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应用进展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ljm99的图书馆 2018-12-27

导读


急诊是诊疗行为中的重要形式,具有高强度、高风险的特点。


2011年,公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将急诊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四级,Ⅰ级指濒危病人,Ⅱ级指危重病人,Ⅲ级指急症病人,Ⅳ级指非急症病人。按照空间分布将急诊诊治区分为三区,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指抢救监护区,适用于Ⅰ级和Ⅱ级病人处置,用于快速评估和稳定患者病情。黄区指密切观察诊治区,适用于Ⅲ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指的是Ⅳ级病人诊疗区,该区域患者病情较轻,可按顺序等待医生诊治。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急诊就诊效率,使真正“急”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使得急诊患者得到更加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预检分诊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急、危、重患者进行分类,确保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减少病人致残率甚至死亡率。在国外,卫生机构通常会制定统一的急诊分诊标准,并张贴在较为醒目的区域,使医患双方都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新加坡和美国的大多数医院急诊科均采用敏度等级系统帮助确定来诊病人的优先确诊权,其中Ⅲ级的分诊标准应用最为广泛。在国际通用的Ⅴ级分类法基础上,又将Ⅲ级、Ⅳ级合并,采取Ⅳ级预检敏度标尺(Patient Acurity Category,PCA)分类法进行分级预检,使预检工作更加具有实效,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从而使急诊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法国预检分诊所遵循的依据是由法国卫生局组织编写的《分诊指南》。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CATS)指出,根据急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分为需复苏(1级)、紧急(2级~3级)、非紧急(4级~5级)5个级别进行救治。


急诊分诊的准确率对于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极为重要,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分诊准确率。林转结等研究发现,患者因素、护士因素以及管理者因素都对于分诊的准确率有影响,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分诊准确率,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高美洁等研究发现,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应用后分诊准确率达97.91%明显高于应用前分诊的92.42%。



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的应用,缩短了危重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了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挽救了更多患者生命。对于急诊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线,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使得危重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蒋红丽分析发现,分级分区管理模式的应用将危重患者候诊时间由(8±3.2)分钟缩短至(7±3.1)分钟(P<><>



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急诊管理模式。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且还可提高医患满意度,这对维护急诊秩序十分重要。当然,急诊分级分区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分诊理论体系,进一步规范统一病情评估标准,以提高急诊分诊的整体水平。

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