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谈风味人间

 餐意院 2018-12-27
初中时很迷《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看过好多遍,以至于一个镜头就知道来自于哪一集。那时候小,不懂画面、镜头语言的美妙,很感染我的,便是它的解说词。还记得第一季结尾的"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还有第二季结尾的"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这些饱含民族性格的讲述让尚不具备许多审美常识的我感受到了纪录片的感染力量。 但是,去年冬天播出的《舌尖3》,我勉为其难地看了三集,便再也不想看下去。所以,首先要感恩陈晓卿导演的归来。我也想说说伴随我年龄的长大,我眼里最棒的纪录片带给我怎样的体验与收获。 首先,相比于舌尖系列,风味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形成了一道30%+70%>100%的食物计算公式。食物的来源地域一广,所带来的故事便随之增多,历史的、人文的,乃至制作工艺方面--科技的,因而以食物写故事--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同时,由于中西方的差异,由比较而形成的拍摄思路也得到扩展。再有,由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格局的增大,也体现了食物的神奇作用--超越地域、超越时间、超越人种,把全世界联合起来,形成真正的风味人间。 其次,微观拍摄技术的应用。前阵子各种社交媒体上的关于食物烘焙、烤制过程中的爆破镜头在网上火了起来,其过程让看过的人们非常治愈,很戳萌点。人们往往有一种对微观未知的好奇心,这种微观变化本身便带有一种美感,晶莹的、微妙的,更何况是发生在食物形成过程中。风味的制作便吸取了这部分小视频的先进经验,而强大的团队制作让其微观的展现更加细致,把微小最大化--不可谓不是成功的经验。 再次,延续从前的叙述风格。不得不说其解说词的写作让人感叹功力的深厚。我仍然记得《舌尖3》解说词的苍白和无力。中国人最是喜欢藏舌头,所有的感受都悄悄埋在心里和物里,独独不拿来挂在嘴上,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尤是如此。因而在解说词的写作中,万万不可用语言抢了画面中人物小心翼翼隐藏着的浓情,否则不仅使解说词大喇喇失去文字固有的深沉,还会使画面也丢失其内在的涌动着的生活气息。 最后,理解食物与人。之前是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是风味人间。然而,这两种,无一不把食物放在修饰的位置,主语永远是人--中国、人间。我想,这也体现了某种制作理念。拍摄纪录片,尤其是食物,与人类生活相关最是密切的东西,主角固然应当是它们--生长于山海间的、大自然赐予生命的,但是,遇到了人以后,它们才从奔放旺盛的生长状态中得到驯化,从中体现的,是人类拣择和转化的智慧。当然,生活经历有限的我,也无法对此做出评述。这也是纪录片应当做到的--给予受众以启发和感悟。 综上,风味人间因人间之广阔而不失看点,因风味之独特而不乏讲述。我希望能一直一直拍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