从捷克接受了西方基督教,对波兰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重 要影响。10世纪末勇者波列斯拉夫时期(992—1025年)基本上完成了国家 的初步统一。
11世纪前半期,波兰的封建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王公贵族侵占公社和自 由农民的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在国家机关里和军队里服役的人 员也得到土地的封赐。这是一种采邑性质的土地分封。教会也得到土地封赐, 从而成为大封建主。封建王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僧侣贵族等,构成封 建主阶级的整体。
封建主阶级的土地主要靠依附农民耕种。依附农民的大部分来自贫困化 的自由农民,也有一部分是被固着在土地上的战俘。国家土地上的自由农民 必须向国家缴纳贡赋。11世纪时波兰农民所受剥削相当沉重。租税负担占收 获量的比例很大,还要履行各种徭役:长途运输、修筑工事、建筑桥梁、维 修道路等。依附农民对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愈益不满,于1037—1038 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037年,国王波列斯拉夫(“被遗忘的”)之 死成为农民起义的信号。据《阿诺尼姆■嘎鲁编年史》记载,农民群众“掀 起暴动”,反对主教和神甫。有些人被刀剑杀死,受到高贵的惩罚;另一些 人被石头砸死,受到可耻的惩罚。编年史上说,这次起义的主力是农民,也 有奴隶和被释放奴隶参加。主要打击对象是主教、神甫和领主。起义具有明 显的反封建反教会性质。波兰封建主联合起来对付农民,又邀请德国皇帝派 兵援助,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即位不久的王公卡西米尔一世(1038—1058 年)逃到德国。德皇派兵送他回国,恢复普雅斯特王朝。
封建割据和波兰统一国家的形成卡西米尔一世竭力要统一分崩离析 的国土。他的努力确实收到一些成效,到11世纪中叶波兰旧有的领土基本得 到恢复。但是封建关系的确立和地方势力的加强,使波兰在12世纪以后进入 封建割据时期。1138年,歪嘴波列斯拉夫死时决定把国土分给四个儿子。长 子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分得西里西亚;次子梅什科分得大波兰大部和库雅维亚 一部;三子卷发者波列斯拉夫分得马索维亚;四子正义人卡西米尔分得桑多 米尔和卢布林地区。遗嘱规定,长子继承大公称号,另得大公封邑:包括克 拉科夫、塞拉奇和伦奇查地区,库雅维亚另一部分(鲁雪瓦茨在内)以及大 波兰的一部分(包括卡里斯和格涅兹诺)。首都设在克拉科夫。各诸侯国原 则上受大公统辖,实际上是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1146年,兄弟阋墙,爆发 内讧。大公被逐,逃到国外。其职位由三个弟弟轮流担任。从此进入了名副 其实的封建割据时期。12世纪中叶以后,大封建主都取得了特恩权、免税权, 在领地内拥有行政和司法特权,教俗大封建主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国家的分裂,中央政权的软弱,使外族乘虚而入。从12世纪中叶到14 世纪中叶,德国人大批移入波兰。其中既包括封建贵族、骑士,又包括手工 业者和农民。移入的方式,既有武力进攻,强制侵入的,又有和平招募,分 散迁徙的。德国封建主的“东进政策”,目的是征服斯拉夫人土地,实行日 耳曼化。德国手工业者和农民进入波兰,是适应波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然 发生的。他们在波兰开发土地,建立村镇,有利于波兰经济的发展。但是马 索维亚王公为了对付普鲁士人,于1226年把条顿骑士团引进波兰,并把包括 托伦在内的地区分封给他们。这种引狼入室的政策酿成严重的后患。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外族入侵的威胁,在14世纪初开始出现国家统一 的趋势。布列斯特库雅维亚王公弗拉迪斯拉夫■罗凯提克以维斯拉河以北维 斯利查城为根据地,在14世纪初年开始进行统一国家的活动。他首先占领波 兰的心脏克拉科夫地区,得到当地市民、农民和小贵族的支持。1311—1312 年,罗凯提克镇压了以克拉科夫市长阿尔伯特为领导的德国贵族的叛乱。1314 年又平息了以波兹南为首的大波兰城市贵族的反抗,进而控制了整个大波兰 地区。罗凯提克统一大小波兰之后,于1320年加冕称王。波兰统一国家开始 形成。罗凯提克之子卡西米尔三世时(1333—1370年)改善了与捷克和骑士 团的关系,收复了骑士团占领的库雅维亚等地。与此同时,卡西米尔三世竭 力向东南扩张,与立陶宛争夺西南罗斯加利支沃伦地区。1340年,卡西米尔 三世出兵西南罗斯,于1349年占领其一部分,波兰国土明显地扩大了。
统一后波兰经济的发展波兰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14世纪中 叶到15世纪中叶,波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进步。首先是耕地面 积扩大了,大片森林被垦为农田。有些农民为逃避封建压迫而逃到林区,自 行垦荒;有些封建主也利用农民把林地垦为农田。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加强 了。到14世纪,几乎所有农民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依附状态,自由农民已十分 罕见。农民的封建义务主要是向封建主缴纳地租(钦什),向教会缴纳什一 税,既可用实物,亦可用货币。在大波兰,地租主要是实物租,什一税用货 币;在小波兰,情况正好相反。货币地租所占比重,各地区情况不一。以小 波兰为例,农民收入达到16、18或20格罗什时,地租的标准额为12格罗什, 有时可能还多一点。除地租之外,农民还要纳贡、送礼、服劳役等。
波兰城市在14、15世纪也发生很大变化。手工业生产的分工加强了。有 纺织工、呢绒工、雕刻工、玻璃工、鞋匠等。手工业的地区分工已经出现。 克拉科夫的呢绒业、西里西亚的纺织业驰名遐迩。行会内部已开始分化,匠 师总揽大权,选举会长,确定管理人员,帮工和学徒处于无权地位。国内外 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克拉科夫、波兹南、格但斯克等大城市,商业都很活跃。 城市有商业公会。波兰是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商路的必经之地,过境贸 易相当发达。波兰的克拉科夫、弗罗茨拉夫、斯杰辛和科罗布热格等城,都 加入过汉萨同盟。克拉科夫、波兹南、弗罗茨拉夫、卢布林、塔尔诺夫和华 沙等城,都先后成为自治城市。
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成立立陶宛人属欧罗巴人种白海波罗的海类 型,约在公元前2000年纪从南方第聂伯河流域迁到涅曼河流域定居下来。13 世纪时形成封建国家,第一任大公为明多夫格(1230—1264年)。14世纪中 叶,立陶宛已成为东欧强国。奥里格尔德大公统治时期(1345—1377年), 立陶宛已囊括了包括基辅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14世纪末又兼并了斯摩 棱斯克及其附近地区。14世纪中叶,立陶宛和波兰瓜分了基辅公国和西南罗 斯。14世纪后半期,波兰立陶宛为了共同对付东方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共 同对付两个德国骑士团的接近,逐步走上两国联合的道路。1370年,卡西米 尔三世死后,普雅斯特王统断绝。波兰王位由匈牙利国王路易(1370—1382 年)兼领。路易十分软弱,为保全王位,经常讨好贵族。1374年,路易授予 贵族种种特权,称为“科息茨特权”。国王承认贵族有采邑世袭权、选举国 王权、免税权、任命地方官的权力等等。路易使波兰贵族的权力空前膨胀。 路易死后,其女雅德维佳继位。1385年,波兰权贵与立陶宛国王亚盖洛缔结 克列沃协定,雅德维佳将嫁给亚盖洛,由亚盖洛任波兰国王,改称弗拉迪斯 拉夫二世(1386—1434年);亚盖洛改奉天主教,在立陶宛境内推广天主教。 克列沃协定使波兰立陶宛成为君合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部分贵族担心被波 兰吞并,因而反对联合。1398年,亚盖洛的从兄弟维托夫特被立陶宛贵族拥 立为大公。联合曾一度破裂,但不久又恢复。1401年,波兰国王承认了维托 夫特政权的独立性;维托夫特则承认波兰的宗主权。1410年7月,波立联军 在格伦瓦尔德战役(又称坦能堡战役)打败条顿骑士团。波立两国进入历史 的光辉时期。16世纪后半期,两国同时感到莫斯科侵略的严重威胁,于是决 定实现进一步的联合。1569年,波兰贵族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正式宣布 波立合并。卢布林合并条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组成一个国家,成立一个国会, 共戴一个由国会选出的国王。对内各自保持自治,各有自己的行政机关、军 队和法庭。卢布林的合并使波兰立陶宛王国成为东欧的封建强国。
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因受西欧商品货 币经济发展的影响,变成供应西欧各国粮食和原料的市场。为了提高农产品 的商品率,竭力采用农奴劳动。15、16世纪,波兰变成一个残酷的农奴制国 家。教俗封建主为了向西欧市场出售农产品,不断侵占农民土地,扩大庄园 规模。据估计,16世纪波兰失去土地的农民约占农民总数75%以上。为了保 证庄园的劳动人手,封建主强制把农民固着在庄园里,实行劳役地租。依附 农民逐渐向农奴转化。农奴的劳役负担苛重,最初每周约合4天,到16世纪 末竟达6天。农奴生活悲惨,处境困苦,逃亡者日多。国王宣布,追捕逃亡 农奴不受时间限制。领主可任意增加地租,决定农奴的宗教信仰;领主对农 奴不仅拥有审判权,而且还可任意杀害,只须交付少量偿金。16世纪波兰已 变成完全农奴制的国家。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政治 制度。
封建贵族对农奴的剥削享有无限的权利,反映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大小贵 族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自由。由于国家统一和王权加强,国王与大贵族的矛 盾愈益突出。国王与小贵族结成联盟对付大贵族。国王竭力扩大和保障小贵 族的权力。小贵族通过地方“小议会”影响国家政策。国王不经“小议会” 同意,不得颁布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对外宣战媾和。波兰中世纪政治制度 发展的特点是限制国王权力,削弱大贵族权力,加强小贵族权力,忽视市民 权利,践踏农民权利。
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大 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各地“小议会”选派的小贵族代表组成。任何法案必 须一致通过。这种表决制度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从1496年 起,波兰国王由国会选举。大小贵族利用选举国王的机会迫使国王做出让步。 国王必须两年召开一次国会,会期不得少于6个星期。国王无权做出重大决 定,一切重大决策都由16个元老组成的御前会议做出。任命官吏,国王只能 在贵族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任择其一。国王无权逮捕贵族或没收其财产。国 王既无财权,又无军权,对外不能宣战媾和。1652年,国会又实行“自由否 决权”制,国会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代表都可行使自由否决权。这 种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际上陷于瘫痪。
捷克的早期国家和封建关系的确立捷克和摩拉维亚地区的居民主要 是捷克人,属于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为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其聚居地 处于易北(拉巴)河上游及其支流弗尔塔瓦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支流摩拉瓦河 流域。这是中欧农矿产丰饶的地区之一。据编年史记载,早在7世纪前期, 这里的西斯拉夫人在与阿瓦尔人(即中国史籍上的柔然人)斗争中形成了最 早的国家“萨莫公国”。它可能还不成其为国家,只是以萨莫为首的部落联 盟,只存在35年(623—658年)。萨莫卒,公国即行瓦解。
7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捷克人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阶段。 摩拉维亚南部和斯洛伐克西部地区的考古发掘证明,8世纪时西斯拉夫人的 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异常明显。显贵家族的坟墓相当奢华,平民坟墓非常简 陋。这个时期处于国家形成的前夕。
9世纪初,在多瑙河中游和易北河上游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大摩 拉维亚国(830—906年)。第一任王公是莫伊米尔(830—846年)。首都在 维列格勒。版图大体上包括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捷克地区)、斯洛伐克以 及鲁日查人和奥波德利人的土地。大摩拉维亚国处于东西欧之间,是东正教 和天主教争夺的焦点。862年,第二任王公罗斯提斯拉夫(846—870年)请 求拜占廷派出懂斯拉夫语的传教士到摩拉维亚传教。863年,拜占廷派出西 里尔(原名君士坦丁)和美多德兄弟率领一个布教团到达大摩拉维亚。他们 是撒罗尼加的希腊人,懂斯拉夫语,并根据希腊文字母创制一套斯拉夫字母 体系,称为“格拉果尔文字”。他们还把最重要的祈祷文译成撒罗尼加一带 的斯拉夫语方言,即古保加利亚语,语言学家称为古斯拉夫语。这个布教团 用斯拉夫语传教,做礼拜,斯拉夫人群众容易接受。870年,罗斯提斯拉夫 政权被篡夺,其侄斯维亚托波克上台。新政权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迫害希 腊传教士美多德(西里尔于869年去世),将其逮捕后,进行严刑拷打。当 地群众奋力救出美多德。885年美多德死后,拜占廷布教团全被赶出大摩拉 维亚。罗马天主教势力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906年,大摩拉维亚国被匈牙 利人攻灭。
895年,以波希米亚为中心形成捷克国家。大摩拉维亚灭亡后,捷克长 期处于德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0世纪末才得到独立。捷克独立后,封建关系 有了长足的进展。波列斯拉夫一世时(935—967年)曾把土地当作采邑赏赐 给亲兵,培植了一批封建贵族。教会也从王公贵族得到土地封赐,也成为拥 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教俗封建主千方百计侵占公社和农民的土地。封建大 土地所有制在捷克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耕种教俗封建主土地的直接生产者 主要是依附农民。11世纪时,由于沉重的租税压迫和徭役负担,许多自由农 民贫困破产沦为依附农民,甚至是农奴。少数残余的奴隶也接近于农奴。奴 隶的后裔转化为役农,被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进行耕种,徭役负担沉重。12至 13世纪,役农的负担与其他农民很少区别,成为依附农民和农奴阶级的组成 部分。一些大封建主的领地,在法律上取得了特恩权,形成独霸一方的割据 势力。这种大封建主称为“潘”,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居于显赫地位。
12、13世纪之交,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采矿业都得到顺利发展。 含量丰富的银矿的开采,促进了新城市的兴起,加速了国内外的商品流通。 布拉格、布尔诺和奥洛摩茨等,都是国内外贸易中心。捷克向多瑙河上游, 向威尼斯和匈牙利输出马、牛、皮革、亚麻布等。从13世纪起开始输出粮食 和白银。一些大城市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加强了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
德国移民和阶级矛盾的激化12、13世纪,欧洲普遍开展了垦荒运动, 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建立新村。在垦荒高潮中,捷克不仅吸收了一批本国移民, 而且也吸收了一些德国移民。德国人从12世纪开始进入捷克,13世纪达到 高峰。从德国移民的社会构成看,首先是农民。他们最初为了垦荒,后来则 向捷克小封建主租种土地,以承担徭役为条件,世代租用。他们聚居在按照 德国法律和习惯管理的新村里。除农民之外,还有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移入 捷克。他们集居在城市里;新旧城市都有德国移民。在13世纪及其以后,一 些富有者变成捷克的城市贵族。德国移民在捷克的长期混居杂处之后,城市 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德国人,而在农村中占优势的是斯拉夫人。
德国移民中也包括一部分教俗封建主。捷克教会和修院基本上为德国人 所把持。德国人主教和修院院长在捷克占有大量土地,构成僧侣贵族阶级。 捷克国王奥托卡一世(1198—1230年)也曾招徕一些德国封建主,以经营农 业,开垦荒地。国王把大量捷克土地封赐给德国教俗封建主,以换取德国贵 族的支持,加强其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僧侣骑士团和托钵僧团的成员 也大批涌入捷克,争夺势力范围。
德国移民上层逐渐成为捷克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捷克城乡劳动人民多 半处于受德国贵族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既是阶级矛盾, 又具有民族矛盾的性质。1306年,瓦茨拉夫三世死后,普舍美斯王朝绝嗣。 封建贵族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1310年,西欧卢森堡王朝的约翰被推选为 捷克国王。约翰非常软弱,为了讨好大贵族许给他们许多特权,其中最重要 的是征税自由。这样,贵族领地变成独立王国。约翰之子查理一世(即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时期(1346—1378年)创办布拉格大学(1348年), 它是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德籍教师占据统治地位。
14世纪时,捷克农村很大一部分土地掌握在德国贵族手中。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流行,许多农民处境恶化,土地愈益减少。据历史记 载,14世纪后半期,多数农民份地的数量不足,只占有半个份地乃至1/4份 地的农民居多数。有的农民甚至沦为农奴。捷克中部和北部农民,每周必须 为封建主服役3—4天,最多的达到6天。农民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矛盾日趋 尖锐。农民逃亡或反抗者愈来愈多。
捷克城市里的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捷克城市和矿山基本上被德国城市 贵族所控制。城市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多为捷克人。而德国出身的城市贵族竭 力阻止手工业者建立行会;捷克手工业者门类虽多,但维护手工业者利益的 行会却很少。14世纪后半期,城市市民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与帮工学徒反对 匠师的斗争交织在一起。1399年,布拉格爆发了工匠罢工,反映了城市内部 的阶级矛盾是十分尖锐的。捷克一些重要矿山,多由德国人开采。14世纪后 期,捷克的铜、铁产量都有增加。银的产量增长迅速,年产竟达10万马克。 捷克银币,畅通欧洲。但是捷克矿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从而增 加了矿工与德国矿主之间的矛盾。
捷克遍布城乡的教会亦为德国主教和神甫所控制。教会和修院本身就是 大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仅布拉格大主教就拥有900个村镇、14座城市和5 座堡寨。城乡人民都受到教会的剥削和压迫。教会是捷克整个社会矛盾的焦 点。反对天主教的宣传在城乡流传甚广。布拉格主教区设立宗教法庭,迫害 异端,镇压人民的反抗。14世纪后半期,捷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 经达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约翰■胡司的宗教改革捷克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德国贵族的不满,集中 表现为对教会的仇恨。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传教士经常用捷克语布教, 揭露教会的黑暗和罪恶,攻击德国人高级教士的奢侈腐化。这种宣传受到群 众的欢迎。捷克教会改革的思想家和爱国者约翰■胡司(1369—1415年), 成为这种反教会宣传的领袖。约翰■胡司出身于穷苦人家庭,熟悉下层社会, 毕业于布拉格大学神学院,曾任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传教士。1402 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1403年,任皇后解罪神甫。
胡司认为教会占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他主张教产应该归国家所 有,教士应该象早期基督徒那样过清贫生活;胡司主张教权应该服从俗权, 神职人员服从国家;取消享有特权的教士,改革奢华的宗教仪式,建立民族 的廉俭教会。胡司的传教最初得到宫廷的保护。1409年,国王瓦茨拉夫下令 取消外国人在布拉格大学的特权,由捷克人管理学校。胡司与罗马教皇的矛 盾由于教廷贩卖赎罪券而激化。141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为了搜集战费(与 那不勒斯国王作战),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捷克人群起反对。胡司在布 拉格大学的辩论会上说,教廷的这种行径是不能容忍的罪行。胡司抨击教皇 是犹大。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胡司终被革除教职,被迫离开布拉格,到南 方农村继续宣传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他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 并把圣经译成捷克文。他指斥教皇为反基督分子。胡司支持农民反对贵族、 反对农奴制。胡司在农村的宣传颇受群众的欢迎。
罗马教皇和捷克天主教会对胡司的言行极为仇恨,千方百计要加害于 他。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决定“审判”胡司。胡司毫不畏惧地出席会 议替自己辩护,“证明真理的伟大”。但是大会不给胡司申辩的权利,不容 发言就横加逮捕。1415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以“异端”罪名将胡司 处以火刑。胡司为反对罗马教皇、反对教会、拯救祖国献出了生命。教会烧 死胡司使自己处于群众的包围之中。激愤的群众在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 议杀害胡司的暴行。布拉格市民和平民到处捣毁教堂,驱逐德国教士。农民 则奋起夺取教会土地。乡村贫苦传教士竟然发展了胡司的观点,反映贫苦农 民的要求,号召消灭教俗封建主,拒交什一税,拒绝履行封建义务。农村小 规模的起义愈来愈多。捷克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终于1419年汇合成 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胡司战争及其意义经过长期的酝酿、组织和发动之后,胡司战争终于 1419年7月30日爆发。最初是传教士约翰■哲里夫领导的布拉格市民起义, 参加起义的群众自认是胡司信徒,是胡司事业的继承者,故名“胡司战争”。 参加起义的群众以农民为主力,也有大量手工业者、帮工、学徒、矿工、短 工等城市下层群众参加。此外还有市民阶级、小贵族和富裕农民等中上层人 士被卷进起义浪潮。战争的参加者包括广泛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们到处捣 毁教堂、修院,进攻官吏和贵族邸宅,占领市政厅,掌握了布拉格政权。官 僚和贵族纷纷逃离布拉格。经过一个时期的动荡和混乱之后,有共同利害的 集团逐渐聚集到一起,提出了代表自己利益的要求。1420年,起义队伍基本 上形成两大派:圣杯派和塔波尔派。圣杯派的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小贵族、 富裕农民;他们拟定了布拉格四条款,要求摆脱德国人的控制,没收教会财 产,传教自由,用捷克语祈祷,俗人也可用酒杯领圣餐,强调宗教平等,要 求用胡司派教会取代正宗教会。这些主张属于起义队伍中的温和派。塔波尔 派的基本群众是农民、平民、矿工和手工业者等。他们以塔波尔城为中心组 织公社,实行财产共有,废除私有财产,不要国王,消灭等级特权,取消租 税和封建义务,没收封建主的土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塔波尔派 是胡司战争中的激进派。塔波尔公社实际上是按照原始基督教公社的模式而 建立起来的宗教平等和社会平等的革命团体。
在革命风暴的打击下手足无措的德国和捷克封建主,稍事镇定之后开始 组织反扑。1420年春,德皇西吉斯孟德纠集10万大军,亲自指挥第一次十 字军“征讨”。起义军两派联合对敌,很快粉碎敌人的进攻。1421和1422 年又两次打败教皇和德皇组织的十字军。粉碎三次十字军的胜利都是由卓越 的军事统帅约翰■杰式卡指挥的。他采用链环战车的战术对付十字军骑士的 进攻,非常奏效。杰式卡即使在双目失明之后,仍在指挥战争,直至1424 年不幸阵亡为止。杰式卡死后,起义军由大小普罗可普兄弟指挥。他们成功 地打败了第四次(1427年)和第五次(1431年)十字军的进攻。在击退第四 次十字军之后,他们将战争推向德国境内,甚至攻到波罗的海沿岸。罗马教 皇发动第五次十字军进攻时,公开叫嚣要“洗劫、烧毁和摧毁捷克”。但事 与愿违,第五次十字军还是一败涂地。
1422年击退第三次十字军进攻后,圣杯派的要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他们 没收了部分教会财产,领地得到扩大;驱逐德国城市贵族,取得一些城市管 理权。中产阶级和小贵族不愿继续在疆场上拼杀了。圣杯派打算与敌人谈判 妥协,结束战争。这正符合教皇与德皇分化瓦解起义队伍的需要。1433年巴 塞尔宗教会议决定的策略是:争取与圣杯派妥协,集中力量打击塔波尔派, 并利用圣杯派打击塔波尔派。在这次宗教会议上德国贵族与圣杯派签订布拉 格协定,承认俗人也可用酒杯领圣餐,保证胡司派教会的独立,确认传教自 由,已没收的教产不必退还。会议还决定,由教会出钱支持圣杯派发动反塔 波尔派的战争。结果在1434年教会与圣杯派勾结反对塔波尔派的阴谋战争爆 发了。5月,双方激战于里旁。战斗正酣,塔波尔派内部有人叛变。波塔尔 派军事统帅大小普罗可普兄弟战死沙场,全军壮烈就义。1万多名伤员和战 俘,以及老弱妇女儿童,全被圣杯派杀光,无一幸免。持续15年之久的轰轰 烈烈的捷克农民战争,没有失败在敌人屠刀下,而是被从自己队伍中分裂出 来的叛徒所消灭;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打垮,而是被敌人的阴谋和金钱所摧 毁。个中道理,值得深思。里旁战役后,塔波尔派残部仍坚守南方一些据点, 顽强不屈,继续战斗,直至1452年。
捷克胡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作为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 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次农民战争,无论在持久性上、 斗争规模上,还是在纲领的鲜明性、军队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韧性上,均为 此前欧洲任何农民战争所不及。这次战争给以教皇德皇为首的教俗反动势力 以沉重打击,保证了捷克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独立,同时促进了捷克民 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胡司战争的经验和教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 富。胡司和塔波尔派的思想对欧洲各国、特别是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 和农民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