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杨柳青一小旧貌

 打杂儿的 2018-12-27

杨柳青第一小学,简称杨柳青一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其旧址位于卍字会胡同14号。清宣统二年(1910)始建,原名“民建第十三学堂”,校址在西关帝庙内。后在庙内北部建立“天津县民立第五女子小学堂”。1920年两校均由天津县接管,“民建第十三学堂”更名为“天津县公立第八小学”,“天津县民立第五女子小学堂”更名为“天津县公立第五十女子小学”。1940两校合并改成“杨柳青镇立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天津县实验小学”。1949年改称“杨柳青第一小学”。因我母亲在一小工作,我又在一小分校上了托儿所,在一小上了小学,所以印象比较深刻。


1976年主校内部分平房改为教学楼,北部为三层,东部为二层。与主校隔卍字会胡同相望有一条向东又南折的胡同,是卍字会胡同的一部分。该胡同西口两侧是一小的两处分校。皆为青砖平房。一处位于胡同以北,一处位于胡同以南。位于胡同以南的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废弃。1987年改建为杨柳青文化站。


20世纪70年代末,胡同北侧的平房分校曾改为“杨柳青育红托儿所”。1980年“杨柳青育红托儿所”迁至杨柳青体育场西侧,今新华里1号。该处院落仍改为杨柳青一小分校。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杨柳青育红托儿所”,1981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都是在该院。对该院印象深刻。院门坐东朝西,对着一小主校大门,为绿漆大铁门。里面分里外院。进门后手是外院南房,印象里也是高大青砖房,曾用作一小对外营业的照相馆。左手曾为托儿所传达室,有赵大爷经常爱逗我。后一小改为小仓库。它的北侧为该院的西房,也是做教室用。正对院门的是厕所。东房,托儿所用作伙房,一小做老师办公室用。门前有杨树。北房的西面一大间为我曾经学习过的教室。至今记得刷绿漆的木头门窗、青石台阶,窗下有花坛。北房东面小间为办公室。里外院有过道相通,过道在外院东房与厕所之间。里院有北房两间,用作教室,南门是院墙。里院是土地,外院地面漫有青砖。

主校有三个校门,都在学校的东侧,面临卍字会胡同。正中是教学楼的大门。教学楼南北各有一个院门,南侧院门通操场,北面院门通后院。两个院门也都是绿漆大铁门,常年不开。主要使用的是教学楼的大门。门前有五级水泥台阶。门洞为两侧教学楼相夹,中间和北面是浅紫色楼门,南侧为传达室窗户。门洞上方,二楼的墙中间有红色五角星,两边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红色水泥字。门穿堂斜对着进入操场的门。20世纪70年代,对校门曾有毛主席半身像和语录,后移除。门厅南面是传达室,北面墙上有张克强老师绘制的巨幅油画《难忘的泼水节》,该画大约画于1983或1984年。


门厅右手为三层教学楼。以楼梯为界,东侧为教师办公区。南面一大间,北面两小间。楼梯西侧为四间教室。后来教室不够用,1982年一楼办公区南面房间改为教室。对着二楼楼梯口有小房间,为学校广播站。对着三楼楼梯口的小房间,为学校医务室。

与三层教学楼相连,从门厅位置向南是东侧的二层部分。一楼东侧除传达室和音体美老师办公室外,都是教室。西侧为楼窗。二楼原为摄影暗室、电教室、图书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电教室经常为学生和教师播放电影,我印象中播放过《三打白骨精》、《天仙配》、《牛郎织女》、《追鱼》、《舞台姐妹》、《山寨火种》等。还曾经为教师播放电视节目,作为政治学习。我记得曾经一起看过的有张海迪、曲啸的报告,还看过对四人帮的审判和女排比赛。1984年,电教室改为教室。春天时从三楼的卫生室可以上到二楼楼顶,摘取院中大槐树上的槐花。1992年,教学楼扩建,东侧的二层楼加高到三层,并向南延伸至操场东南角。

教学楼有三个门通向操场。对着教学楼大门的是一个;挨着这个门,三层楼朝南有一个;二层楼南端有一个。还有两个门通往后院。三层楼西端有一个,通往后院的厕所;三层楼的一楼楼梯下有一个,直通后院。

一小的操场不大,东、北两面是教学楼。教学楼未扩建前,操场东南角有几间平房,曾为教室,后来改为放煤球的仓库。南面平房为锅炉房、教师浴池、教师宿舍。浴池外间为一小老校门的门洞所改。老校门位于一小操场正南,民国风格建筑,上有白底黑色“杨柳青第一小学”楷书大字。教师宿舍门前有花坛。操场西南角有放梯子、小推车等杂物的仓库。这个仓库北面原为平房教室,后改为沙坑。其北墙上的黑板还保留多年。操场西面一墙之隔,全为居民院落。体育课或者课间活动时经常有球飞入居民院落。1985年,操场正西的居民搬走,于是,操场凸出了一块小场地。曾经用为花窖,后来安置了单杠和双杠。陆续地,居民们搬走。操场逐步扩大。操场正北当中,挨着教学楼是一个大花坛,曾经种有各种鲜花,春夏之际,非常漂亮。1985年,改为水泥的主席台,中间立国旗旗杆,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

三层教学楼的北面为学校后院。后院的院墙为青砖所垒。一墙之隔是翰林院后门胡同。这个胡同的西端南面是刘学谦翰林家的后门,故名。虽然挨着翰林家,但杨柳青一小建立时科举已废,不久即进入民国,不会再出进士、点翰林。但杨柳青一小的这个大院却出了各行各业的不少人才,省部级官员就出了好几位,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出了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