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雪梅常在 2018-12-27

伊州歌

作者:王维 (唐)

  •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清风明月之夜,我想念你极了。浪荡的人啊,你从军十多年了。
你出征时,我再三嘱咐过你了,当鸿雁南归时,你千万要托它捎封家信回来啊!

注释
伊州歌:乐府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
“清风”句:此句《乐府集》作:“秋风明月独离居。”以乐景写哀,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只能给独处人儿增添凄苦。苦:极甚之词。苦相思:相思之极。
荡子:指丈夫。
从戎(róng):从军。
十载馀(yú):极言其从戎之久。
征人:丈夫。
数:屡次,常常。
附书:《乐府诗集》作“寄书”

赏析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清风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别就是十来年,可见“相思”之“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女主人公盼望期待之急切。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末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可见,那女子旧事重提,不是没有原因的。“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采桑子

征人去日殷勤嘱,莫负心期。寒雁来时。第一传书慰别离。

轻春织就机中素,泪墨题诗。欲寄相思。日日高楼看雁飞。

 

采桑子

征人去日殷勤嘱,莫负心期。寒雁来时。第一传书慰别离。

轻春织就机中素,泪墨题诗。欲寄相思。日日高楼看雁飞。

《采桑子·征人去日殷勤嘱》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是一首思妇之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对出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思妇对游子的嘱咐。下片写相思之苦。

作品鉴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对出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思妇对游子的嘱咐。"征人去日殷勤嘱"以下,都是女主人嘱咐丈夫的话。"莫负心期",可以看作是总的要求,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爱恋与信赖。接下来的两句是具体的要求,待到秋雁南飞之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最重要的事,就是寄一封家书回来,安慰我的孤单寂寞。这几句嘱咐的话,说得真诚,切实,确乎是相当殷勤的。下片写相思之苦。"轻春织就机中素",除了交代织素这件事情之外,也提供了计算时间进程的大致依据,出行时至晚是前一年的未寒时候,如今已是第二年的春季过去,算来至少已经一年有余了,可是仍然未能等得消息来。素绢已然织成,就裁取一块,用它写封书信吧,于是,"泪墨题诗""欲寄相思"。即便这相思之情寄了出去,也还要等着他的消息,故而仍然是"日日高楼看雁飞"。期望,如若经过了太长的时间,那是很容易变为失望的。在外的游子能不能做到"莫负心期"?这是很难说的。

作者简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由于晏殊爱好文学,平日又多喜宴宾客,文士们常在他家来往唱酬,充满了诗的气氛,故晏几道从小深受濡染,很早就从事诗歌创作,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词风受《花间》、南唐影响,工于言情,凄婉清新,秀丽精工,哀怨自然处颇近李煜。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阅读

王维是一名佛系诗人,很多作品都是诗情、画意和禅理三者相融,创造了空灵幽静的艺术境界。

其实他还是一个交友广泛并且感情非常细腻绵长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说他的两首和相思有关的诗。

第一首,《相思》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会发出多少新枝呢?

多希望你能去多多的采摘,因为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首句红豆生南国因物起兴,接着春来发几枝,绵绵相思如春来万物萌发,绵绵不绝,第三句愿君多采撷暗示要珍重友谊,表面上是嘱托别人,其实也是自身的深切心愿,最后此物最相思一语双关,有情思不尽之意。

从此红豆相思也和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梅花的高洁一样,也成为用植物表达情怀的一种符号。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想念他的朋友李龟年而作。

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唱家,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说的就是他。

这个人放现在也是超级明星,不仅是王公贵族的座上宾,还很受皇帝唐玄宗的赏识,得到的赏赐成千上万,在东都洛阳建造的豪宅,规模甚至超过公侯府第。

可能有人问,朋友之间的思念怎么能用相思呢?

相思这个词我们现在经常会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男女之间的思念,但是古代不仅是爱情,朋友之间友谊的思念也可以用相思。

整首诗借红豆而寄相思,因为红豆还有一个名字叫相思子。

相传,古时候有位男子出征,他的妻子整天在山上的大树下盼望归来,留下无数思念的泪水。

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点点鲜血。后来血滴生根发芽,长成了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就称之为相思豆,所以诗人用它来寄托相思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用解释,我们一读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简单的语句却饱含深情,情调还非常雅致,韵律也和谐柔美,堪称绝句中的绝句,一千多年过去了,依然是家喻户晓。

它在唐代时就广为传唱,安史之乱李龟年流落江南,在宴会上唱起这首诗,满座听者皆泫然泪下。

后来李龟年又唱了一首王维的《伊川歌》,歌中也有相思二字: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绝望而又深情的思念自己征战在外的丈夫,她说:多少个清风明月的夜晚,我苦苦的把你思念,转眼间你一去十余年,是否还记得当年你走的时候,我把秋天燕子归来时要写信给我的嘱托说了一遍又一遍。

全诗突出一个字,征人一去多年,辜负了多少青春时光,清风明月里相思谁知?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发达,而且又是战乱时期,更是音讯断绝,可是诗中主人公那种一往情深、念念不忘,依然能够打动我们。

传说李龟年唱完这首诗后悲恸难忍,竟突然昏倒在地上,四天以后才苏醒过来,不久就郁郁而终。

有人说这个故事体现的是安史之乱时包括李龟年在内的大唐臣民们对唐玄宗的思念对盛世的思念,但是也展现出王维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和李龟年,一个是词作家一个是歌唱家,能有如此深情的妙笔,能有如此真情的演唱,想必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知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