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2-27

自古以来,传说中的奇幻仙境、圣山宝地,便是许多人心所向往之地,若是能在其中遇仙人指引一二,得长生不老、年华永驻之术,那就更好了。在中国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求仙访道、仙山楼阁、玉洞群仙等神话题材,借由画家之笔,人们即便无法亲身寻仙,亦能遨游于想象中的仙境世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元明清画作中亦蕴藏有多样且丰富的仙山图像,“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便是一举汇聚30件多样且丰富的仙山图的难得展览。其展品来自宋、元、明、清各年代,以“仙境飘渺”“别有洞天”“修行采药 遇仙升仙”三个单元,呈现古人想象的仙山乐园,带观众认识绘画中瑰奇富丽的仙境样貌,领略此中深刻的文化意涵。

仙境飘渺

早从汉代起,便传说“浮游蓬莱”与“览观悬圃”为仙人活动的两大圣域。《史记·封禅书》将传说位于渤海之东方的海上三神山,称为“蓬莱”“方丈”“瀛洲”。《列子》则称“方丈”为“方壶”,与“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组成五山。到了成书于六朝的《十洲记》,又将“方丈洲”“扶桑”及“蓬丘”合并成三岛一组的东海仙山,与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合称十洲,分布于四海中。

对于这些难以探查其实景的海上仙山面貌,古代艺术家心中自各有一番描摹想象。由文献观之,唐代可能已出现绣有“十洲三岛”图案的织品,或画有鳌负三神山传说图案的屏风;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亦记载唐大历年间(766—779)画家王宰作有《昆仑方壶图》,内容包括西方昆仑与东方海上仙山等。元代的海上仙山图像更被大量描绘于寺庙壁面,可见于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而绘于狭长立轴的《方壶图》(图1),则是由明代吴派画家文伯仁(1502—1575)以远距离俯瞰视角描绘传说中的仙山“方壶”。只见为三角形群山及白色祥云缭绕的“方壶”浮于波涛万顷间,上有宫观平台、长青树林。带状白云那看似戏剧化的聚散动态,恰似呼应《史记》中描述三神山远望如云,人靠近时反而居于水下,最后被风引去的变幻莫测性质。画中虽未见仙人,楼观外却清楚绘出神明高台,以示此系仙人活动圣域。值得留意的是,此画既取自道教题材,画面上方题名及左下方款识处亦见仿照早期释道画的加框榜题。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1. 文伯仁,《方壶图》轴,明,120.6×3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仙山楼阁”亦为仙境图绘的重要一环。由文献观之,唐时即有这类主题的画作,如宋代李廌(1059—1109)《德隅斋画品》便记载关仝(活动于10世纪)《仙游图》山水间有“楼观洞府”,以示仙人所居。展品宋《缂丝仙山楼阁》(图2),则是值得关注的宋代“仙山楼阁”作品。只见其中矗立着楼台殿阁,一楼有仙人饮宴,人物后方为日照海水仙山画屏;二楼则见两两成组、凭栏观景的仙人。前景作山石层叠,奇花异果茂盛,群猴采果,禽鸟翱翔,屋宇上方有白鹤、凤凰飞舞,各式云彩飘忽涌出,营造遗世独立的仙境。全作界画精工,构图对称,仙人凭栏的图案呼应苏轼(1037—1101)赞郭忠恕《楼居仙图》“缥缈飞观,凭栏谁子”的神仙之乐,而以云彩衬托屋木脊檐代表仙境,则与河南郑州新密宋代壁画墓(1108)表现仙境的方式类似,展现宋人形塑仙境的一种样貌。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2.《缂丝仙山楼阁》册,宋,25.5×4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仙山楼阁”的表现,则可见于《云溪仙馆》(图3)。画中描绘山壑群松间缀有亭台楼阁,远方群峰层叠,云雾缭绕其间。云气用细笔勾勒,可溯及唐代李思训青绿设色传统,松林层峰及精细界画则呈现天宫仙境之美妙,传达长生超凡之意。本幅构图布局近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另一幅仇英(约1494—1552)《仙山楼阁》,据策展人研究,其很可能是《仙山楼阁》17世纪的仿本。可资留意的是,画中以众女仙代表天宫,左下方亭台内则见唯一的男仙,正观赏女仙舞蹈。这类场景亦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以后的版画插图中,为当时人所喜爱的形式。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3. 仇英,《云溪仙馆》轴,明,99.3×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仙境中的仙人也是画家乐于描绘的主题。中国的仙人不仅长生不老,且活动不受时空限制,逍遥自在,其智慧神通亦变幻莫测。《庄子·逍遥游》即描述居住在姑射山的神人能乘着云气,驾御飞龙,飞行于四海之外,这也成为后世对于“飞仙”认知的由来。中国传世最早的飞仙图像,为6世纪六朝的石刻线画,而在本次展品(传)宋赵伯驹《飞仙图》(图4)中,亦可见这类形象。画中仙人乘着飞龙,手持荷花,翱翔于海山瑶岛及穿梭于云气间,正是古代想象中“飞仙”的模样。此画无款,虽定为南宋赵伯驹所作,但从画中松树造型与岩石画法及风格推断,应为16世纪糅合六朝顾恺之人物画及宋元青绿山水的仿古作品。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4.(传)宋赵伯驹,《飞仙图》轴,110.1×5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别有洞天

相较于遥远虚渺的海外仙山,六朝时期道教人士基于实际的修行经验,逐渐将舆图上真实的名山洞穴仙道化,创造出让道士和俗世更为亲近的圣域,形成“洞天福地”的说法。“洞天福地”可谓道教在舆地上最庞大的仙境体系,囊括不少名山胜境,主要指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以及七十二福地。据说洞天明亮似自然光照,内有灵府神馆,甚至互通贯连。

由文献资料来看,北宋已有描绘洞天福地的图画。如宋仁宗(1010—1063)时期道士李思聪所进献的《洞天海岳表》中,即载有“洞天五岳图”“名山福地图”等。而展品《洞天山堂》(图5),则是这类题材的山水画中年代较早的巨幅作品。本幅无款,诗堂王铎(1592—1653)题跋将作者定为董源(活动于10世纪,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南昌]人)。其人曾为南唐北苑副使,善以披麻皴写江南山水,树立重要山水画派。然此画由风格观之,或完成于元代。画中以弥漫的云雾清楚区隔出前景的楼阁与松树、中景巨大的主山,及若隐若现的远山,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配置。山峦皆以细长的线条铺陈出表面肌理,再于轮廓处叠加短促水平的笔触,显得厚重而稳固。云岚与青绿色峻岭交界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洞口,透出自然光,颇符合道教将名山洞穴视为仙宫灵府,内有日月光照的宗教概念。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5.(传)五代董源,《洞天山堂》轴,183.2×121.2厘米,诗堂28.4×12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说起对圣山的崇敬,则不能不提到元代的道士画家,方从义(1301—1378,字无隅,号方壶、上清羽士、鬼谷山人)诚为此间代表。他本是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的正一教道士,后学仙道于全真教领袖人物金蓬头(1276—1336),与黄公望(1269—1354)熟识,平生遍游天下名山,作画多以武夷山、匡庐、恒山、岱山、华不注山等道教圣山为题,以笔墨淋漓、高古逸趣见称。《神岳琼林图》(图6)是其为南溟真人程元翼(活动于14世纪)所作,“琼林”指龙虎山琼林台,“神岳”则出自南朝梁陶弘景(456—536)《真诰》,足见画家本意描绘宗教性的道教圣山。画中前景林木蓊郁,有溪水自深山流淌而出;中景隐现竹林房舍,左方有一策杖隐士登台,面对巨大崇高的山峰拔地而起,更显渺小。陡峭直耸的山形,系以披麻皴写成,线条充满不安定而向上之感,林木、房舍等,则以水分饱满的用墨、随意的线条及大小不等的点率性画出,散发奔放的气息,或反映道教视山水为气之流动聚散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存在之观念。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6.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轴,元,120.3×56厘米,诗堂27.6×5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修行采药 遇仙升仙

入山修道自古向为凡人由俗入圣的实践方式。山林之所以具备神异特质,源于山中富藏药草或金属矿物,可供有心入道的俗人服食,或借炼丹来实践修仙。魏晋六朝即多有游仙诗或以采药为题的作品,描述灵山采药以求驻颜延寿。名山更为蕴藏圣物之所,有道之士若得特殊机缘,则能于洞府中巧遇仙人授予经诀、天书,甚至飞升成仙。

《三仙授简》(图7)即是描绘这类题材的精彩画作。只见松树旁的岩洞内,有三人赤足踞坐,面部表情温和,显出有修养的样子。居中者装束奇特,以树叶披覆全身,右手持笔,前方地面上置有砚台;其右手边的人物,则披头散发,袒胸露足。相对于这两者略显奇特的装束,另一名头扎双髻、着寻常衣衫的人物,脸上虽蓄有胡须,面色却如童颜般润泽,或为修道之士,遇洞府内两位仙人授予成仙秘诀,其手持素卷似为天书。此画无款,传为宋代燕文贵(约活动于11世纪)所作,然画中岩石松树皴法用笔细密,具有真实感,已具刘松年(活动于1174—1224)风格,应作于13世纪左右。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7.(传)宋燕文贵,《三仙授简》轴,46.3×41.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云中鸡犬》(图8)则为道教升仙的代表性画题,表现净明道派教祖许逊升仙的故事。许逊(字敬之,晋朝汝南人)曾任旌阳令,后因世乱归隐。据说他136岁(东晋孝武宁康二年[374])时被玉皇任命为九州岛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于是携弟子、家眷42口及家中鸡犬一齐飞升仙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即源于此。作者崔子忠(?—1644,初名丹,字开予,改名子忠,字道母,号青蚓,山东省莱阳人)为晚明知名人物画家,与陈洪绶(1598—1652)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此幅用笔设色雅秀,以仿古线描传神展现人物神采。观许真人衣袍、衣带尚施加朱砂、石青等颜料,既突显其天官身份之尊贵,亦颇具装饰效果。

仙风过东海,何处是蓬莱?

8. 崔子忠,《云中鸡犬》轴,明,191.4×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

即日起—9.25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整理|谷屹

资料提供|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许文美,《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故宫文物月刊》,2018年7月,第424期,第4—18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8月刊。原标题:《仙风拂面,酷暑消|台北故宫博物院“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