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慎不二 2018-12-27
心包, 在 《内经》 中出现次数并不太多, 但是因为温 病学中的 “逆传心包” 以及“心包经” 的简语而广为知 晓。时至今日, 对 “心包” 的内涵, 仍然众说纷纭。 如杨上善《太素》 认为“心外有脂, 包裹其心, 名曰 心包” , 元代医家滑寿也认同这个观点, 认为“其浸脂之 外, 有细筋膜如丝, 与心肺相连者, 心包也” ; 但是随着 温病学的成熟发展, 心包成为代心受邪的处所, 同时 “心包经” 也逐渐成为手厥阴经简称, 而与肺经等并列。 时至今日, 对于心包的认识仍然各有见地, 有人从中医 传统理论出发, 认为心包络, 简称心包, 亦称膻中, 是心 脏外面的包膜,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1 ] ; 也有人借助现代 解剖学概念, 认为心包相当于冠状动脉 [2 ] ; 或者认为血 脑屏障是心包的有机组成部分 [3-4 ] 。 要理解心包的内涵, 首先应该回到《内经》 原文, 而 不仅仅是看后人注解。

1 心包含义辨析

心包两字连用, 在《灵枢》 中出现于 2 篇, 共 6 处, 其中 “经脉” 篇 5 处, 分别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络 ”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去腕 二寸, 出于两筋之间, 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心系。实 则心痛, 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 三焦经“布膻 中, 散络心包” 和足少阴之别“并经, 上走于心包” ; “经 水” 篇 1 处 :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 内属于心包。 ” 由于前三个心包, 实际还牵涉到“心包络” , 而有人 认为心包为 “心包络” 的简称, 故而有必要首先考证“心 包络” 的含义。

1. 1 心包络辨析 心包络三字连用, 在《灵枢》 中仅出 现过 3 次, 均出自于《灵枢·经脉》 篇。在《素问》 中也 只在 “刺法论” 篇中出现, 分别是“当刺心包络所出” “气塞于上, 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 “可刺心包络所流” 。 首先 , 《素问·刺法论》 为王冰所补之遗篇, 是否属 于 《素问》 章节尚需考证。其次 , 《灵枢经校释》 [5 ] 中, 注释引证, 在《太素》 卷八的首篇及《十四经发挥》 卷 中, 手厥阴经循行中 , “心包络” 作“心包” , 并无“络” 字。至于 “内关” 循行路线中的“心包络” , 如果考虑到 句读 , “络” 可以从下, 作 “络心系” 。

这样看来 , “心包络” 是否能作为《内经》 中的专有 名词, 需要仔细推敲。本文倾向于作为专有名词的“心 包络” 不存在于《内经》 中。首先, 距离《内经》 成书年 代最早的现存文献 《针灸甲乙经》 中, 原文是 “心主手厥 阴之脉” 。两相对照 , 《内经》 中可能出现“心包络” 的 地方只有一处, 即 “出属心包络” ; 第二 , 《太素》 为研究 《内经》 的重要参考文献, 该书中没有出现“心包络” 一 词; 第三, 即使是 《素问·刺法论》 中, 还有 “君火相火同剌包络之荥” 的说法 , “包络之荥” 与“心包络脉之所 流” 为同样修辞格式。

综上所述, 心包络在 《内经》 中并非专有名词, 而仅 仅是 “心之包络” 的简称。在《灵枢·邪客》 中对“心之 包络” 有明确解释“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 包络者, 心主之脉也 ” “心主之脉, 出于中指之端……上 入于胸中, 内络于心脉” 。所以心之包络即是“心主之 脉” 循行中“内络于心” 的“脉” , 是手厥阴经在胸腔内 的一部分。

1. 2 心包辨析 要追溯心包在 《内经》 中的确切含义, 还要结合《内经》 的思维特征, 并参考“包” 字本身含 义。包 , 《说文解字》 载 : “象人怀妊, 巳在中, 象子未成 形也。 ” 而在表示“子宫” 时, 选用带有“月肉” 偏旁的 “胞” 字。可见, 包, 本义偏于描述功能; 而“胞” 则特指 具有 “包” 的功能, 并且有形质与之对应的 “子宫” 。 因此 , “心包” 作为专有名词, 在《内经》 中强调的 是它的功能, 而并非其形态。张宝春等 [6 ] 的观点与此 相吻合, 认为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构成虽然包含解 剖学成分, 但是其主体是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 所 以始终不存在一个既主血又主神明的“心” 。心包既然 是藏象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也只能从功能上界 定 “心包” 。

顾名思义, 心包居于心之外围, 将“心” 包裹其中。 心包, 是从功能上规定了心直接影响的功能范围, 这个 范围可以从 《灵枢·经脉》 原文中大致勾勒出。

手厥阴经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 下膈” , 提示该经 从胸中出来后, 才和心包发生联系, 所以心包并不在 “胸中” ; 内关“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 , 也可以佐证, 否 则, 如何能够沿着经脉向 “上” ? 所以, 心包应当与胸腔 比邻而居。临床经验也符合这种论点, 例如颈椎病, 可 以出现心绞痛、 心慌的表现, 与内关络脉的主治也可以 互相印证。这提示此处心包所包含的功能联系, 大约 为颈部与胸腔的功能联系。如果结合现代医学中迷走 神经的起止点, 这种功能联系其实已经到达颅腔。

手少阳三焦经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络心包, 下膈” , 按照通常的描述顺序可知, 心包在胸膈之上; 如果心包 确乎不在胸腔中, 而又处在缺盆之下, 则此处“心包” 所 指是胸腔与颈部之间的功能联系。

足少阴之别“并经上走于心包, 下贯腰脊” 。所谓 “并经” 即和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相同。足少阴肾经 “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 其支 者, 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显然所“并” 的那条线路, 并 非 “支者” , 因为按照手厥阴经循行理解, 如上文所述, 心包与心、 肺、 胸中并不存在重合, 那么此处所并之 “经” 只能是 “其直者” , 这提示心包的范围达到喉咙与 舌本的部位。

从上述三条经脉原文中, 可以得到心包的大致功 能范围相当于胸腔与颈部以至头面部的联系。

因此, 认为“心包” 即为与“三焦” 相表里的“脏” , 其实论据并不充分。首先, 明确提出“十二官” 说法的 《素问·灵兰秘典》 , 除了通常熟知的心、 肝、 脾、 肺、 肾、 肠、 胃、 胆、 膀胱、 三焦之外, 第十二官的原文是“膻中 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 并非 “心包” , 而是 “膻中” 。 其次 , “心包” 作为专有名词主要出现于 《灵枢·经 脉》 , 而就在同一篇中 , “心主” 作为与“三焦” 相表里的 “脏” 更合适。在该篇, 十二经脉名称除了手厥阴经之 外, 标准的行文格式是: 脏腑名 手足 三阴三阳, 如 肺手太阴之脉; 但是, 在手厥阴经中, 则是“心主手厥阴 心包( 络) 之脉” 。从行文格式上说 , “心主” 为“脏” 。 《难经·二十五难》 也指明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具有名 而无形” ;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妊娠候》 中也明确 说明 “手心主者, 脉中精神, 内属于心, 能混神” 。 有鉴于此, 有必要仔细研究《内经》 中“心主” 的确 切内涵。

2 心主含义辨析

“心主” 二字连用, 在《内经》 中, 共出现 34 次 [7 ] 。 其中以心主舌、 夏、 脉、 噫、 汗、 身之血脉等的形式, 共出 现 7 次, 这里的 “主” 作动词用, 意为主管、 掌管之意; 其 余 27 次, 出现于 20 篇中。可见“心主” 在《内经》 时代 即是一个专有名词。

在 27 个专有名词“心主” 中, 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种, 作为手足阴阳十二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 “足厥阴” 相对, 不用 “手厥阴” 说法, 而用“手心主” , 如 “手心主之脉 ” “手心主之筋 ” “手心主之正” “手心主之 腧 ” “手心主之别” “手心主之本” 等。第二种单独组 词, 共出现于 4 篇 6 次, 分别见于《灵枢·经脉》 “心主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手少阳之别, 名曰外关, 去腕二 寸, 外绕臂, 注胸中, 合心主” ; 《灵枢·胀论》 “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 ; 《灵枢·邪客》 “包络者, 心主之脉 也 ” ; 《素问·皮部论》 “心主之阴, 名曰害肩” “上下同 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心主之络也” 。

仔细研究第二种用法中 4 篇 6 次的“心主” , 对于 理解心主内涵有重要参考意义。其中后两篇中, 是作 为 “心主” 的经脉或者络脉而出现的, 论述已如前。那 么理解 “心主” 的关键就在 “膻中” 了。

2. 1 膻中辨析 “膻中” , 在《素问》 中出现于 3 篇, 共 3 次, 分别见于“灵兰秘典” 和“刺法论” 中的“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 以及“脉要精微论” 中的“上附 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 中” 。在 《灵枢》 中出现于 5 篇, 共 6 次, 分别是“根结” 中 “厥阴根于大敦, 结于玉英, 络于膻中” ; “经脉” 中 “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 布膻中, 散络心包…… 从膻中上出缺盆 ” ; “营气” 中“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 ” ; “海论” 中“膻中者, 为气之海, 其输上在于 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 ; “胀论” 中“膻中者, 心主之 宫城也” 。

可见 , 《素问》 对于膻中的认识, 基点为“臣使之 官 ” ; “根结” 中的膻中, 与大敦相应, 其属性为穴位; “经脉” 与“营气” 中的膻中, 其属性大致与三焦对应; “海论” 和 “胀论” 中的膻中则偏重于一个部位。 虽然有所差异, 但共同点非常明显, 不论是“臣使 之官” , 还是穴位, 抑或是部位, 均居于胸中。 《灵枢·胀论》 “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 , 明确指 明膻中处于心主的从属位置。因此, 本文认为心主, 作 为与 “三焦” 相表里的 “脏” , 由心包和膻中组成。

2.2 心主辨析 将心主定义为心包和膻中的合体, 基 于如下考虑。

首先 , 《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 盆, 布膻中, 散络心包……从膻中上出缺盆” , 直接将 “膻中与心包” 放在与 “三焦” 相呼应的 “脏” 的位置。 其次, 膻中的功能与心包的范围界定是相互呼应 的, 也即两者在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上相互吻合。第 一 , 《灵枢·海论》 中, 明确指出“膻中者, 为气之海, 其 输上在于柱骨上下, 前在于人迎” , 这与前文分析的“心 包” 的功能范围吻合。第二 , 《灵枢·海论》 认为“气海 有余者, 气满胸中, 悗息面赤; 气海不足, 则气少不足以 言” , 与上文中肾经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 的经脉循 行也相互对应, 符合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的原则。第 三 , 《灵枢·五味》 记载“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 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 故呼则出, 吸则入” ; 抟 , 《说文解 字 》 “圜也” , 做动词用, 则表示( 用手) 使之圆, 将其聚 在一起。这里所描述的气海中 “气” 的运行路径与心包 范围大致相当, 在咽喉处。

最后, 膻中的功能也能够被“心主” 功能所涵盖。

第一 , 《素问·灵兰秘典》 认为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 出焉” , 这里 “喜乐” 是“七情” 的统称; 而《诸病源候论 ·妊娠候》 中也明确说明 “手心主者, 脉中精神, 内属于 心, 能混神” 。两相对照, 正好能够说明心如何通过“心 主” 完成 “心主神” 的功能的, 心主手厥阴之脉的直行线 走行于体腔之内 “下膈, 历络三焦” , 而行于上肢的仅为 其 “支” 者, 迥异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的“直” 者。直 行线是经脉的主干线, 代表着经脉的主要功能, 因而手 厥阴经的主要功能在内, 是心整合神志的重要场所所 在, 并由 “膻中” 将其 “外传” 于 “五脏” 。第二 , 《灵枢· 本神》 中有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 气闭塞而 不行。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恐惧者, 神荡惮而不收” 。 所以, 喜乐之功能虽然是心神的反应, 但既然可以成为 “邪气” , 也必然位于“心之包络” — — —“心主” 之脉上。 第三 , 《灵枢·胀论 》 “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 。《说文 解字》 解释 “宫, 室也; 城, 以盛民也” , 通俗地说, 膻中属 于 “心主” 的管辖地方。第四, 主, 篆文作“ ” , “灯” 的 象形字, 从下向上依次是灯座、 灯台、 油盏和火焰, 是一 个正在照明的灯。心主, 直译为“心灯” , 灯光来自于 “心包” , 因为心包界定了心的功能范围, 所以能够正确 反映 “心” 的意图, 而膻中, 即气海作为具体执行和表达 的媒介, 向五脏六腑传达“心神” 。心包与膻中相互配 合, 形成心之 “灯” 。

3 结论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长期发展中, 心包逐渐成为十 二官中的一员, 然而有关于心包的文献研究 , “心主” 比 “心包” 其实更适合作为第六脏的名称出现。 本文认为, 心主由膻中和心包构成, 膻中体现心主 “阳” 的功能, 而心包则体现心主“阴” 的功能。心包界 定了心的功能范围, 是胸腔与颈颅部的功能联系, 因而 能够清楚辨析 “心” 的功能状态; 膻中为气海, 是宗气汇 聚、 生成、 敷布的源泉, 依靠宗气在体腔内的敷布, 两者 共同完成了五脏内部之间的协调平衡— — —故而两者合 称 “心主” 。

确定“心主” 为心包和膻中合体, 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首先, 能够明确解释宗气为什么与人体视听嗅觉 关系密切。宗气具有三个功能, 其余两个为“贯心脉行 气血, 走息道而行呼吸” 。宗气, 即气海中聚集之气, 通 常这两个功能, 由于膻中位于胸中而十分容易理解, 但 是解释和感觉关系密切时, 会显得力不从心, 但如果按 照上文的分析解释, 则这个作用因为“心包” 的存在而 理所当然, 同时又因为 “心包” 的存在, 使得心主神志功 能, 即如何直接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清楚而明了— — — 借助心主完成。

其次, 也能解释 《内经》 中手心主与手少阳并提, 而 非手厥阴与手心主。因为从功能上来讲, 厥阴为二阴 交尽, 体阴而用阳, 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 如足厥阴上 达头顶; 但手心主从上到下, 历络三焦, 并不出于体腔。 这与厥阴特性并不吻合。古人以“手心主” — — —而非手 厥阴— — —与少阴太阴并称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 , “心主” 之脏的确立, 也使《灵枢·经脉》 中 有关经脉循行路线的论述变得严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08.
[2] 李丽霞, 杜翠云, 刘 洋. 心包名实辨析— — —中医脏象理论中的心包 即冠状动脉之假说[J]. 医药产业资讯, 2006, 6( 3) : 111.
[3] 林海鸣, 郑敏麟. 心包的解剖实质是血脑屏障[J]. 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报, 2012, 5( 22) : 58-61.
[4] 宋知行. 简论心包[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1( 4) : 26-28.
[5] 河 北中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M].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982: 245.
[6] 张宝春, 郭霞珍. 从心包络名实之争看藏象本质[J]. 中国医药学 报, 2000, 15( 增刊) : 168-172
[7] 周波. 心主是中枢神经的佐证[J]. 医学与哲学, 2011, 11( 31) : 80-81.

作者:刘峰 黄晓红 吴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